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内容

岳峰:论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时间:2017-12-29 10:16:21 点击: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对世界人类的文明进程做出过巨大贡献,我们应该有我们的文化自信。历史是无法割断的,没有历史昨天,就没有历史的今天,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今天,就无法把握历史的明天。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文化的消失就等于民族的消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文明,都不可能抛开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任何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不可能离开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中国的现代文明的构建,也必须扎根于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因其不同的客观与自然因素,不同的繁衍与生息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习俗和习惯,也就产生了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的哲学思想、不同的价值取向,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文化是人类智慧创造的产物,也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产物。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它涵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思想政治、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文物典章、宗教信仰、哲学美学和风俗习惯等。在远古时期,由于交通条件的所限,人群依氏族、部落分居隔绝各地,交往的罕少,其后逐渐融合为较大群体的民族。他们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相应也创造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共同心理状态和共同的风俗习惯,以及种种共同的规章制度,从他们的生存方式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还升华出他们的宗教、哲学、美学和科学技术。精神文化又可分为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如政法制度、道德伦理、宗教哲学和大部分文学艺术等,它们因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而或迟或早地产生相应的变动;另一类是不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如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和相当部分的风俗习惯与部分文学艺术(像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杂技、书法及文学中的山水诗、爱情诗中的很大部分),它们虽也因时代的前进而有所变化,却不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文学艺术以及文物艺术品由于能够为后人继续提供审美的魅力,往往具有更恒久的生命力。所以,文化它是一个化合的整体;包括了思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它存在于思想、情感、行为和其反映的各种业已成行的方式之中,通过各种符号可以获得并传播它。文化构成了人类群体各有特色的成就,其中包括了他们制造物质的各种具体形式。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具有顽强的再生能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这是世人皆知的。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在世界悠久的文明史中是唯一的薪火相传而没有间断的一个文化奇迹。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肩负着本民族的历史使命的文化。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大一统和多元文化两种倾向并存发展占据主流。而统一始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入世的思想成为主导性的文化心理,避免陷入全民族的一种宗教式的迷狂。中国文化它不是寄希望于来世的,不是寄希望于天国的,它是世俗化的,它是扎根在自己的土地上的。因此从孔子的思想来讲它就是入世的。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以伦理道德的学说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社会规范和精神支柱。中国文化是有德治传统的一个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起点,在这个德治文化里,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忠、孝、廉、耻、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国要尽忠、对父母要尽孝、待人要仁和、为业要大义、处人要以礼、处事要以智、行为要诚信,这是做人之根本!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朴素的整体观念,注重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也是值得推崇的。比如我们的五行说;印度只有四根说,我们有五行说。我们所谓五行说就是比它多一个“金”,“水、木、金、火、土”。比如我们中医治病,不是头痛治头 脚痛治脚,而是辨证的施治。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四大发明”、“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文明的沟通与交流,今天“一带一路”总体战略,同样为人类文明的进程做出了贡献。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出来的青铜文化、陶瓷文化、玉石文化、造字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婚丧嫁娶及节庆文化等等。都为全世界所独有。为人类的文明进程做出了贡献。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许多优秀的成果和思想精华,对于全面提升人的素质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比如说;“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朝闻道、夕死可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精神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比如在有益我们的智能方面;在如何处理天人关系、道器关系、理气关系、形神关系、群己关系、义利关系、知行关系方面的哲理,今天还散发着经久不息的思想魅力。我们的《周易》、《老子》、《孙子兵法》,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乃至日本人现在考雇员,都要考中国的文化典籍《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认识到商场如战场、经商如打仗。要懂得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力战为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处变不惊、化险为夷。他们也懂得知己知彼、百战不贻,最好是代价最小、成本最小、收益最大,那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思维方式里面就有东方式的一种文化。比如在怡情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发展到了极致。郑板桥自题“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比如在表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自尊、自立、自爱这种品德,独立人格、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在厄运和挫折面前不低头气馁,积极奋起抗争。君子敬德修业、与时偕行,有所作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的人格、君子的奋斗,要像上天宇宙这种星系的天体的生生不息的运行一样,只争朝夕、自强不息。