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内容

张广文:明代玉器的镂雕工艺

时间:2013-4-3 13:25:31 点击:

    镂雕是中国治玉工艺中的传统技法,所谓镂雕是指在一块玉料上进行多次穿插透雕,或由余留的实体部份组成图案,或由雕出的空白部份组成图案,一些研究者称片状的单层图案镂雕作品做透雕作品。
 
明代以前玉器镂雕概况
    镂雕技法制成的玉器作品在新时期时代即已出现,如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觿、玉冠形器,就是片状的镂雕作品,此外还有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的镂雕片状玉凤,传世的红山文化玉兽等。
    战国时期,玉器镂雕出现高潮。主要作品为片状器物,其上带有单层镂雕穿透纹样,同时出现了少量的立体性镂雕,战国玉器镂雕的风格影响一直延续到汉魏六朝。
    宋元时期,玉器的镂雕工艺有了新的发展。1952年上海青浦县元代画家任仁发及其家族墓地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件镂雕鸳鸯荷叶图案的白玉炉顶。作品为近似于圆柱状的立体造型,镂雕繁密的鸳鸯荷叶图案,图案层层递进,一直深入到炉顶的中心部分。1960年,江苏无锡市元代钱裕墓的考古发觉中出土一组镂雕玉钩环,带环上饰有镂雕的鹘鹰捕天鹅图案:繁密的荷叶水草之间一只天鹅逃窜于水草之下,头顶上空有一鹘鹰欲啄鹅头。图案块面较大,镂雕部份较少。构图表现出一定的景深。这两件作品所表现的镂雕风格,与宋金时期一脉相承。其特点是图案立体化,背景有深远感,镂雕去掉的部份较少,构图简练,有体块感。在镂雕中较多的使用了实心钻钻孔技术。
    明代玉器的镂雕工艺又是在宋元玉器镂雕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常见的明代玉器镂雕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
 1、单层镂雕的片状玉器。这类玉器在考古发掘中已多有发现。上海打浦桥明墓出土的玉器有两类较具代表性。一类以额带所饰玉件中的镂雕作品为代表,这类作品为较厚的片状,镂雕动物或花卉图案,图案表面较平,图案中各组成部份都在同一平面上,细部则用深、浅不同的阴线勾勒描绘。这类作品构图简练,无复杂的装饰。另一类以白玉透雕飞天为代表。作品主体为飞天,周围有装饰性的飘带,飞天所占体积较大,构图简练,飘带则单细、繁密,带有明显的装饰性,这类作品常被称为透雕玉器。
 2、多重镂雕的片状玉器。这类作品以镂雕玉带板最为典型。明代有一类玉带板,图案采用了多重镂雕的形式:主题图案为一个平面,其下又有两层图案共组成上下叠置的三层平面。下面的图案或为装饰,或为主题图案的延伸。整件作品呈现不同的层次,此种风格的镂雕作品常被称为“花下压花”。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明代镂雕寿字玉带板可为代表。这一风格的镂雕作品,在玉带板以外的其它作品中也多有表现。
 3、多重镂雕的弧面玉饰。无锡元代钱裕墓出土的玉带环,似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部为一周较粗的托环,上部则为凸起的镂雕图案。这件玉带环的出土表明这类椭圆型、上部有凸起镂雕图案的玉器在元代已经出现。不仅如此,这类玉器在传世玉中也大量存在,其时代由宋及元至清,跨越时问长,种类亦多样,尤以带饰为多,也有作为如意上的嵌件使用的。从图案风格上判断可以确认其中部分作品为明代所制,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两件镂雕圆形龙穿牡丹玉件,皆为正面龙头,发短并于脑后分绺,龙头总体呈等腰梯形,短脸,龙眼为管钻钻出,似留钻痕。从造型特点分析,制造年代应为明代。作品图案采用了镂雕手法,但构图意境并无深远之感。上层图案明快,下层图案多为细长的带状交插(似蔓草)。两件作品表现出明代镂雕玉器的又一种风格。两件龙穿牡丹玉饰边缘的底部皆为圆环状,其中一件左侧边缘处有一个大孔,应是与带钩配套使用的钩孔;另一件的穿孔细小,不能穿带挂钩,似是嵌于他物上的饰件,或称这样的作品为“如意瓦”。
