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内容

镇江大运河研究吹来清新之风

时间:2021-12-31 11:55:35 点击:

 

一、镇江大运河遗产研究的新的成果

——评王玉国同志的新著《镇江,大运河遗产调查与研究》

 文/朱光亚

王玉国同志将他的新著《镇江,大运河遗产调查与研究》寄我并要我读后写几句话。回想十几年前在大运河遗产江苏段保护规划和申遗的工作过程中我和玉国同志为镇江大运河遗产的保护规划涉及的若干问题就曾经有过交集,感受到玉国同志对坚守文物保护岗位的执着态度,后来镇江宋元粮仓遗址事件我虽然未曾介入,但那结果包括江苏的大运河世界遗产点名单中镇江榜上无名,传到我这里却是相当苦涩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事件的影响而愈发深远,挥之不去。我推测玉国同志的新著可能与此事有关,果然,在钱永波同志的书序里就提到“反思2010年年初对‘宋元粮仓遗址’保护不力的问题。这就促使人们从历史文化遗产的视角,对大运河镇江段再做研究,以期更好地建设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玉国同志自己的前言中也说,“不管有多少条原因,最主要的只能说是镇江方面宣传不够。“为此,笔者认为出版一本有关镇江大运河遗产调查与研究的图书十分必要,它可以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的……”看来这是玉国同志退休之后的发愤之作,反思之作,鼓气之作,也是为下一步镇江加强运河遗产保护实际行动和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宣传之作,动员之作。

本来,镇江的文物保护的基层工作一直口碑很好的,镇江在江苏省的历史地位也是其他城市无法替代的,镇江和扬州一样,是大运河穿越长江江苏段时的江河交通枢纽之一,但影响申请世界遗产的因素众多,运河遗产强调运河的核心价值是科技史中的价值,且很重要的就是保护措施的落实,无论是世界遗产组织还是国家文物局对于那些有兴趣申遗无兴趣保护的申请者始终持批评态度的。另外就是研究的深度和价值的提炼了。直到现在我们对大运河遗产的全系统的状况及其相关成就和价值的研究仍然是落后于大运河文化带保护的大好形势的,各地讲起运河虽然娓娓动听,但涉及到史料依据却总是模糊不清。因而我十分关注的就是,在差不多十年之后,玉国同志的新著在哪些方面较十年前大家对镇江运河遗产的认识更深入了呢?读后的答案是肯定的,个人感到在以下几方面和过去相比向深度方向做了不少开拓:

1、论述了大运河镇江段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是整个运河系统和纵横相交的长江水运系统中无可取代的最重要的枢纽区段。镇江地区的若干个因河而兴的集镇是在这个时期成型的便是明证。

2、论述了镇江和扬州是大运河穿越长江时南北两岸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不仅不同的时期两地作用有区别,即使相同时期,也有所不同,在唐宋时期,由于南粮北运,而长江风大浪险,从镇江的河口向瓜州过江有着极大的风险,而一旦抵达瓜州后经伊娄河驶向扬州,风险基本消除,因而镇江一侧设置有避风待渡、救生抢险以至义冢之类的设施,可见镇江对于漕运发挥着重要的安全保障作用。

3、本书通过引用英国人的史料说明了清代的镇江对于拱卫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功能的军事防御作用,证明镇江对大运河的防卫价值也是他处无法替代的,它说明了镇江是保障漕运的第一穴位,因而成为了英帝国主义在鸦片战争时首先攻击的对象。

4、复闸是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到的中国水利科学中早于欧洲人数百年的发明,并指出最早的复闸在仪征,然而仪征寻找复闸的工作迟迟未见成效,而本书提到镇江在宋代也已经建起复闸,这无疑为我们寻找这一科技史上重要的史迹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可信的线索,因而人们翘首以待的复闸遗址有可能在镇江找到,如果能够找到,将是镇江对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的展示和对人类文明史、水利科技史展示的大贡献。

