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名家风采 >> 内容

从芭蕾舞王子到收藏大家——访本刊副理事长、上海艺术馆馆长、 上海星迪艺术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若飞

时间:2020-9-29 10:39:17 点击:

 陆家嘴位于上海黄浦江畔,是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金融贸易”中心区,与浦西上海著名的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在这里上海中心大厦、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遥相呼应组成了一道著名的景观。今天我们要采访的主人公张若飞先生,他创办的“上海艺术馆”就在这座设计独特、曾经20世纪最后一场“财富”世界论坛的举办地——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内。 
张若飞,上海艺术馆馆长、上海星迪艺术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当然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国家艺术杂志社副理事长;他是企业家,也是艺术家,更是一位文化的传播者。
 
 曾经的芭蕾“王子” 
“我曾是一名芭蕾舞演员”,张若飞说。 当我问起张若飞先生何时开始喜欢艺术品的?他给出了这么一个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答案。艺术是相通的,芭蕾舞作为艺术中的一个特殊门类,张若飞可以说有着一个难得的起点,以至于后来他众多的人生阅历,都源于这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在众多女舞者争奇斗艳的芭蕾舞中,一位优秀的男演员可以算是稀有物种。稳健的表演,自如的技巧,从开始学芭蕾到成为演员,张若飞可谓出类拔萃。 张若飞毕业于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18岁主演了大型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全剧。芭蕾舞剧《天鹅湖》被誉为世界芭蕾史中的不朽经典。它的人文精神和童话般的故事内涵,以及雕塑般的舞蹈语汇、美妙绝伦的交响乐、梦幻般的灯光、诗一样的舞美设计与造型,集多种艺术门类的美于一身,成为经典中的经典,耸立起一座芭蕾艺术史上的里程碑。张若飞曾经用他卓越的艺术才华,以及重意境重技艺的舞蹈语汇诠释着《天鹅湖》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演绎出尘世间最纯美的爱情。 《天鹅湖》首演的成功,成就了张若飞,也成为了张若飞在他芭蕾舞艺术生涯中的起点,并使他一进国家芭蕾舞团,就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著名白天鹅舞者——白淑湘的最后一位舞伴。
中央芭蕾舞团是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芭蕾舞团,代表中国芭蕾舞艺术的最高水平。1983年张若飞进入中央芭蕾舞团任主要演员。在中英文化交流中,为了完成英国著名芭蕾舞巨星安东•道林遗愿,由英国著名芭蕾舞明星贝达琳•赖特和尤里沙•杰尔考夫妇导演和排练,张若飞成功主演了古典芭蕾舞剧《吉赛尔》全剧;在后来的艺术生涯中,张若飞还先后主演了大型古典芭蕾舞剧《舞姬》、《胡桃夹子》、《睡美人》第三幕与现代芭蕾舞剧《鱼美人》、《家》、《祝福》,还演出了大量经典古典芭蕾双人舞《海盗》、《唐·诘诃德》、《巴黎火焰》等,现代芭蕾双人舞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前奏曲《序曲》、《黄河》以及众多的古典芭蕾、现代芭蕾与交响芭蕾小节目。随着对一个又一个角色的出色演绎,也随着多次在国内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获奖,并代表国家作为客座主要演员赴多国合作演出,张若飞不断得到国内外专家与观众们的认可,他曾随中央芭蕾舞团访问美国并访问欧洲巡演,特别是他的《海盗》双人舞在出访欧洲巡演时被当年英国著名舞蹈评论家称之为鲁道夫•努里耶夫的再现……这些经历让他对芭蕾艺术和中國艺术在国内的发展产生了不同角度的思考。
