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海撷英 >> 内容

清雾:曾汉民书法艺术赏析

时间:2011-11-30 点击:

 
        中国文字的点画、结构和形体与外文不同。它变化微妙,形态不一,意趣迥异。书法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它通过点画线条的强弱、浓淡、粗细等丰富变化,以书写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间的分布,构成优美的章法布局。书法己是民族艺术中一枝永开不败的奇葩,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世人悟其精神,赏以欣慰。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曾汉民,自幼酷爱书画且深得山水之灵气。他初学颜鲁公,继涉汉魏碑,后以汉隶为宗,取法高古。从《石门颂》得韵,又从《张迁碑》得趣,从《曹全碑》得体。点画有出处,笔墨有来路,运笔有法度。对书画艺术的追求,曾汉民矢志不渝,他遍尝“十体书”,几十年寒暑不辍,朝夕追摹,勤奋钻研,锲而不舍。不但研习碑刻、简帛拓本,而且面对金石、瓦当等真迹,揣其况味,度其真谛。可谓笔走端严传妙趣,泼墨有度承传统,成就了曾汉民极具个性色彩的艺术风格,既似唐代书法家李冰阳那般“变化开阖,如虎如龙”,又似清代书法家邓石如般结体严整,浑然无迹,遒丽淳质。曾汉民的书法“四体”皆宜,最善篆、隶。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际书画联展。在各种书画大赛中,曾先后获国际名人书画大赛、中国丝路风情书画展、国际华人书画作品大赛、中国书画名家大赛等多项全国或国际大奖,多幅作品被国内外名人名家收藏。
        身为国际美术家联合会常务主席,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主席的曾汉民对艺术用情之专、动机之纯恐怕也是其作品之精到的重要原因。在他看来搞艺术就必须有蜜蜂的精神。蜜蜂每酿一公斤蜜,须采2000万—5000万朵花的蜜。它们飞行的距离合起来能绕地球11圈。为了练习书法,他足迹遍九州,目睹了并临摹大量名家的真迹。每到一处名胜古迹,只要见到名联字碑,他都要用照相机照下来,只要碰到好的字帖或拓片,他都要买下来,认真品赏、临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书法家曾汉民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见识了许多书画真迹,名家的题词和楹联;大多都被他拍照和临摹下来,其中不乏王羲之、曹操、苏轼、林则徐、龚自珍、曾国藩、左宗棠、李叔同、张伯驹等作品。在他的包包里永远装着笔墨纸和照相机。
        曾汉民临摹最多的是秦李斯的篆书《峄山铭》和东汉蔡邕的隶书《易经》,还有王羲之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后人拼成)。临罢《峄山铭》,他明白了什么叫“挺匀刚健”,摹就《易经》,他懂得了什么叫“转折自如”,学完《大唐三藏圣教序》,他悟出了什么叫“飘若浮云”。
        曾汉民的老师周立波不仅绘画出色,书法也了得,他的隶书和篆书写得端庄古朴。曾汉民第一次接触篆书时,很是吃惊。原来古人是这样写字的呀,像字又像画,真美!曾汉民潜心钻研《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中国篆刻大辞典》等,他把名家印章中的大篆变成书法,有些字虽有金石味,但不美观,他便照着篆书大师吴昌硕的结构,使其雄壮起来。曾汉民的大篆,古朴、苍劲、浑厚、有张力;疏密有致,大象无形,师古而不泥古,更意蕴苍远。从甲骨文、金文和汉瓦当中汲取营养,高古拙朴里暗藏着国学密码,古拙沉雄里显露出现代气息,舒展挺劲里散发着书卷味。