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名家风采 >> 内容

丹青至优的生命礼赞——陈佩秋先生的中国画

时间:2016-7-4 10:41:59 点击:

 陈佩秋先生是中国当代画坛上极为知名的艺术大家,她以重彩工笔,泼墨写意的花鸟画誉满艺坛,以工笔写意的风范重振了古典的高华和大雅。在艺术技巧和艺术境界上,以精深的造诣,把工笔花鸟画推向新的高度,她的艺术是启迪性的、引领性的。
陈佩秋,字健碧,斋名秋兰室,河南南阳人,1922年12月生。1944年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郑午昌等大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印鉴:陈、陈氏、陈佩秋、陈佩秋印、佩秋 、健碧、秋兰、秋兰室、秋蕊香室、颖川、颖川郡、大乐、长年、舞绝、长舞绝。
令人神往的中国画,受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熏陶,引外师造化而进入无限哲理的畅想意境。陈佩秋先生的书画艺术,借古开今,灵慧天成。笔尖挥洒的画墨,或意境高古,或新颖脱俗,熠熠闪耀的春景秋华,岂非是青年俊杰所能比拟。我们如此有幸,得以在先生的画作里观照四季,走进先生不屈不朽的艺术人生。

少时天机有定数
“我本来并不喜欢画,我喜欢理工科,那个时候想,如果学科技便可以造福大家,这种工作比较有意义。”陈佩秋坦言,当时虽然考上了梦寐以求的理工学院,但是却遭到家里人反对,被转到了经济系,最终,性格执着的她选择留在家中。
“我母亲年轻的时候就会画画,经常有人来找她做衣服上的绣花,在丝绸上刺绣的时候,母亲也会设计一些花卉的样子。可能因为遗传的关系,我认为我如果学画,以后应该会有所建树吧。后来觉得不读书总是不行的,我就去考国立艺专”
当时,陈佩秋刚好赶上黄君壁的画展,“我在展览会里看到他的画觉得很好,他们是岭南派,比较写实而且传统,有深厚的学养。”黄君壁对陈佩秋说:“你喜欢画画,你可以去考学校的。”在大师的激励下,陈佩秋于1944年报考了国立艺专。
在考试期间,陈佩秋遇到了李可染,而当时她正犹豫是报考三年学习期还是五年学习期的时候,李可染给了陈佩秋很好的建议,“你一点美术基础都没有,读本科三年毕业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岂止三年,五年也不够,画画是一条漫长的路,而且还要用功。”于是,陈佩秋选择了五年的绘画学习。
大学期间,陈佩秋读了一年的素描,经常出去写生,认识了众多留法的教授,为绘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余时间,她经常参观名人画展,观摩画画的同时潜心钻研。
陈佩秋说:“绘画是一门艺术,是一个相当长的阶段,随便哪门功课,你如果想学好,都是要用心的,长期的钻研才能有一点点的收获。”
当时在国立艺专,学生们对西方艺术非常向往,而对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没有足够的信心。年轻的陈佩秋不为时风左右,她醉心于传统中国绘画,专注研究历代大师的艺术,近乎疯狂地从中吮吸滋养。建国后,陈佩秋从国立艺专毕业,与谢稚柳先生一起定居上海,谢先生进博物馆工作,她先是在上海市文管会工作,5年后被上海画院聘为画师。但在文管会的半年多时间里,她有幸接触大量的古代字画,于是陈先生贪婪的看、读、摹,如饥似渴的吸收了传统艺术的精髓,从读到摹,从摹到悟,破译了前人一个个艺术谜团,人生经历和艺术追求的两只轮子载着陈佩秋先生在动荡的境遇中行走了几十年。
 