“意识领域的开放永远会走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开放前面,这在中央芭蕾舞团在80年代初应邀作为中美文化交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聊起那时中央芭蕾舞团的出访演出,张若飞记忆犹新。当时中央芭蕾舞团大概有五对主要演员,每对都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而那时以明星制的西方国家剧团,一般每个剧团都只有一二对主要演员,对于当时缺乏国际间交流且充满神秘色彩的不为西方国家了解的中国,中央芭蕾舞团的出访震惊了当时的美国主流社会,也让美国在了解具有世界一流芭蕾艺术水平的中国的同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产生了同等的联想与影响。中央芭蕾舞团的这次“芭蕾外交”的成功,让世人看到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对美的认知。中央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们富含中国气质、中国情感的完美演绎,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同,而这种带有艺术特质的完美融合,彰显着芭蕾艺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艺术魅力,也将中国芭蕾印上了世界性、国际化的符号,为繁荣和发展世界文化艺术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张若飞讲述芭蕾生涯的过程中,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和一腔爱国的热诚,芭蕾无疑是张若飞青年时最引以为豪的事业,从11岁开始跳到30余岁退役,可以说他的前半生是为艺术而生,也可以说芭蕾艺术为张若飞开启了对艺术真谛的体验感悟和理解。 采访中,他不止一次地表示:“作为文化大革命后国家培养的第一批芭蕾舞演员,对于中国的芭蕾艺术,我们这一代实际是铺路的,现在的中国年轻芭蕾舞演员的整体水平比我们的那个年代好很多,也更出色!” 
 
艺术品的收藏从书画开始 
对于舞蹈演员来说,他们的职业生涯非常短暂。张若飞深知激流勇退的道理,在命运之神眷顾下,张若飞有了经商的机会,他从事的第一门生意就是国际贸易中的丝绸服装。为何转行的起点是服装?“古典芭蕾舞接触表现宫廷艺术比较多一些。所以它的画面感较强,较有冲击力。像欧洲传统艺术,比如绘画、雕塑、建筑等,又比如文学思潮中的启蒙主义、浪漫主义、自由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其实很多艺术方面的基本点都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古典芭蕾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综合艺术的古典芭蕾舞剧目,不单单只是芭蕾舞蹈,也包括了服装、舞美、灯光、道具与戏剧表演等……我长时间被动地在这种艺术环境熏陶下,从不懂到懵懂,再到了解和熟识,对我后来的经商之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张若飞对服装设计美感的体会颇深,因为作为一名曾经的专业舞者,接触最多的便是那穿在身上的各种华丽舞衣。进入服装行业后出品的产品多数是他亲自设计的,追求的是艺术美感,注重的是舒适度,这些都得益于18年从事芭蕾艺术经历中的切身体会,他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沿用到他的服装事业,将服饰当作艺术品来做。18年的芭蕾生涯,18年的艺术熏陶,使张若飞在30而立之年后的经商之路顺风顺水,在他的成功背后,更多是他的专注与求精。
经商数年的积累下,经济状况的提升给了他提供了艺术品收藏的基础。对于书画收藏,张若飞有着自己的心得。初期,他对书画的认识起始于早期在北京舞蹈学校期间,作为国家自费公派的留学生去美国作文化交流,在美期间剧团的艺术指导曾带他去参观了一位英国实力派老艺术家的个展,艺术家深厚的功底让张若飞为之折服,也正因为这次有意义的文化之行,为之后他涉足艺术品收藏界做了铺垫。张若飞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也是命运使然,他为能有机会在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就接触到这些世界殿堂级的艺术,而感到庆幸。张若飞很是欣赏赵无极和朱德群的作品,他收藏的第一件赵无极油画作品就是在苏富比国际拍卖上拍得的。他回忆说:“我记得是在一次飞香港的机场内,看到一张巨大的拍卖海报,上面宣传的是赵无极的作品,大概叫《西班牙印象》吧。海报上绚丽的色彩、精妙的技法瞬间就吸引住了我。为了这幅画我特地去拍卖会,但是遗憾的是,亲眼见到实物有点失落,作品并没有海报照片上那么有震撼力,而价格也远超我心里的预估,当场我就放弃了。现在想来有些后悔,或许当时对书画作品的投资价值缺乏了解,没有拍下这幅作品,当然那次拍卖我也拍下了赵无极的其它作品。”在张若飞看来,收藏不但需要很高的艺术修养、审美修养,也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更需要一些机缘。
