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内容

于明:当代玉文化内容探讨

时间:2015-9-25 13:26:25 点击:

一、玉、玉器、文化、玉文化
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玉为“石之美(者)”。夏鼐先生认为,“玉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是指一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杨伯达先生定义为:“玉是远古人们在选择石料制造工具的长达数万年的过程中,经筛选确认的具有社会性及珍宝性的一种特殊矿石。”
玉器是以玉(石)为原料,按特定的工艺方法和流程所雕琢成的器物。
文化是指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是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环境的体现,是其认识自身与其它生物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集中体现。文化的本质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
玉文化是以玉器为载体,所形成的自然崇拜、典章制度、道德标准、信仰习俗、观念意识、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社会文化功能,是表现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和精神面貌的文化现象。
中国玉文化是贯穿整个中国文明史的一种文化现象,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发展于历代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时期,成熟于今天。它逐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稳固地植根于华夏民族的心灵之中,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国玉文化是建立在玉的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基础上,经过人们对玉器的神秘化、政治化和人格化的演绎和发展,长期积淀形成的文化现象。其内涵既包括以其质坚、性温、美观而久享盛名的材料物质文化,也包括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以其“温润而泽”、“瑕不掩瑜”、“气如长虹”等美德而广为历代仁人君子所推崇的人文精神文化。

二、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玉是美丽的承载
原始先民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发现了独具美质的玉,爱不释手之余,便倾其智慧和心血精雕细琢,并将其美好的情感和愿望融入其中,美妙神奇的玉器便产生了。先民们首先想到的是用这美丽的玉器来装饰自己,当然,这绝不是普通人享用得起的。玉器在近万年前首先是以装饰品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以后在历朝历代就再也没有缺少过玉制装饰品的身影。从最初的人体装饰品逐渐发展到人们衣食住行各个领域的装饰物,足见人们对玉之美的喜爱程度。玉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玉材之美、雕琢之美和意蕴之美。
首先,玉材美。我国古代艺术品,其材料本身即具美质的,莫过于玉器。将玉视为天下至美之材的观念,是构筑中国玉文化的物质基础。玉,质地细腻、折光柔和、颜色鲜艳、声音美妙。玉之美,是天然的美,是永恒的美,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身份充当通神的媒介。
其次,雕琢美。唐太宗说过:“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意思是说,石中之玉虽有美的本质,但不经过精雕细琢,与破瓦乱石没有区别。故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才。”琢磨璞玉,美玉出焉。琢磨君子,圣贤出焉。著名的和氏璧便是“理其皮而得宝”。可见,美玉来自人为,美玉来自创造。雕琢美就是玉器创作的艺术美。只有将璞玉雕琢成包含民族智慧和心血的玉器,才能使玉石的美感得到充分显现,使人们感受到玉的美好,在感叹大自然的造化和玉人鬼斧神工的琢艺的同时,产生美好动人的联想,而将其最恰如其分地使用。这样的玉器才具有无限的魅力和无比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再次,意蕴美。人们总是热爱美、欣赏美和崇拜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风尚和审美标准。不同的阶级及其代表人物也会赋予美以不同的内涵。因此,玉器的意蕴之美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解释。但无论如何,它总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是人们内心美好情感的抒发。
这一因素一直贯穿于近万年的中国历史。
(二)玉是通神的媒介
在自然崇拜的年代,人们威慑于玉的神奇瑰丽和珍惜难得,又无法正确认识玉的真正来源,因而认为玉是由天地之灵化生、山水之神凝聚而成的“神物”。孔子曰,“山之精为玉”。《财货流源》云:“玉,天地之精也。”管子说,“玉者阳之阴也,故胜水,其化如神”。《越绝书》记风胡子说,“夫玉亦神物也”。在古人看来,玉既然是神灵之物,就应该有灵异之功。因而他们便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并赋予其神奇的功能。这样,玉便从“美化”达到了“神化”的境界。
首先,神器或法器。原始先民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对于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产生误解和迷茫,进而形成错误的观念,产生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并由初始的人可以通神,逐步演化为由专人(巫觋)使用专门的神器或法器来完成宗教使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神器或法器在原始宗教活动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如红山文化的玉龙和勾云形玉佩、良渚文化的玉璧和玉琮等。这是因为原始人认为玉具有神奇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魔力,能够呼风唤雨、驱神使鬼,因而具有沟通天地神灵的功能。正如《说文》所说的:“靈,灵巫,以玉事神。”
主要表现在新石器时代。
其次,祭器。到了奴隶社会,玉器更是作为礼制之符瑞而为王室的宗教活动服务。“六器”就是商周时期祭祀自然神的玉祭器。《周礼》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就是选择与天地、东西南北色泽相近的玉石,做成祭器。这一祭祀制度为后世历代封建帝王所承袭。
主要表现在西周时期。
再次,葬器。这里所说的葬器是指那些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作的随葬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随葬在墓中的玉器。古人认为灵魂不灭,故帝王和贵族们死后用玉覆面、玉塞和金缕玉衣等玉器殓葬。希望既可以保护尸体不朽,又可以为逝者招魂,借助玉器的神力使灵魂回归或升天,从而实现生命复生或尸解成仙,进而达到永生的目的。
主要表现在新石器时代到汉代。

