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海撷英 >> 内容

尚振涛的玉缘、佛缘、艺缘

时间:2015-3-9 11:17:38 点击:

   古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中国人很早便把君子性情温顺纯粹、宽缓和柔与良玉的温润而泽之美相契合。在河南有着这么一位谦谦君子,却将品玉、鉴玉、琢玉当成了一生追求的人,他就是尚振涛。
   书香世家有很多,却不多见玉雕世家,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传承琢玉手艺,他们一直执着的坚守着一个信念,就是把中国延续几千年的玉文化给传承下去。尚振涛便是出生于这种特殊的家庭。当我采访尚振涛琢玉的经历时,他很自豪的告诉我,咱可是“世家”,这手艺活是祖传的呢!尚振涛谈起他的父辈,祖辈,祖祖辈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神情,他们家世代琢玉,最出名的就数这四代了,他与玉结缘也深受家庭的影响。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手工制作,工艺精良,极尽细致到位。
   玉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需要有好的玉人细细雕琢,但当然单单只有手艺是不够的,还得赋予它情感与题材,玉才有了好归宿,作品才得到了升华。真正的艺术品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触动,是一种内在的境界开发。虽说是家传手艺,但尚振涛的作品中却包含着与时俱进的气息,这或许是因为他曾在天津工美进修过的缘故,能准确的把现代与传统的元素完美的融合,从文化内涵到气韵神采逐一的提升。
   佛造像其实是一种优美的、直接诉诸于视觉的艺术形式。佛造像收藏的升温就是最近几年的事,尚振涛最拿手的玉雕题材就是佛造像了。中国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道思想一样,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信仰,其中玉文化更是与佛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尚振涛谈起为何执着玉雕的佛造像,在他心里其实是有故事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尚振涛受到了佛门大师的点化后,开始对佛教艺术化的形象与意象产生了兴趣。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经有两千载。全国的佛造像多不胜数、且形态生动,造型多变,尚振涛每至一处寺院都会实地去走访,观摩,学习,深入的研究。从中也让他深受启发,由内心深处感叹古人的博学多才,登封造极的艺术造诣。这也更坚定他对制作玉雕佛造像的喜爱。
   观音菩萨分身无数,随缘普度,形象众多。尚振涛创作的观音造像风格秀骨清幽,飘逸高迈,超凡脱俗中带着慈祥关爱。作品《日月轮观音》,又称三面十臂观音。是尚振涛佛造像中一件比较有特色、有代表性的作品。三面三层十臂观音,玉质幼滑润泽,造像仪态端庄,表情和谐安详,气韵优雅雍容。有一派关怀众生,点化世人之象,表达了人们想要摆脱现实苦难,渴求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三层三面的设计,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观赏,都能感受到佛像采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庄严古拙的视觉震撼,尚振涛以玉心悟玉材,良质美玉造就气质高华之仪,不光最大限度发挥了材质之美,又在玉雕工艺中注入了无限的艺术美感和内涵,并赋予独特的审美意蕴,是件不可多得的艺术收藏品。
   尚振涛说:“我觉得我是个幸福的人,因为我有我的信仰,那就是玉。”手琢,心琢,神琢,人玉融磨,尚振涛在琢磨玉,是为了造就艺术,但同时玉又在琢磨提升他自己。在他心中,玉是大地的舍利,是集天地之灵气的精华。玉,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而他自己的玉石人生,也就是在这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琢磨而成。尚振涛从来没有想过,这生会与艺术,与玉结下这么深厚的缘份。对他而言艺术是神圣的且带有一种神秘感,它引人入胜,有时候还叫人忘却自我。玉,化身千万,却不离其宗;玉,千变万化,却依然故我。