艺术的传承不仅包含着文化和时代的气息,也包含了一段特定且有意义的经历。而艺术家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他们尝试着创作出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让其具有较高辨识度且难以模仿。继赵无极和朱德群之后,说起当代绘画收藏,张若飞在采访中还提到了一个人,著名的法国华裔画家冯骁鸣。2019年冯骁鸣的绘画作品在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中都有着不错的成绩,他的作品平衡、纯粹、清馨,且具有内在的穿透力,是他人无法模仿的。张若飞关注他的作品十余年,做过很多交流,当然也收藏了许多他的作品,可以说是看着冯骁鸣作品的变化、提升、成长的。张若飞将他比作“抽象画界里的莫扎特”,简短的介绍能感觉他对冯骁鸣画的情有独钟。
 
从初次的结缘到创办“上海艺术馆”
谈起何时开始结缘翡翠,张若飞道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经历:“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我的第一件翡翠收藏品。大约在二十多年前,我在北京王府井中国工美大楼下闲逛,偶尔瞥见一张广告,广告上印着一块碧绿色的翡翠山子。我本身是一个对色彩很敏感的人,这个颜色触动了我,随即就循着广告上了二楼。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翡翠,翡翠的艳丽让我震惊,翡翠的多彩与多姿深深地打动了我,让人着迷。毕竟是初次接触,不懂翡翠的特质与行情,只记得几位很热情的售货员为我讲解了整整一下午,而我也认真地学了一下午。当时店里有一块儿镇店的翡翠山子摆件,满绿高冰,当时的标价1600多万,在当年实属天价,我只是细细观赏了许久就放弃了,若放在现在绝对连眼睛都不用眨就收藏下来了”。张若飞笑着说,“后来我买下一件题材为海底世界的翡翠三彩把件,虽然材料取自边角料,但我喜欢它独特的色彩。或许当时大众对翡翠认知不多,买翡翠的人比较少,再三还价后,最终以三折的价格成交,结缘了这一件藏品。”更巧合的是,张若飞在回到上海后的一个饭局上遇到了老朋友,把偶得之宝拿出来显摆片刻之余,没想到老大哥是专业人士,反复细看鉴定后,对这件张若飞偶得的翡翠作品玉质和价格做了肯定。“我觉得我捡漏了,很是兴奋。”于是乎第二天张若飞带着这份激情又回到了北京,直奔“目的地”,开始了“扫荡”翡翠的路程,后来又从一个偶然的途径得知广州有翡翠批发地,便直飞广州去寻找,张若飞说他那时就像老鼠掉进了米缸,从那之后的两三年间几乎每个周末他都要去广州收翡翠。而他翡翠收藏之路便是这么开始的。
谈到创建上海艺术馆,张若飞怀有幸运与感激之情地说:“在上海能建一个艺术馆,太难得了!特别是在国际会议中心能建一个上海艺术馆,朋友的帮助、领导的支持先不说,我认为我个人并没有能力选择上海艺术馆,应该说是上海艺术馆选择了我……甚至可以说是冥冥之中艺术馆给予了我的机会……因此我只能把它看成是老天赋予我的任务或使命吧,说明我和艺术还是有缘分的。能有机会在上海滩的中心建一个上海艺术馆与世界接轨交流,让中国的艺术和世界融合,让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它必将和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溶为一体也将是上海对接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将是上海文化艺术进步的见证者。”
2016年张若飞创办了上海艺术馆,它地处陆家嘴金融贸易核心区,依托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毗邻东方明珠电视塔,与外滩古典建筑群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于 2017年12月开馆运营。随着数百场的各类活动及《梦织中国——乌克兰国际艺术大展》与《重新审视超现实主义——萨尔瓦多达利艺术作品展》的成功举办,短短几年上海艺术馆便成为了上海国际文化交流的桥头堡,著名的综合艺术体验馆,上海天际旅游的定点单位,让中国乃至国际专业人事瞩目,而其中的《中国翡翠艺术馆》更因其品类齐全与其毋庸置疑的专业性让世人深感震撼。展馆由翡翠大厅、珍宝屋、老子厅、翡翠知识长廊长廊、原石厅、翡翠矿区、真假翡翠辨识区、翡翠赌石区等几大部分组成;以专业的翡翠学术分类为基础,以翡翠实物为载体,以翡翠类别、工艺、种水质地、色彩种类与制作年代为导引,以玉雕作品、饰品为题材,以丰富的翡翠原石为标本,集千万年天地之灵气,汇集翡翠世界之精华,展示了独特的中国翡翠玉文化。馆内珍品云集,数吨重的单体翡翠随处可见,藏品目不暇接、交相辉映。自开馆以来,馆内不断丰富馆藏,优化陈列环境,细分翡翠门类,科普惠及大众;秉承着艺术为媒、格局为界、文化为根、事业为本的宗旨,向大众展示着中国传统的玉文化艺术。
 
