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潮流 >> 内容

收藏是文化底蕴的竞争

时间:2012-3-15 点击:

    俗话说国运昌,收藏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现如今,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艺术鉴赏水平的日益提高,多元化的投资意识不断增强,为人们从事收藏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古钱币的收藏由来已久,在收藏界,古币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收藏门类。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历代政权更迭时,往往会有新的钱币发行。可以说,古币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发展的脚印,它清晰地注释着朝代更迭的历史进程,显示着不同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总之,古币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这也是古币一直以来被广大藏家青睐的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的金属铸币斑驳陆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沧桑,它是历史的见证者,真实记录了历代王朝的兴衰和存亡。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珍贵文化遗产。一枚枚古钱若按照年序排列起来,可见其历史跨度之大,自商代西周至清末民初;其时间绵延之长,竟达数千年;其钱文演绎变化,传承和发展脉络之清晰,令人叹为观止。这简直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货币经济发展史的缩影,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书法演变史的缩影。
  透过那些有着深深历史烙印的古币,我们既可以看到形制各异的贝钱、布币、刀币和圜钱、方孔钱,窥见到各个年代钱币的个性春秋,又可以体味到战争年代的金戈铁马。透过那精美遒劲的篆书、隶书、楷书及行书等等文字,还可以管见各代帝王的书法审美情趣。
  众所周知,钱币是商品生产与交换的产物,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从古代先民以物易物的原始商品交换中脱胎而出,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和公认的一种在经济活动中需要衡量所交换商品价值并进行交易的筹码。所以,钱币积聚的多寡也是财富累积多少的标志。货币的诞生和使用,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占有独特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使用货币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进程。
  由于我国古币年代久远,品种复杂,版别繁多,钱币上的学问可谓博大精深。而以一个人的时间、财力和精力,短时间内又很难面面俱到,所以古钱币收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对自己收藏的门类越了解,知识越丰富,认识越深刻,鉴别能力就越强,收藏也就越成功。
下面我来谈谈古币收藏中须先掌握的一些辨伪常识:

形制
  进入流通领域的所谓行用钱,均为官方铸造的法定货币。它的鼓铸和发行,一般都会遵守严格的审核和生产程序,即呈样雕母母钱子钱。所有官炉鼓铸的行用钱,其形制规整(大小、厚度、重量划一),钱文精美,相贯线清晰可辨。而民间的盗铸钱则达不到官局的工艺水平。盗铸钱往往形制不规整,其钱大小、轻重不一,相贯线模糊不清。

文字
  官铸钱的文字精美秀逸,往往由著名书法家书写。如唐朝开元通宝即为欧阳询所书。宋淳化元宝,至道元宝即为宋太祖亲笔御书,而以铸造工艺精湛,文字秀挺的崇宁、大观钱系宋徽宗的瘦金书体。更有众多的古钱文字出自佚名的善书者之手。而赝品则按照真品依葫芦画瓢,往往文字走向风神,显见东施效颦之态。

锈色包浆

  古钱的锈色是自然形成的。根据古钱出土时的状况,一般可分陆坑和水坑,而陆坑又可分为干坑和湿坑。干坑钱所生锈较少,币面只是被氧化而已,因此品相较好。干坑一般分布于降水量稀少地区,如内蒙古、新疆等地。湿坑在南方较多,由于当地气候湿润,古钱表面在电介质(一般是CO2)作用下,发生电化锈蚀,钱体遭到严重腐蚀,而赝品只是急功近利之作,锈很浮薄,颜色亦缺少变化。有的则将真锈刮下再与黏结剂拌和后涂在赝品上,闻之,一股怪味。
  以上是笔者对古钱币收藏的一孔之见,欢迎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古币投资,以稀为贵。在收藏古钱币的时候,需要明确该古钱币的收藏价值和市场价格。对于收藏者之间存在的不同看法,笔者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学术上的商榷和切磋,最终是希望能够借助当今盛世收藏文化的兴起,对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进行学习、研究和传承,弘扬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如今,民间的私人收藏方兴未艾,许多民间收藏与博物馆收藏交相辉映,互为补充,这对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民间收藏者手中,不乏大批珍贵的、国家馆藏所没有的稀有藏品。国内民间掀起的收藏热原本是件很好的事情,可是火爆的背后有些却是一种渴望一夜暴富的心态在作祟。真正搞收藏,以收藏为生命的收藏家其实并不多。
  做收藏,首先就是要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当你收藏到一件心爱之物的时候,那种久久享有的喜悦甚至可以愉悦终生。而当沉醉在不同的藏品之间,你将享受到无穷的乐趣,它能使你忘掉烦恼和个人的荣辱得失。从而使心境变得安详、平和,淡泊名利。收藏的过程,其实更是收藏者情感能量释放的过程,同时也是心灵净化的过程。收藏者同时更要注重自己收藏经验和知识涵养的不断积累,因为说到底,收藏还是文化底蕴的竞争。

作者:陈治木 刘赛夫 来源:本站原创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