(三)玉是辟邪的载体
古人对自然界的不测风云和人世间的旦夕祸福感到恐惧和无助,只能求助于神灵的庇护和赐福。由于古人认为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因而玉便成为带有神灵气息的,能够趋吉避凶的吉祥物。这一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这种说法在古文文献中记载也很多。例《拾遗记•高辛》载:“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玛瑙为瓶盂及乐器,皆精妙轻丽,中国人有用者,则魅不能逢之。”人类希望玉能驱邪避凶。古人认为将玉制成佩饰和器具,可以增强精神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和鬼祟的祸患。如“刚卯”、“严卯”、“玉翁仲”、“司南佩”等的流行。清代《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所佩戴的通灵宝玉就属护身符。
历代都有,汉代最为盛行。

(四)玉是王权的标志
以玉器显示权力、地位的现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这表明了此时社会已经分化,统治集团已经形成,并行使着政治、军事、宗教等各方面的统治权力。周代以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礼制,制作了大量的玉制礼器和礼仪佩饰,二者都是权力的象征和等级的标志,都属于政治用玉的范畴。《周礼》、《礼仪》、《礼记》等文献记载了西周有着体现等级功能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与用途。用玉制度森严、繁密。据《周礼》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这里的六瑞之镇圭、恒圭、信圭、躬圭、古璧和蒲璧分别是天子和公、侯、伯、子、男五等高级职官的瑞信之物。明确规定了所处的等级不同,所持的玉器也不同。此后,历朝历代都对不同的等级持何种礼器、佩何种玉饰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以避免等级的混乱与僭越。古代的玉礼制度,既可用来标志地位身份,也可用来昭示权势尊卑。
西周时期表现最为突出。

(五)玉是德操的象征 
古人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自然品质和当时人们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的观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拟人化的解释,作为评价和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形成了“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产生了“玉德”学说。这种学说在中国玉文化史流传最广、持续最久、影响最深。它使玉从“玉性美”升华到了“人性美”的境界。
玉德学说起源于两周的佩玉风习,确立于东周礼崩乐坏,诸子并起,百家争鸣的时代。《礼记•聘义》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段话:“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孔子提出的玉的这十一种德性,显然是与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可谓儒家道德规范之大全。与此相仿,管子说玉有九德,荀子说玉有七德。都是对玉的道德内涵进行了分析,强调了玉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外在的美,而在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到了汉代,“独尊儒术”,“玉德”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炼和强化。刘向《说苑》说玉有“六美”之德。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则对孔子十一德进行了提炼和概括,提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即“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以上各种论述的共同之处,都是把玉石在光泽、质地、音色、韧度、硬度等方面的优良品质和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春秋至汉代时期尤为突出。

