陈介环,1954年出生在广东省恩平市平石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穷,小学辍学后回家务农。然而有经济头脑的他不甘心苦守农村的农活,1972年筹钱购买了全镇第一台旧拖拉机开始创业。1985年陈介环组建了恩平市第一家汽车驾驶技术培训中心,培养了大批的汽车司机,创造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由于陈介环守合同、重信用,很快受到恩平市各建筑单位的好评和信赖。自那时起就有好些建设单位主动找他联系工程。几经磨难,他的车队逐步得以发展壮大。1994年,他又组建了恩平市土方开发工程公司,又在九十年代后期成立建安房地产公司。2010年成立了建安混凝土搅拌站、建安建筑环保制品公司。陈介环是江门市连续2届的人大代表,恩平市的政协委员,恩平市工商协会的副会长。
陈介环虽是个生意人,经营地产、石材、驾校等多种行业。但他从小就对石头和木头有特殊感情,小时候见到别人上门收古董就特别有兴趣。十多年前,当陈介环事业上打下一片天地,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便开始了系统的收藏。首先从老家具收起,到石头、玉器、瓷器、字画等。他的藏品多为木制品、奇石类,但也有一些老旧的留声机、电话机等古董,还有清明上河图、花草、佛像和各种根雕。他说他已不记得自己的第一件藏品是什么,在20多年的艺海淘宝中,共收藏了12000多件藏品,每一件藏品他都如第一件那般珍惜。
在陈介环众多收藏品中,有件瓷器藏品实属珍贵,为“大清乾隆年制”款,珊瑚红金彩干支时辰日晷。这是一件清朝时期用来计算时间的藏品。
话说明清之际,传教士的东来揭开了中西文化相互冲击和交流的序幕。清代宫廷是当时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而科学技术又是交流中重要的一环,康雍乾三帝对此西方先进的科技仪器报以浓厚的兴趣,大胆地吸收并充分利用,此御制珊瑚红金彩干支时辰日晷正是此番东西方科技与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该日晷造型为锅状,下承受兽首之足,形状小巧别致。全器以珊瑚红彩为地,外壁摹仿雕漆之效果,足以乱真。折沿宽平,均分二十四等分,以金彩写出天干地支和“乾”、“坤”二字。“子”、“午”位置下各有一小孔,以银丝系之,即为晷盘,上面以金彩绘出四组时刻线,中间两组均为四十八格,中央分别写出十二个时辰“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申初、申正、酉初”,卯正即为早上六点,酉初就是下午五点,每一个时刻相当一个小时,代表白天的时间。全器红彩鲜妍,金彩夺目,保存状况甚佳,是清宫罕见之物,底为金彩“大清乾隆年制”篆款,笔力浑厚,结构规整。
日晷又称“日规”,是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时仪器。“晷”子,古意是太阳的影子。日晷在中国古代最早出现是公元574年的隋朝。《隋书•天文志》记载:“至开皇十四年,鄜州司马袁充上晷影漏刻。充以短影平仪,均布十二辰,立表,随日影所指辰刻,以验漏水之节。”但因其“未为精密”之缺点而为后世少用。在清代以前中国使用的日晷属于赤道式日晷,多为石质,在圆形石盘上刻出时刻,中间立金属晷针和盘面垂直。晷盘斜置在汉白玉石座之上,南北坐向,利用太阳的投影与地球自转所形成的日影长短的变化及方向的不同确定时刻。用于宫殿前亦有皇权的象征,一般与嘉量并列左右,象征天地统一,江山永固。
十七世纪外国传教士将欧洲新发明的地平式日晷从欧洲传入中国,新式西洋日晷因形小精巧、方便携带,得到清宫的认可并使用。首例新法地平式日晷进入清宫是顺治元年七月九日,由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指中文注音)敬献给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皇帝的,后来康雍乾三朝加以发展,由宫廷造办处制作,供皇室御用,尤其注重本土文化的改装,所以本品以瓷为之,是为独具匠心的一例,弥足珍贵。
使用新法地平日晷时,先用指南针定南北,例如本品就需要将“午”对着正南方位,“子”对着正北方位,平衡放置在阳光底下,当阳光至晷针时,便在晷面上投下日影,与相应的时刻线交叠,即是所求时刻。所谓新法,意指此日晷的制作采用了欧洲流行的地平式日晷的设计原理。并在刻度上将中国传统的一日百刻和等分刻度法改为一日九十六刻,并以不等分形式标注时刻线。因为本品为半球形状,故凹面内只分刻画四十八道。相比于欧洲最初传入中国的地平式日晷,本日晷的构造原理更为便捷简单,实用性强,虽然在精密度方面稍不及西方制造,但是对日常生活了解时间足以应付,是我国当时工匠们聪明与智慧的结晶!
