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内容

岳峰:谈书画鉴定中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7-6-27 11:26:32 点击:

 中国书画的年代鉴定和真伪鉴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学术课题。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国内书画市场的升温以及科技进步所带来的高水平的以假乱真的高仿赝品,书画市场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大量高仿作品充斥市场,真伪难辨,书画拍卖行业及鉴定行业的混乱不仅搅乱了艺术品市场,也使书画收藏爱好者及投资者感到书画收藏水太深、风险太大,大有望而却步的感觉。与此同时,对于书画鉴定的方法研究,业界也颇为之争论。近几年来关于张大千的《泼彩山水》,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徐悲鸿的《蒋碧薇》,苏轼的《功甫帖》等作品的真伪之争,恰似长期以来堆积的书画鉴定问题的一次大爆发。相信很多书画收藏者、投资者都想问:在现今的条件下应如何进行书画鉴赏?传统“眼学”与现代科技孰轻孰重?我认为;今天书画鉴定的关键要素还不是传统“眼学”与现代科技孰轻孰重的问题,而是如何判断和把握书画家的笔墨的风格与功力及作品所呈现的精气与神韵的问题,是解决专家们的鉴定态度方法与职业道德问题。

一、书画鉴定是所有书画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程序
当我们打开一幅书画作品时,应首先对作品艺术水平和艺术造诣的高低进行评判,然后再研究其真伪或真假。因为,在艺术品的瀚海中存在着“真的不一定好、假的不一定差”的现象。高水平的仿品同样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仿造者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底,也仿不出高水平的作品来。如张大千仿石涛一样,同样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对于早期的古代书画作品和高仿的名家作品,则应先评判好坏和高低,决定是否收藏,然后再去研究它的真伪和真假,决定怎么收藏。
真正的大家、名家的笔墨功底是非常到位的,是多数仿制者所无法比拟的,否则也就不用去仿了。所以书画大家、名家的作品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无论水墨、着色还是白描、泼彩;无论是山水人物、亭台楼阁还是飞禽走兽;无论是宫廷画家还是文人画家等,笔墨都非常准确到位,绝无多余之笔,既惜墨如金,又洒脱自然。而仿品则是一笔一笔的照猫画虎,恭恭敬敬的进行仿制。如果离开原作,故意洒脱,而又功力不足,就会失真,所以就一定会出现“恭”而无“功”的感觉,这是仿品无法回避现象。在仿品中就会缺失真迹中的那种画家在创作时心、眼、臂、腕、手、笔的全神惯注、一气呵成、上下贯通的运笔效果。没有真迹中的自然、洒脱与生动,也没有真迹中精气、灵魂与神韵。
 
二、传统“眼学”与现代科技在书画鉴定过程当中的关系
传统的书画鉴定方法将书画的鉴定的内容分为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主要依据是指作品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辅助依据是指作品中的落款、印章、纸绢、题跋、著录、传续、装裱、鉴藏章、生卒年代对照等等。今天,书画鉴定方法中又增加了一些科技检测的手段,如用场发射电镜对纸张等的显微形貌、结构和织构进行图像观察与综合分析;用超景深视频显微镜可以对字画墨迹与纸张和绢丝纤维结合状况、痕迹和真品书画进行对比判断书画的真伪;用便携式红外光谱仪鉴定化合物和测定分子结构的方法,对书画的墨、颜料、印泥、绘画胶结材料等无机物和有机材料的数据进行分析鉴定等。不能否认,科技检测的手段对书画的鉴定是极为有益的,应最大可能的加以研究与利用。
但也必须看到,目前的科技检测方法还不够成熟、有待完善,还不能像用科技仪器检测珠宝玉石成分那样简单。因为书画历代造假的情况是非常复杂,仅近现代有记录的就有北京的“后门造”、“苏州片”、“上海造”、“湖南造”、“广东造”等等,加之近几年出现的高科技造假,如用4万亿像素的成像制版印刷技术仿制造假,并采用老纸、古墨、旧印泥及相应的矿物质颜料,科技鉴定方式是很难予以鉴别真伪的。所以科技检测对书画鉴定的使用,目前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性手段,而传统的“经验学”、“眼学”,也就是“目鉴法”仍然是书画鉴定中的主要手段。
 