中国的艺术品在金融领域的地位
在采访交谈过程中,张若飞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归根结底是文化艺术上的发展和繁荣,一个有文化传承的国家是受人尊重的,人类社会毕竟是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前进的,艺术的发展是社会发展最好的体现。一个国家再富有,如果没有文化的表达、表现,这个国家会有巨大的缺陷,因为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思想发展与一切生产活动表现的体现,是一定时期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政治文化、思想意识、宗教礼仪 、生活风俗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的概括。” 
在谈到对当代艺术品金融资本运作与发展艺术品交易平台的看法,张若飞则认为:“中国经济历经四十年的发展,刚刚融入世界,尽管对艺术品市场的需求巨大,但因艺术品在市场中的应对金融属性的条件与操作评估系统还不建全,需要规范,且有很长的路要走;加之浮躁浮夸是中国艺术界,特别是书画界的瘟疫,很多艺术家耐不住寂寞,利益驱使,希望走捷径,渴望一夜成名。艺术是需要专注,需要沉淀的,好的艺术作品、出色的艺术家必定是以工匠精神作为基础,熟能生巧,厚积而薄发。好的大师作品必定具有专业性,结合思想性与时代感加之天才的审美感并体现自己的独特个性。鉴于以上原因,就目前而言,艺术品在金融市场中的金融属性并没有得到正常的发挥与发展,艺术品市场在金融板块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 
谈到艺术品的金融属性概念,张若飞认为,艺术品是艺术也可以是商品。首先这个艺术品必须是稀有的,这是和普通商品与工艺品本质的区别,然后它才会是有高价值的。除艺术家创作部份之外,包括材料的稀缺性,工艺的稀缺性,当然也包括一些古代祖先遗留下来文物等等。对于艺术品在金融领域里面怎么样的变现,这就要提起艺术银行。艺术银行引进国内以来有很多的大大小小的公司重资金进入艺术银行领域,甚至很多大企业和政府联手打造艺术品的产业链。尽管国家艺术基金在国外并不算新鲜,但是在国内成立,是文化赞助与投入机制从相马机制向赛马机制的实验。国家对艺术的建设与管理包括投资有管制与直接介入,逐步走向间接引导与市场自由竞争相结合。
金融资本的介入为艺术品提供了流动性保障,古代艺术品又成为市场的润滑剂和催化剂。艺术银行,艺术品质押、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艺术品保险、艺术品资产交易所等都是金融资本介入的渠道。促进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科学化,系统化,社会化,规模化是艺术品资产化的金融保障。艺术品金融化,不但为金融产业的发展寻找到一条新的途径,是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也为文化艺术品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这样的形势下,无论金融机构还是文化艺术品市场,都在探索新的途径,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但是目前艺术品抵押融资仍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如果有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估系统,银行业本身也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买入有价值的艺术品,这不仅可以提高银行的文化品位,提升银行的社会地位,且对资产的多元化增值有裨益。这一做法确有国际成功先例。近年来,国内艺术品市场不断升温,吸引了大量的资金从楼市股市流入,业界期望能用艺术品做质押获取贷款,如果可以通过艺术品质押贷款,那么市场投入艺术收藏的资金可以较大幅度的增长,对收藏市场的推动作用将十分明显。目前金融机构介入文化艺术领域主要从事的是艺术品融资,艺术品信托,艺术基金等几方面的工作,这些都推动了艺术与金融相结合的进程和步伐,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意识到文化艺术品值得投资,文化产业也需要资本助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壮大。 