个体生无所息,整个群体和民族生生不息,只有无数的个体的生无所息,才能构成我们整个民族的生生不息。比如在表现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心态;在《尚书尧典》里面一个著名的观点:协和万邦,胸怀宽广、虚怀若谷。注重整体和谐,善于吸纳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思路,博采众长。这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宽容的心态、平和的心态,敦厚的气度,我们也可能把它概括为平常心。一个人在失意的时候;碰到挫折的时候;不能被客观所许可的时候,暂时不能成功的时候,怎么办呢?平常心是一种足够的心理调节机制,特别是道家文化里面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有的时候是无为而治,是顺其自然的思想。当然有它的消极的地方,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一个我们常常说的;“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一切自然”,“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变形、做人按原形”。比如在表现穷则思变、变法图强的创新意识。《周易》里有一段著名的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短短九个字,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辨证法。现在我们讲观念变革、思想解放的时候,打破束缚的时候,我们常常说观念一变、气象万千,思路一新,万两黄金。不怕没有出路、就怕没有思路,用思路找出路。也就是这个道理。从商鞅变法到王安石讲到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沈括的《梦溪笔谈》、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再到谭嗣同血洒菜市口等,这些都是在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穷则思变、变法图强,一种值得推崇的创新意识。比如在表现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创业态度方面;《尚书》里有这样的话:“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持家是要俭的,治邦是要勤的。今天我们也得讲究勤政、廉政。我们有些官员犯了错误,往往是从追求奢侈开始的,忘记了初心、放松学习,疏远了和群众的关系,脱离了党组织的有效监督,把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变成了蛙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高高浮在上面,到最后搞得尖锐变成了水火关系。比如在表现以义为重方面;中国人是非常讲究道德修养的。孔子甚至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见利思义,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当然这个话也要辨证分析。当我们为了理想而奉献的时候,我们不要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是倒过来说,我们只要精神性的东西,而不要物质性的东西。但是当精神和物质有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提倡为价值理想而做出奉献。中国传统文化里除了儒家思想以外,还有道家思想、还有墨家思想,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还有阴阳家、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等等。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出来的青铜文化、陶瓷文化、玉石文化、造字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婚丧嫁娶及节庆文化等等,都为全世界所独有。为人类的文明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四大发明”、“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文明的沟通与交流,今天“一带一路”总体战略,同样为人类文明的进程做出了贡献。
当然;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也有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地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也有一些糟粕,我们今天应该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加以扬弃。比如说;第一;封建专制主义的集权政治,导致了民主传统的缺失。特别是儒学当中的等级思想、宗法观念、家长作风、封建特权、官本位制,这个也遭到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的猛烈抨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有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崇尚,只有进爵封侯才能光宗耀祖。把技术性的东西看成是一种雕虫小技。而妇女裹脚、男女授手不亲、娃娃亲、童养媳、女人要笑不出声、伸不露手、行不露足等等都属于传统文化中的陋习。第二;平均主义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患寡、患不均,注重的是静态平衡,而不是鼓励动态竞争。因此是牺牲效率和进步为代价的也就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产物。第三;应循守旧、拘泥传统,不利于人的个性的觉醒、有碍于创新。中国文化往往讲究知足常乐,安贫乐道、见侮不辱,造成中国人重视守成、乐于守成的保守心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种宿命论思想。第四;直觉模糊的思维有损于科学的发展和人对自然的理性认知。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是直觉的、是模糊的思维。这种直觉的模糊的思维往往是定性而不是定量,常常在我们的决策当中大约、大概、基本上、差不多等等。这种模糊的思维方式在今天还或多或少的留在我们的决策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注重综合、缺乏分析,表现出了我们思想中的朦胧性和认识的不精确性。比如我们的“中医学”,西方国家接受的难度就是量化标准数据的不明了性。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这就为我们继承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出了一个有机统一的现实基础。世界上的每个民族在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创造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每个民族又都在发扬和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不断的借鉴和吸收其它民族的先进化,抛弃自己的糟粕文化,使本民族的文化又得到发展,并不断有所创新。因此我们今天在研究传统文化精华和糟粕的时候,我们应该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度。首先是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继承下来。一味的否定历史是不客观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对世界人类的文明进程是有贡献的,我们应该有我们的文化自信,历史是无法割断的,没有历史昨天,就没有历史的今天。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文化的消失就等于民族的消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我们说;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抛开自身的文化传统;社会的每一进步和发展,都不能离开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中国的现代文明的构建,也必须扎根于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