5、大运河水工建设的现代部分在本书中也有详细的说明,这些遗存同样值得流芳百世,虽然暂时还不可能纳入世界遗产,但随着各界人士对近代和现代工业遗产、水工遗产等的重视,必然会作为自力更生时期艰苦奋斗的见证,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运河遗产名单中。镇江率先梳理了这部分史料,提供了保护这部分史迹的线索,也为其他运河城市提供了示范。

该书作为学术著作尤其是作为继续申遗努力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有若干不足,例如缺少最基本的地图和现场以及实物的照片,因而读者在阅读时难以获得直观的视觉感受和地理位置等重要信息。虽附有参考文献目录,但如若展开讨论和甄别性研究,还是通过必要的注释在章后或页下清晰注明为好。衷心希望镇江市各界人士以此书为新的起点,开展深入研究,努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传承的工作。

 

(作者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及《江苏8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申遗总负责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组组长)


二、《镇江大运河遗产调查与研究》出版

文/镇 文

日前,由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策划,王玉国同志编著的《镇江大运河遗产调查与研究》一书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共镇江市委原书记钱永波作序,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壮云和会长任振棣分别为编委会顾问和主任。

全书除序、前言、附录和后记外共有七章,计26.5万字。前言对与本书有关的五个问题进行了解说:一是中国大运河概念,二是中国大运河遗产的组成,三是中国大运河遗产的定义,四是镇江大运河遗产的定义,五是镇江大运河遗产的认定、组成及分类。第一章至第四章为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至四章分别为镇江大运河水工遗产(含在用的和废弃的)、镇江大运河附属遗产、镇江大运河相关遗产、镇江大运河综合遗产,这四章是将镇江辖区内的大运河遗产参照中国大运河遗产按照其功能划分类别来进行对比研究确认的。第五章为镇江大运河遗产“申遗”思考,第六章为镇江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第七章为结语。另有三个附录,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项目类型的划分、中国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大事记、中国世界遗产名录。

该书参照中国大运河遗产按照其功能划分类别,结合镇江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梳理、遴选,确认镇江辖区内大运河遗产主要有42处。42处按形式划分含遗产段和遗产点,其中河道遗产段7处,遗产点35处。42处按照其功能划分,四个类别如下:(一)大运河水工遗存共13处(包括河道8段,含在用、废弃的河道和河道遗址,湖泊2处,水工设施3处),(二)大运河附属遗存共5处(包括配套设施2处、管理设施3处),(三)大运河相关遗产共22处(包括相关古建筑群20处、历史文化街区2处),(四)大运河综合遗存2处。镇江将来增补、扩展到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遗产段和点,可从以下10项中选择,(一)“镇江大运河”。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江南运河镇江段,二是镇江城内古运河段。本项目亦可将两段分别申报。(二)江河交汇处(含谏壁口、小京口和丹徒口)。(三)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四)新河一条街历史文化街区。(五)虎踞桥。(六)京口闸遗址。(七)铁瓮城遗址。(八)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九)丹阳万善塔。(十)赛珍珠旧居。

编著出版《镇江大运河遗产调查与研究》专著,可以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社会效益和目的,一是表明镇江具有博大精深的大运河遗产段和点,有的遗产段和点完全够条件纳入中国大运河遗产项目;二是让社会各界和专家了解镇江的大运河遗产状况;三是为以后将镇江大运河遗产的有关段和点增补、扩展到中国大运河遗产项目中准备充实的资料和有力的依据;四是保护和利用好镇江的大运河遗产。

本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史料性。学术性是指调查研究阐明每一处遗产点的价值并进行分类,对有争议的遗产点又进行有力的论证(如西津渡、铁瓮城、南朝陵墓石刻等是不是大运河遗产,如果是,如何论证),同时对镇江辖区内大运河遗产的价值进行了分析论证;史料性是指经过调查、梳理将最具权威、最翔实的历史资料收入本书。同时全书的部篇深入浅出,读起来使人有一种循序渐进、顺理成章、豁然开朗的感觉。

 


作者:见文内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65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