曾汉民的大篆,放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他的篆书线条千姿百态,不板不滞,用笔凝练含蓄,遒劲流畅,结体藏掘露奇,严谨不苟,既不平板单调,也不夸张失度。仔细观赏,就会发现其实他极讲究用笔的顺涩缓疾,点画的曲直精细,结字的起承转合,章法的呼应对比,寓动于静,寓巧于拙,孕奇于正,他把大篆写得很灵动,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是一种大境界。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书法也是如此,运笔时,若能达到“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得不止”的境界,便能出神入化。纵观曾汉民先生的书法作品,我深感隶、篆二体,得法于善学知变,有“遗貌取神,法为我用”之功力。他的隶书,厚重古朴、雄壮苍劲、潇洒灵动,腕底纵横金石气。
        隶书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画演变成多折的笔画,字形扁阔,体势开张,横平竖直,蚕头燕尾,内紧外松,自然藏密。曾汉民跟着周立波老师入了隶书之门后,便对这种形体匀 整齐、笔划圆转流畅的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练习隶书,他临过《张迁碑》、《曹全碑》、《华山庙碑》等多种碑帖。在他的心目中:《曹全碑》、《孔彪碑》端庄秀丽;《衡方碑》、《西峡碑》肥厚顿挫;《史晨前后碑》结体工整,浑厚典雅;《孔庙碑》用笔圆转,兼有篆书笔意;《张迁碑》体势方正,气吞山河;《华山庙碑》点画俯仰有致,风格典雅华美;《郑固碑》结体内敛,横画左右开张;《潘乾校官碑》,布局茂密,气势沉雄。如果说篆书是曾汉民对古老书法的扬启,那么其隶书作品则是对流行书体的升华。曾汉民的隶书内含各体,又参入个人风格。有在笔划里融入了草书的笔意,使得隶书有了动感;也有在隶书里融入篆书的笔法,隶中有篆,隶篆相合,天衣无缝。不难看出曾汉民的一幅作品中有隶字变方的篆字,也有在一个字里半边为隶半边为篆,和谐相处,相映成趣。更有在隶体里时而融入魏碑体,使其更感自然和谐,更具鲜活灵动。
       融历代碑帖风格为一体,集古今隶书之大成。看曾汉民的隶书,如同听一曲用古筝弹奏的《汉宫秋月》,弹弦发逸声,琴声妙入神;品曾汉民的大篆,如同听一首用编钟敲响的宫廷雅乐,一钟双音,船行四十里,一曲犹未终。
书画颂盛世,笔墨写祥和。鹰飞舒豪气,民乐放高歌。如意畅怀事,艺苑锦绣多。曾汉民酷爱音乐,他喜欢听《金蛇狂舞》,也爱听陕北民歌,但他更喜欢古筝曲和埙乐,因为能清淡人的身心,使人变得空灵。对他来说今生之幸是能中国这块古老有深厚文化积淀土地上生存。
        艺术是相通的,无论是音乐还是书法,最高境界就是达到自然和谐。书法和人一样,一定要有神、气、骨、血、肉。曾汉民认为书法作品中一定要有很主观、自我的东西,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作为书法家一定要妙悟自然,参通人生,海纳百川,从宇宙间寻找意象,把自己独特的审美和生命融入线条中,才能卓立书林,才能沉心静气地进入空灵之境。曾汉民的禀赋、学养、气质及人格,综合成就了他艺术的品格和独特韵味。他的书法不尚雕饰,不事巧媚,追求自然古朴的书风,端庄浑厚的格调,在平淡中觅寻高雅的情调。在寻常中探索奇崛的构思,因而读他的书法艺术,不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只有静下心来,反复寻味,反复咀嚼,才能感知其思想之深邃,才情之高妙,笔法之精湛,意趣之浓厚。
        一个一心想成名的人,反而成不了名。一边练字一边想着成名赚钱,永远成不了书法家。曾汉民以虔诚之心对待艺术,不敢有一丝一毫的亵渎。在读书写字,自得其乐。“伏案挥洒翰墨,只见他聚精会神,旁不左顾,一笔在手,纵横自如,似闲庭信步,无拘无束,如溪水潺潺,轻盈欢快……。”

作者:清 雾 来源:本站原创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