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海撷英 >> 内容

伍艺:于泾琢玉——心平调低出精品

时间:2014-1-10 11:07:42 点击:

  尽管拥有如此多的美誉,包括被玉雕界誉为“观音第一人”,但于泾的生活依旧平稳有序,不攀比、不张扬,几乎每天关在自己的工作室,默默无闻地精心构思着每件玉雕作品。当然对于生活的另一种解读。于泾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他不开公司、不当老板,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自己更醉心于玉雕艺术的创作。他喜欢看书,喜欢静静地思考,也喜欢一个人背着包到各地采风,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并运用到自己的玉雕创作中。因为他认为,没有生活经历的艺术作品不可能是件好作品,真正能够打动人的作品首先要打动自己。

醉心创作三十余载
  与同辈人相比,于泾成名很早。1991年,他参加上海青年百里挑一“金状元”活动,并荣获玉雕“金状元”称号。但于泾在玉雕界的特立独行也是有口皆碑的。从1973年进入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业中学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后分配到玉雕厂从事雕刻工作,再到如今的功成名就,于泾一直我行我素,从不受外界干扰的影响,一直醉心于自己的玉雕艺术创作。
  于泾对上海有着很深的感情,这座从小哺育他的城市,与他的创作息息相关。他认为海派艺术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流派,它最独特的地方是对各种艺术形态的包容。而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其自身与城市的对话。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于泾离开玉雕厂成立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晚上他常常喜欢一个人呆在工作室中静静地琢磨,直至晨曦初现。这种热闹之外的专注,也使得他的玉雕作品,往往给观者一份安定与忙碌间的平衡心境。

观音雕件首屈一指
  于泾做了几十年的观音,但由于产量极低,他的一件小小的观音作品,在市场都很有人气,即便是真心喜欢也还得耐心碰机会。但于泾始终认为:玉雕工作者对客户的需求要仔细思考和剖析,因为这种需求会反映很多问题。于泾的观音是随着时代脉络的变化而变,其中包含着他自己的探索,也有着大众对观音的需求。在他看来,老的观音作品太过死板,用以往的理念,人们总把观音视作一种母亲的形象来塑造,这跟传统理念和时代的风尚有关。所以于泾不但看观音,也看玛丽莲梦露,看维纳斯,只要是美的元素,都能通过他的刀渗入石中,他创作的女性形态优雅,美而不俗,韵味十足,温润浑厚,值得回味,“泾精工艺”便出于此。
  在于泾看来,玉具有深沉的文化内涵,需要有好的玉人,好的题材将其细细雕琢,才算功德圆满,才算给了这块玉好的归宿。一块石头假如有十种表现形式,就挑选一种附加值最高的来处理。真正的艺术品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触动,是一种内在的境界发现。于泾的琢玉作品整体风格温润圆融典雅飘逸,雕刻手法细腻,无论是大块面的处理,还是形体的细微转折都能精准把握,同时形体的夸张也显得自然而适度。
  近几年,于泾的作品几乎囊括了中国玉雕界权威性评比活动的各项大奖,如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中国玉雕“天工奖”金奖,2006年获得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称号,2009年获上海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在某年西泠印社春季拍卖会上,于泾的《如意观音》白玉摆件,估价180万元,最终成交价拍到了268.8万元。这件作品创作于1998年。当时于泾花了6个多月对这块皮色上佳的9公斤重和田籽料进行了潜心构思,从最初的创意、画设计图,到捏泥塑稿,再到精雕细琢,成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尊《如意观音》。
  在于泾的诸多人物作品中,充分显示了明代的简约风格,以琢玉行家的眼光,始终以材质为基,就是我以前所说过的,一个再好的玉雕师,都必须将选好玉放在第一位。从玉材的质地和形状特点出发,有节制的运用精细巧饰的线刻来装饰形象的细部,在有限的空间中运用粗细、大小、深浅、厚薄之间的对比关系,使得大块空间和细腻刻画相得益彰,晶莹剔透的玉质更显华贵而柔美。作品最终呈现出圆厚、浑穆、滑润滑的韵味和光彩。通过《如意观音》,我们可以清晰地读到于泾的“新语言”。他以其典雅含蓄、流畅飘逸的刀法,使观音的形态与线条互为映托,他自如地驾驭着传统玉雕中的“程序语言”,好似国画与书法的笔触般写意传神;又借以西方美学中攫取的养分,使他对作品结构、比例的把握走出了传统玉雕的“程序语言”,使《如意观音》的空间与细腻刻画融为一体而层次分明,在造型上更为生动有力,布局疏密有致。这种现代的美学诠释是于泾在玉雕艺术上的一次突破,传统中生新意。

作品只求质不求量
  在中国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后。当时他亲赴汶川灾区,呕心沥血花了整整半年时间,用和田黑白籽玉创作了《5•12》,这件作品不仅将玉雕把玩的奢侈元素提升至公共意识的艺术状态,更是宣告了具有独立语言的玉雕艺术的存在。该作品也获得了当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深圳)金奖。
  虽然于泾已是国家级玉石雕刻大师,但他从选料、创作设计到制作仍坚持由本人独立完成。有人出于好意对他说,应该像其他大师一样开公司,带一些徒弟,这样既有经济效益又可以多出作品,可是于泾没有往这方面想。
  现在于泾一年里就做两三件创作作品。他认为,现在卖得好的产品,往往都是迎合客人的需求,强调喜欢、实用和材质的元素越来越强,而工艺价值削弱了。其实玉雕应该是艺术的一个品种,它只是形式不同,如果将新的意识、创意、角度和手段注入玉雕成分中,通过思想和艺术的附加才能增高玉雕的价值。
  于泾选择玉料不一定要求达到最高等级,往往选择稍质地细密,有瑕疵的材料,这样能让他有创造和发挥的空间。在决定设计后,他会根据原料豁裂、塥纹、白花、僵斑、起皮等变化而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和阳刻、阴刻技法等工艺,最后在平衡了作品的主次、虚实、深浅后,方在关键处作画龙点睛的精雕细刻。他的创意很好地结合了玉石的先天优点和自己的独特匠心,所以笔者以为,他的作品是完成了一个工艺大师向一个艺术家的转换。
  于泾说,“一个人穷其一生也做不了多少作品,而称得上精品的更是凤毛麟角。我没有大的奢望,只希望能多出几件好作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就是于泾。
 

作者:伍 艺 来源:网络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