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之一,在我国历史上曾数次出现发展高峰。但目前大量赝品充斥市场,因此,如何辨别真假瓷器很有必要。
目前盛行的现代科学鉴别方法有四种,包括热释光、中子活化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和电子探针等,这四种方法主要针对古文物的材质而选择使用,但探测结果依然存在年代误差。因此,社会上普遍将现代科学方法和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鉴定者练就一双“金睛火眼”。
收藏古瓷,首先要对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状况有所了解,因为各个时期陶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征,无论在造型、花纹、胎釉、款识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存在一个由早到晚的演变过程,这是鉴别古陶瓷的基础。
鉴别时可以从器形、胎质、纹饰、款识、底足等五个方面进行识别。
一看器形。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
二看胎质。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随着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胎骨的质量越往后期,质地越细腻,上釉的工艺方法也越多。这使得每个时期烧制的釉彩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
三看纹饰。瓷器上的纹饰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纹饰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这就需要藏者对我国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四看款识。款识也叫年款,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着某某皇帝的年号等,有“官窑”款、“民窑”款之分。这些款识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样。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五看底足。因各时期的烧制工艺不同,在烧制时支撑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着明显的差异,底足因为有支撑物,凹凸点不同,有的上釉、有的无釉彩。这些都是鉴别瓷器时代的重要特征。
现代仿古陶瓷在以上五要素方面的表现,如现代的胎跟老胎就有明显区别,老胎由于是用手工拉胚、手工捏胎,所以不管是哪个朝代,胎体的截面都能看到杂质与空隙;而现代胎体是用机器制造,其细致程度不是手工能够媲美的。以上的“鉴别五要素”看似简单,但要掌握得好,必须要将几千年的陶瓷工艺史、社会风化史和美术史“吃”透才行。
要把握上述五个方面,所要涉及的知识内容是方方面面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实践,特别是时下一些“高仿”古瓷的出现,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就需要多看,看书、看实物、看真品也看仿品;通过到博物馆、文物商店,逛古玩市场,多摸多看多学。一些有经验的收藏大家,在鉴定一件古董的时候,只要把它拿在手里摩挲一会,就能把这件器物的真假和价值估摸得八九不离十,就是这个原因。
收藏,首先应该多读专业书籍,让前人领你进门槛。如明代《格古要论》、《天工开物》,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成书的《陶说》、《景德镇陶录》,晚清、民国时期的《陶雅》、《饮流斋说瓷》等。现代书籍如陶研所编的《景德镇史稿》、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史》、叶喆民著的《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张福康著的《中国古陶瓷的科学》、耿宝昌著的《明清瓷器鉴定》、李辉柄著的《中国瓷器鉴定基础》、汪庆正主编的《简明陶瓷词典》、冯先铭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和我的《元代瓷器》都是入门者的必读书。
但比读书更重要的是实践,建议收藏爱好者要做到“三不要”、“三要”:不要轻信故事,不要按图索骥,不要买没有把握的藏品;要练习基本功,要充实自己,要提高收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