完整的艺术品评估机制的建立,是对艺术作品水准、市场综合信息和收藏界评价等方面,做出收藏润格认定标准的基础,也是最科学的判定。张若飞以古典书画的评定举例分析:字画作为纸质的遗留是有损耗的,有变旧,也有发黄,更有破损;它装裱后的附件也会老化;而艺术家的绘画则有他的习惯性,但这习惯性有着不可抗的风险,艺术家画风的变化,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都将会成为这个不可抗因素。而当代的书画艺术的评定相对与传统字画就容易的多,艺术家从起步到发展,再到有所成就,这些都有迹可查,只要将其各个时期的发展录入备案设定,并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系统,定出一个标准,对未来30年、50年、甚至是100年后艺术品的传承、收藏与鉴定都是有利的。一个好的艺术品评估体系能规范艺术品市场秩序、成为广大投资者和收藏者的标尺,也便与金融系统的介入,也能让艺术品市场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所以在发展艺术品交易平台、以及规范与完善艺术品评估机制这两项上,张若飞是极力推崇的,更在为中国艺术品的发展与推动尽自己的一份力。
 
艺术无国界,一个大国的文化复兴,不但需要吸收外来文化,更要面向未来,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既有特色又有文化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这些都是张若飞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在采访的尾声作为本刊副理事长的张若飞先生说出了对本刊的期望:“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纵观中国的历史,尽管我们一直是一个包容的国家,但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与特定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在保留了他独特性与完整性的同时,也有他的局限性,同时也形成了区域文化的特点。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无论是对西方数百年古典艺术还是近现代及当代艺术的融入与开拓 都值得我们与之接轨,走出去并引进来增加交流。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真善美更是互通的,艺术是人类最美好语言的结晶。艺术的互通与交流,不仅提高人类文明的融合,更能为人类的和平作出巨大的贡献。就目前形势而言,这更应该是艺术在国家战略上发展的方向,艺术的发展更是国家进步的标志。《国家艺术》作为一本国家级的外宣刊物,它本身作为一个平台起点就很高。但是纸质媒体总有它的局限性。类似于声乐艺术,影像艺术等,纸质媒体是无法表达的,目前呈现出来的一些艺术品类还是覆盖不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互联网是潮流,而且是一个范围很广的立体化的载体。几乎所有艺术品的门类都可以放在互联网上得以展示。《国家艺术》这本刊物在目前已经办得很好的情况下,我希望它能通过和互联网的链接,更上一层楼!也祝愿《国家艺术》杂志越办越好!”
艺术是美的享受,它能愉悦心灵,也能启迪智慧,还能给与力量。从芭蕾舞王子到收藏大家,张若飞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但做生意和玩艺术是两种不同的感受和状态,虽然反差很大,却能相互调节。张若飞喜欢玩玉,并为此付出过很多努力,但他更享受这过程中舒适随意的状态……采访时间过得很快,临近采访结束张若飞再一次真诚地表示:二十年前我刚到上海,让我有一种三十年前刚到纽约的感觉,如果中国能持续保持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纵观历史长河,经济的繁荣必定为文化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真的希望大家在物质生活得到提高的同时,能重拾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在予以发扬光大的同时,并能与世界上各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相交流、融入世界,共同推动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特别是让我国大众的感性生活、感性文明、感性智慧得到提高,让生活充满快乐,我相信这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希望借用上海艺术馆这个难得的平台为上海文化艺术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者:吴昉 张亚飞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61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