 4、镂雕的立体体块玉器。这类作品在汉代就已出现,宋元时期非常流行。目前考古发现的作品有东北地区出土的衔莲玉鱼(金代)、上海地区出土的元代玉炉顶。以此为标准,可以确定一大批属于宋、元时期的传世镂雕玉器,也能使我们基本明确宋、元时期该类玉器镂雕的特征。
    明代的镂雕立体体块玉器,考古发现很少。已出土的有山东朱檀墓内明早期花式玉杯、北京出土的双螭耳玉杯、江西出土的玉香筒、玛瑙七梁冠等。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镂雕风格,同宋元时期的作品已有不同。对该类明代镂雕玉器的认识,一方面来源于已知的考古发掘材料,另一方面,还是源于对传世玉器的排比和鉴别。
    清宫遗存玉器中,有一大批这种立体镂雕体块型作品。它们都是在整体或局部的体块上进行镂雕,镂雕时对玉材进行大比例的剔除,所余多呈花枝状,并形成外虚中空,外层疏枝空寥,内心或空而无物、或有一两枝细枝的造型。这类作品同宋元镂雕玉器比较有明显的区别,同清代镂雕作品比较亦有不同。例如清代玉雕若带镂雕的双耳、盖顶,则镂雕体块偏小,外形规正,如若雕成中空形式,外层也十分密实、起伏较少,视其若罩。明代的这类作品则普遍型大而虚,与之大相径庭。对比宋元及清代的镂雕作品,可以看出,这类镂雕风格的技法是宋元玉器镂雕向清代镂雕发展的中问环节。将之与北京地区明代万氏墓葬出土的螭耳杯等作品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在镂雕部位体积较大和剔除部位较多这两方面的特点相同。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具有这一镂雕风格的清宫遗存作品,在造型、花纹等方面,也都具有明代玉器的风格。因此,可把这一玉器镂雕风格确定为明代体块状玉器的镂雕风格。
    明代玉器中的镂雕立体体块状玉器大致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1)整体性的镂雕作品。如镂雕玉炉顶、玉香筒等。 
(2)带有较多镂雕装饰的玉器。如簪头部位呈镂雕花卉状的玉发簪,腹部镂雕螭纹的玉带钩,上部为花瓣状,下部为镂雕枝杆式足的玉花插。
(3)带有镂雕柄、耳的器皿。多为杯、壶,一侧有执者为柄,饰于两侧者为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花耳花卉纹尊,其形略高、凸腹、束颈、撇口,椭圆形足。腹的四面及颈部四面都带有体块状装饰,颈的前后面有凸起的小截及镂雕小螭。颈两侧为镂雕花耳,耳型似筒而中空,其外为镂雕花枝、花叶,为这类作品的典型。
 5、镂雕锦纹地。所谓锦纹,是以四方连续图案排列的平面图案,也就是以一个小的图案为单元,进行横向及纵向排列,布满一定的面积,锦纹上一般还有其它图案,锦纹则被称为“锦地”或“地子”。锦地的使用在唐代工艺品中已大量出现。如河南地区出土的唐代玉梳背上也使用过“十”字形锦地。宋、元时期,江南地区雕漆作品中较多地使用了锦地,其图案组织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样式。如代表天、地、水的锦纹,组织结构多相似,这些纹样先是影响到明代的雕漆,其后影响到明代玉器的制作。
    目前,元代玉器中尚未确认使用平面的镂雕锦纹图案的作品。而明代玉器中镂雕锦纹已大最使用。上海陆氏墓的考古发现中,有一件镂雕方形玉牌饰,其上琢有镂雕锦地,锦地的构成如同元、明雕漆图案中的天锦。以相排列的长带叠而呈“之”字状。多重叠压,空白处为排列的短“+”,状。目前能见到的带有这一镂雕锦地的明代作品大致有三类:一类为玉牌饰,一类为玉插屏,一类为玉带板。作品多为白玉,锦地之上的图案略微凸起,表面较平,与锦地成为两个不同的平面。另外锦纹中的叠带邻接时,似乎有结,以结为中心,叠带又多呈“疋”形排列,似古代篆刻中常用的九叠纹。
 

明 青玉镂雕梗叶葵花杯

作者:张广文 来源:《国家艺术》杂志 总第32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