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创造中形成的,又是在不断发展中获得创新。在这过程中,滞后的文化总要被先进的文化所取代,古老的传统文化总会在发展创新中被刷新,在历史纵向与全球横向的双重比较中被识别和确定。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我们的祖先曾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在古代的东亚文化圈中,日本曾长期向中国的先进文化学习;而到了近代,我国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和闭关锁国的错误政策,使我们的文化落后了。从而产生了民族生存的深刻危机,被列强所宰割所欺凌。于是从鸦片战争之后,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从魏源、林则徐介绍世界各国的风土地理,洪秀全、洪仁玕撰著《资政新编》,曾国藩、张之洞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可以说;我们从文化的各个层面都一步步向西方的先进国家学习。日本由于先向西方学习,它的文化曾比中国先进,所以中国也从对日本文化的学习中获得许多益处。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之接受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正是这种现代化选择的重要部分。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的。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总有自己的优长,而且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特定国家和民族存在的历史标志,也是发展创新传统文化的前进基础。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过程中,并非没有曲折。“五四”时代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就包含彻底否定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意思。“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砸烂封资修黑货”,更把此前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各国创造的传统文化不问青红皂白都一概否定了。以致出现了“全盘西化”的倾向,从改革开放开始,所谓的西方文明一下子进入中国,不乏有一些垃圾。实践表明,这些倾向都是错误的,导致传统文化在一两代人中出现断裂,使我们的文化建设走了很大的弯路。其实;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在文化“推陈出新”、构建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应该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际上,传统文化有的不仅过时,而且腐朽有害,必须坚决淘汰;有的至今仍然有用,必须加以继承,吸纳进新的文化中来;还有的虽然旧了,虽不能构成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却可作为先人所创造的传统文化的历史标志,为体现文化积累的展现,仍然需要加以维护和保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失去了灵魂就失去了希望。这个民族也会随之而消亡。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其基本点、它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也不完全可能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因素;但它作为中国先民们的一种思想成果,其中所包含的诸多真理性因素,则有可能被分解为无数碎片,被当代社会所吸收和借鉴,作为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厦的一砖一石。
一个民族的存在不一定完全取决与血缘和基因。也还取决于对某种文化的认可。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总格局下,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不断拓新,既守护和继承传统又背离传统、走向现代的双向逆反运动,正构成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演变的一大奇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实际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深刻规律。
世态万绪,离不开一种定律,没有这种定律社会的发展就会缓慢,这个定律就是发展与创新。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要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民族文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家们、文化学者们,肩负起对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化传统进行分析、杷梳、整理,批判、摒弃的历史使命,提取其合理的具有科学性的文化因子,并将其转化到以公民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法治意识为主体的现代文明体系之中。
创新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突破常规的价值取向。创新也是一种思维,是一种能够看透,并且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及发展趋向的理论思维。创新又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产生出了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能力。创新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自我思索、自我探索、自我创造的精神。创新也是一种行为方式。是集价值取向、思维能力和精神于一体的行为方式。把握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非常重要。在今天,我们既要十分重视在批判地继承的基础上去保存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十分虚心地继续向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中一切先进的东西学习,并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时代的需要,去创造能够引导未来的、符合科学规律的、富于民族特色的、又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并提升他们整体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反对全盘否定传统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和“全盘西化”的倾向,同时我们也要反对“一切都是老祖宗的好”这种盲目复古主义和盲目排外主义的倾向。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对传统文化还是外国其它民族的文化都需要加以分析,看看那些是先进的有益的,那些是腐朽有害的,是我们今天必须加以扬弃的;还有那些东西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又必须加以保藏并传诸后代的,一定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东部和西部、城市和乡村在文化发展水平上也有很大差异。因而要把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立足中华民族文化立场和当代中国的现实,结合当今时代的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民族文化新辉煌。历史是在发展的、时代是在进步的,这是我们的社会诉求。
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召唤、新的姿态、新理念、新任务、新要求、新的目标,更需要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因为我国又是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的祖先曾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家的中国人民,在文化上无疑也应当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当我们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处理好,真正光大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勇于吸纳世界上的一切先进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这样才能使我们建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多更广泛地“走出去”,来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世界文化多元的格局中发出应有的光辉。
 

作者:岳峰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51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