此作品既是清宫瓷艺的杰出代表哦,摹仿雕漆的装饰技法是乾隆朝御窑厂水平高超的体现,又是反映清宫天文科技的重要文物,因为在现存清宫同类文物之中,没有瓷制日晷,可供参考者仅见瑞士鲍尔爵士旧藏,与本件极似,故本品所凝聚的学术意义重大,殊为宝贵!
陈介环的收藏之路还远至外国,他会把国外名贵木材购回国内加以艺术再创作。中西合并的艺术创作在当今并不少见,但陈介环却是以国外的原材料,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和深邃的底蕴。走进陈介环的私人收藏“仓库”,各种木料的香味扑鼻而来。大厅内,错落有序地摆放着一座座由越南黄花梨、非洲花梨木、老挝黄花梨等各种珍贵木材雕刻而成的长须老翁、南海观音、弥勒笑佛等木雕作品和形状各异的石头、瓷器、家具等藏品。在最抢眼的是那用老挝黄花梨雕刻大型根雕艺术品——四大名著人物故事。
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历久不衰,其中的故事、场景,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读中国的四大名著,似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似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我接触过很多艺术家,作品中以四大名著作为题材不少,但像陈介环私人收藏的如此巨大的,融汇着四部名著的三维立体黄花梨雕件着实不多见。根雕“四大名著”总共长140米,以大件整体群雕和动态形式表现四大名著的主要人物和经典故事。每部名著都是用不小于30米长、高3.8米的老挝黄花梨木雕刻成,其中《三国演义》长度就有50米,整件巨作把“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经典片段尽收其中,从情节至人物、背景、道具,样样都雕刻得精细传神,栩栩如生,从设计至工艺、长度、高度,都可破世界纪录,绝对是天下第一。徘徊在巨型根雕前,宛如观看一部三维立体电影一样回味。陈介环收藏此巨作对他而言已不是为了任何经济效益,而是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延续这个“痕迹”,他不在乎金钱的价值,而更在乎传承的价值。陈介环先生还兴奋地告诉我,此老挝黄花梨雕刻的“四大名著”正在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古人云:“石不能言最可人”,石之怡人,在于不聒噪、不唠叨。磊落通灵君子性,相知妙不可言中。恩平奇石也比较丰富,陈介环先生非常喜欢藏石,他几乎把恩平地区好的奇石都收藏起来,并将近一百多种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奇石都分门别类,整体排放。其中猪肉石数量最为丰富,也有形、质、色、纹、韵具佳的精品。奇石的可贵在于奇,天然形成,不可复制。通过看到、触到、感觉到奇石的色彩、造型、纹理、质地。有的酷似人或动物,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有的像蓝天大海,山川景物,生动逼真,感人至深;有的质地细腻,手感和观感都很好;有的还有悦耳的声音或清香的气味,等等。这些外在的特征作用于人的感官,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心旷神怡,精神上十分愉悦,从而体味到“石不能言最可人”的妙处。
陈介环这20多年收藏只收不卖,共计有12000件,存放面积大概有5000平米。对他而言,现在每天生活都离不开这些藏品,可以说是一种沉迷。藏品可以体现出从古到今的工艺,人们的智慧。这是为后人保存物证,传承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以至于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体现,是一种健康、高雅的情趣爱好,更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促进和谐社会,提升个人素养都是很有益处的,虽然陈介环说自己文化不高,但仍觉得非常有意义。
致富思源,富不忘本,陈介绍环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总是尽力为家乡的脱贫致富奔小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说:“人的价值可以体现在多方面,但首先不能忘本,要为社会、家乡的发展出份力。”多年来他热心公益事业,为恩平市慈善事业建言献策,在省、市的扶贫活动中捐款400多万元,包括助学、修路、修桥等。在98.6恩平洪灾和2004年阳江市洪灾中出钱出力,免费为受灾的村修复村道和提供水库土方工程等。广东省长亲自给陈介环先生的建安公司发了一个抗洪救灾的奖牌,恩平人都称他为慈善家。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民营企业家,面对如此众多的荣誉,陈介环并没有沉浸在过去中,而是以清醒的头脑,更加成熟的社会责任感去回馈社会,回报自己的家乡。采访结束后,陈介环先生神秘地告诉我,他正在筹备修建一座古色古香、苏州园林式的文化艺术品藏馆,将他那12000多种藏品都一一陈列进去,并已考虑将此文化艺术品藏馆取名为“陈园”。建成后的“陈园”将是恩平地区又一座文化场所和旅游景点,更是一座恩平市的标志性建筑!
“冯如是中国航天之父,是我们恩平人的骄傲。作为他的老乡,我虽然无法与之相比,但也想尽自己的能力为恩平留下一些文化瑰宝。”陈介环表示,他不会卖掉任何一件藏品,他决心建造一座“陈园”的目的就是展示他所有的珍藏,让恩平又多一个可以永远传承下去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