   审玉、设形、治形、传神。是尚振涛琢制每件玉雕艺术品必经的步骤。而一个好的艺术家往往拥有独特甚至是奇异的想法,然后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出来。《手握乾坤》是尚振涛另一件值得关注的佳作,与《日月轮观音》不同,这件作品充满的霸气与威严。乾为天,坤为地。作品引用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相传在天地还没有诞生以前,宇宙是漆黑混沌一团,好像是个大鸡蛋。大鸡蛋的里面,只有盘古一人在那里睡大觉,一直睡了18000年。有一天,他突然醒来了,睁眼一看四周,到处都是黑糊糊的,什么也看不见,盘古急得心里发慌,于是就顺手操起一把板斧,朝着前方黑暗猛劈过去。谁知这一劈可不得了,刹时间只听得山崩地裂一声巨响,使得这个大鸡蛋一下子裂开了,其中一些轻而清的东西,慢慢上升变成了天;而另一些重而混沌的东西,则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天地刚分时,盘古怕它们再合拢上,于是就站在天与地之间,头顶天,脚踩地,不敢挪身一步。自那以后,天每日升高一丈,地也每日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随着天的增高而每日长高一丈。这样,顶天立地,坚持了18000年。终于使天地都变得非常牢固。但由于他过度疲劳,终因劳累不堪而累倒死去。就在他临死之一瞬,没想到全身忽然发生了根本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顿时变成了风和云;他呻吟之声,变成了隆隆作响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和高山;血液变成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头发和胡须,也变成了天上的星星;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草地林木;肌肉变成了土地;牙齿和骨骼,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和坚石、珍宝;身上的汗水,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尚振涛通过一块和田玉来完美地且极具形象地讲述了整个神话,蛋形,黑皮,盘古头顶天,脚踩地,故事中任何一个细节都浓缩于方寸之间,使这枚温泽油润的美玉绽放出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气魄和丰富的创造力。而我则因为这方寸间极具表现力的作品,为尚振涛鼓掌叫好,这独具深意的创作,与原材料天衣无缝的搭配,若没有作者天马行空的构想是绝对成就不出这么一件完美艺术品的。
   静中有动,繁中有简,疏中有密这或许是尚振涛制琢玉工艺最大的特点。尚振涛玉雕作品的题材也不仅仅只是佛造像,还有其他更多优秀题材的作品,如2012年天工奖金奖作品《圣地青莲》(对屏)是他和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国皓联手创作的,此对屏取材于新疆和田玉,玉质凝脂,润白中仿佛朦胧地飘着翠纱,如同仙境般的青莲圣地深嵌于镂空雕花扇屏之中。整个画面烟雾袅绕,青莲飘香,灵妙无上,美轮美奂。可以说尚振涛的作品件件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值得藏家收藏和赏玩。但我最欣赏的是尚振涛玉雕艺术中那独特的想象力,这才真正是他作品艺术魅丽所在,与众不同之处。当然这些不仅源于他所受艺术熏陶,还有他后天的努力与勤奋,和不断提高地技艺,最关键的是对艺术修养的提升。若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累积,怎会有这独一无二,别具一格且极富内涵的艺术品诞生?
   今天,在人们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生活中,玉始终奉献着自己的美丽和温柔。等待与找寻着千年一遇的知音。玉石怡情,自然怡性,品玉、鉴玉、琢玉,传承玉文化,对尚振涛而言与其说是使命,不如说是一种享受、一种陶冶、更是一种滋味与情趣。对琢玉的情有独钟使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继续着艺术创作,体味着玉石的高洁与丰富。当询问起近期有没有新作在创作时,尚振涛微微一笑,随即拿出手机与我展示,是红木雕花镂空纹屏风,上嵌白玉十二生肖扇形排开。尚振涛说这件作品还尚未完成,还需细细琢磨。但在我看来,这又将是一件极富魅力的艺术精品。
   艺术往往在平常生活中找到本原,它起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尚振涛走南闯北、东寻西找、上下求索之后得到灵感,以玉创艺,以佛修心,是感悟、是启迪、更是升华。他取华夏之精髓,构奇思之妙想,创艺术之新韵,予以中西融合,必将推陈出新。
   与佛结缘,与玉为伴,与艺创新,对尚振涛来说实在是妙不可言……

作者:吴昉 来源:《国家艺术》第36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