没有个性不成家
陈佩秋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画坛上的书画大家,绘画之外,陈佩秋先生还精于鉴古,通晓画史画论。早年书法习汉隶,楷书专精倪瓒,中年草书习怀素,所作草书刚劲飞舞具有大丈夫气度。早年绘画习山水,后专攻工笔花鸟。积数十年之功专研宋元传统风格笔墨技法和造型意境,在近代工笔花鸟画上独树一帜。以南宋为宗,借鉴西方印象派绘画之绚丽色彩,创立新格。花鸟取法两宋,用工笔双勾,赋以重彩,色彩组合完全出于个人特质,用密而短的设色笔触把传统的"点"与"皱"技法进行一种变调。把传统技法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使这种传统技法有了新发展,呈现出新的风貌,把工笔花鸟画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年时画的《蝴蝶图卷》、《九月海棠》、《蜀葵》、《红叶秋蝉图卷》等的韵力和文人画的心境和笔墨对话,在宋人的文化脉络里,信步而来,满目清辉,光照大千。在50年代初所作《仿钱选八花图卷》,是从该画收藏者张珩处借来原作临摹的,一共摹了两本,一本赠予张氏,另一本后来为香港一大收藏家收藏,潘伯鹰赋诗并题,谢稚柳写款书,艺术伉俪举案齐眉,这在当时被传为美谈。 
倔强是陈佩秋的生活性格,更是她的艺术性格,她认为女画家也可以比男画家的艺术更高超些。在她的绘画中,常常遇到别人无法表现的一些题材,她能独辟蹊径,做出卓有成效的尝试。也正由于这种倔强的性格,在她的绘画及书法艺术中,有一种非凡的气度和气场,它深深的存在着并使每一幅画作都具有生机和生命的能量。   
七十年代末,陈佩秋参编《辞海》、写条目,拜访老画家。80年代起,陈佩秋与先生谢稚柳经常去香港、日本、美国等地开画展,讲学,到各博物馆大饱眼福。就这样,已年近六旬的陈佩秋接触了西方艺术,特别是印象派的作品,这对她的风格改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陈佩秋在1977年出版的《花鸟虫鱼册》就以生动的笔触和泼墨去描写大自然的每一景物,而最成功之处莫过于她能够混合工笔与写意的技法,其册中的每一幅作品都隽美古雅,超凡清逸。作于1988年的《溪山晴夏图卷》反映了她融合古人诸法而贯通出更臻完善的技巧,她在图中运用泼彩烘托出山水背景,墨与水的相互渗化作用,呈现出变幻与浑然一体的笔墨结构,处处着意而又处处风轻云淡,在宽泛和谐,礼乐有情的精神状态中把观者自然而然的引入到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之中,这是每一个艺术家孜孜以求的艺术目标,做到的寥寥无几,然陈佩秋先生以自己独立的思想,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用自己特有的传承文化,高洁的艺术品格,走墨悦影,洗尽铅华,创造了精神世界的大自然。
 
古道有秋色,山水传清音
真正的绘画艺术是一种信仰一种力量一种对生命最高最真诚的渴望,在2014年的岁末年初,时隔12年重启的上海文学艺术奖正式揭晓,书画大家陈佩秋先生被授予终身成就奖,这位与谢稚柳先生并称中国书画艺坛 “神雕侠侣”的海上名家在聚光灯下笑语盈盈。2014年11月,第22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京郊怀柔雁栖湖畔举行。这也是时隔13年,APEC重回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0个成员经济体的领导人,都收到了东道主中国发出的一张充满浓郁中国风的请柬——米黄缎面饰以云锦图案,正面以行楷体书写 “请柬”二字——此请柬便出自年逾九旬的上海书画大师陈佩秋之手。尽管陈佩秋已是鲐背之年,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上海艺术事业的发展依然格外关注,不仅欣然应允担任《艺术上海》专家委员会委员,还为栏目亲笔题写“艺术上海”四个大字,笔力刚健强劲,极具大家风范。
谢稚柳与陈佩秋这对画坛伉俪是20世纪溯源唐宋元高古绘画传统艺术思潮的代表,是海上画坛的双璧,在当代中国书画界,闪耀着各自的熠熠光辉。陈佩秋本人也和她的书画艺术一样,言谈举止让人感觉到一种不让须眉的气度。她是个“金迷 ”,熟读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身上自有着一股侠士之气。在以西画造型改造传统绘画的同时,陈佩秋的艺术获得了借古开新的非凡成就,更在古画鉴定领域,给世人留下了最为珍贵的实用性宝典。
 
补写历史的一页
董源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画作影响了元代以后山水画的发展方向,著名的《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三件作品,一直被认为是董源的真迹,是五代山水画的典范之作。1980年,身在海外的张大千托人给他的老朋友谢稚柳捎话,称这三件作品“有问题、需要再研究”。当时谢稚柳认为,张大千“钻牛角尖”了。1983年,张大千去世,这件事也就被搁置起来。后来改革开放,谢稚柳和陈佩秋借着出访交流的机会,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观摩到许多五代、北宋时期的画作。经过一番研究、对比,晚年的谢稚柳越来越觉得“张大千是对的”,但病榻之上的他终究没有来得及将自己的质疑公诸于众。陈佩秋继承了丈夫未竟的事业,花费大量时间潜心研究,将谢稚柳生前以及她自己对《潇湘》三图的疑问告知了天下。 2001年,八旬高龄的陈佩秋连续伏案11个月, 重新审鉴被公认的美术史上的杰作――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她指出,这一幅并非唐画,更非阎立本的作品,而是彻头彻尾的伪作。此论一出,立刻引起海内外艺术界的一片哗然。陈佩秋说“把好的东西说不好,不好的东西当宝贝,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对艺术的不负责任。”
陈佩秋先生是当今画坛一位极具魅力的精神导师,她的作品、她的艺术必将在中国画坛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她学术性的言论和开创性的胆识都不容效仿。在当今艺术界,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苟安于市场的世俗风气,而陈佩秋先生的言论、行为、艺术、精神是独树一帜的。
我们倾情祝愿,陈先生的艺术之路走向无尽走向辉煌。



 

作者:伊 诺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45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