三、传统“眼学”目鉴法的关键是什么?
传统“眼学”目鉴法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作品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也就是时代造就的痕迹和画家的个人笔墨风格的特性。由于每一位艺术家的身世、经历、师从、修养、情感、思想、追求及审美理念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笔墨艺术上的个性风格差异和特征,是作伪者无法具备的;因此,也无法仿制出与真品神形兼备的书画作品来。
作为一个书画鉴赏者,必须尽可能多的熟悉画家的方方面面、懂得画家的笔墨风格特征、了解画家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真正的大家、名家对艺术的追求是很执著的,对艺术的态度是很严谨的,在艺术的创作上也是非常负责任的,他们对于每一幅作品都很认真,即便应酬作品也能见到大家的功底与神韵。每幅作品都表达着画家的思想、寄托着画家的情感、隐含着画家的寓意,是画家对人生的理解、对社会的感悟、对客观事物及环境的认识和画家审美理念以及价值观的体现。
画家在创作每幅作品时的心境和用意,作伪者是琢磨不出来的。所以仿品最大限度的是“形”似,而无法做到“神”似。那种画家用黑白、曲直、方圆、虚实、刚柔、色彩及点、线、面,空所表现出来的苍挫遒劲、酣畅淋漓、点线成画、满纸云烟、墨韵色彩、节奏韵律、疏旷饱满、淡雅圆厚,蕴藉丰腴,且收且起、转运自如的效果,作伪者是望尘莫及的。
鉴定书画的古今真伪和作品的真假,一定要通过全面的综合性研究分析来得出结果,而关键是取决于作品所给我们提供的有形的信息和无形的感觉。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当代书画,应该如何去认识和把握这么多书画家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笔墨风格呢?这就要靠一个书画鉴赏工作者,长期的、认真的、刻苦的、专心的去对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或者是某几位画家、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反复的、深入的、多方面的了解与研究,如此才能较全面地把握和熟悉某一个历史时期的作品的时代特征,或者是某几位画家的运笔习性、笔墨个性与神韵。否则,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一定眼力的书画鉴赏家。如果说一个书画鉴赏工作者,他什么都能看,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现代的,或是当代的真伪真假都能看,那他一定是一个伪专家,至少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或者是缺失严肃态度的所谓专家。因此一个鉴赏家的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与他的职业态度和人品道德同样都是重要的。
书画的古今鉴定和真假鉴定,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决不能很随意的仅凭某一个方面的现象就去肯定或否定一件书画作品,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因为;我们对已故画家及作品的认识与研究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只能是在我们所掌握的信息范围内进行研究断定。另外;古旧书画的仿制是多种方式,如;挖(刮)款、添款、改款、挪移题跋、拼凑画心、“挪山头”、长卷割裂分段等等。有一种最忌讳的行为,就是当时对作品下绝对的结论,特别是对一些同一历史时期的高仿的大家、名家的作品,学生给老师代笔,老师给学生代笔的作品非常难断,如果不是十分“开门”的作品,轻率的做出结论性的定义,是一种既不客观也不负责任的态度。在历史上就有同时代作假的,鉴定难度是很大的,如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有13个代笔人,唐寅的老师也曾经为唐寅代笔。而现在更麻烦的一个问题是,当代的个别书画家竟然公开否定自己早期的作品——因为水平太低。
 
四、中国书画鉴定中“存疑”的客观性
书画鉴定,特别是古书画鉴定很难有标准答案。我们也明白,在鉴定书画的过程中,“看走眼”的情况是非常正常的。但要怎样尽量避免“看走眼”呢?
如果想尽量地减少走眼的情况发生,在鉴定中划出一些“存疑品”是比较妥当的,也是比较客观科学的。很可能有些书画作品现在认定是真迹,也许过几年之后又被确定为仿品;而现在认定为仿品的,过几年或几十年之后可能又被确定为真迹。所以将一些无法认定的书画作品或是认定难度较大的书画作品,暂时放入到“存疑品”品的行列里,留到我们有了更多的信息、更丰富的材料来研究和认识它的时候,再来作定论也不迟。如果是为了顾及所谓“权威专家”的面子或者是声誉,在没有充足根据的情况下,或者是在某种利益关系的左右下,轻率对一副书画作品做出结论,那将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职业道德行为。
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到,对一幅书画的鉴定行为,应该是对它进行研究和认识的过程,能看到哪一步就看到哪一步,而这一过程的长短取决于作品鉴定的难易程度。我们只要本着严肃认真、科学客观、公正公信的态度,本着对历史、对每一件书画作品都高度负责的态度去认识研究,就会尽可能减少不应该发生的失误。
 

作者:岳峰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49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