(六)玉是富贵的显示
玉既为天下至美之物,又具沟通神灵之力,且为德行操守之师,焉有不成为人间至宝之理。自古以来,玉即被视为国之重器和传家之宝而世代流传。自史传说秦以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刻传国玉玺后,历代帝王皆以美玉为宝玺,成为天命皇权的象征。同时,玉在古代曾直接表现为财富,在商品交换中作为货币流通使用。《管子》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玉有时也可交换、贸易或馈赠,成为富有财富的象征。
战国直至清代都有。

(七)玉是延年的药物
古人认为食玉可以长生成仙。古代所谓的“玉屑”、“玉膏”都是可以食用的玉制品。其功效是“服之常年不老”,“服之成仙”。对玉能延年益寿之说宣传最多的,是道家的学术和法术。葛洪在《抱朴子》“仙药”一卷中说,“玉亦药而”,又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虽然这种说法有些荒诞无稽,但部分玉石确有医疗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专门记载了玉类药物的性能和疗效;古人将玉作为供人服食的物品,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周礼》在规定玉府职能时,就明确地规定了一条:“王斋则共食玉。”这里所说的食玉则与祭祀鬼神活动及某种宫廷仪式有关。
东汉至唐最为突出。

(八)玉是吉祥的代表
古人以玉祈求吉祥时,往往借助于雕刻在玉器上的吉祥语和吉祥图来达到祥瑞的心理暗示。唐代以后,各种吉祥图案和造型的玉器非常普遍,可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表现手法或直观,或暗喻。玉文化富含神话与宗教文化内容。大多玉器的造型、纹饰,总体上都与神话和宗教文化有关,或就是它们的种种情节、故事的再现。其实玉器的神话与宗教文化题材只是形式及手段,玉器的内涵、意义和价值,却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吉祥文化。
唐以后尤为突出。

三、中国当代玉文化应包含的内容
总结历代玉文化的内容,结合当今文化特点,笔者认为,中国当代玉文化应包括:美化文化(美化生活)、辟邪文化(辟邪去祟),道德文化(比德与玉),生命文化(平安长寿),财富文化(财富传承),吉祥文化(家国和睦)。
1、美化文化。中国人发喜爱独具美质的玉,对其倾注了无数智慧和心血,中国历史历朝历代就从来没有缺少过玉制装饰品的身影,用玉来美化生活已经是当今人们用玉的重要选择,人们已经将各种美化用玉,做到了尽善尽美。
2、道德文化。历史上玉已经从石性美上升为人性美,产生了“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今天的玉文化也包含着道德文化的含义,它是基于材料文化基础之上,又表现道德文化的文化现象。
3、辟邪文化。辟邪即避凶,辟邪含义的引申是避除邪祟。辟邪器是铭记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的信物。辟邪可以有多种原料来选择,玉是最好的辟邪原料,玉材料本身就有辟邪作用。如果用玉制成辟邪器物,就是最好的辟邪器物。
4、生命文化。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延长有限的生命及让有限的生命更有意义是每个人的追求,长生进而长乐是当今人们共同的理想。人们追求生命无限,但现实的生命又不可能无限,因而对生命极限超越的追求成为个体及民族的愿望。用玉来表达对生命的追求,是这一思想的崇高表现。玉器的材料是不朽的,是文化传承的最好载体,是中国文化最有说服力的载体,它无论以何种内容表现文化,都有可能传承到后世,这些单个通过家族昌盛、福佑子孙,延伸到民族和国家利益,最后汇集成民族文化的传承,从而达到国泰民安、永世康宁。玉恰恰是这一传承的最佳形式。
5、财富文化。玉器在当今已经成为财富的重要载体,成为财富的象征。占有多少玉器,甚至是占有多少玉器原料,是当今个人财富多少的重要指标。
6、吉祥文化。玉器吉祥文化是以上文化的综合表现形式。玉文化的吉祥文化最高表现形式是吉祥思想在玉器中的体现。这些吉祥思想是历史学、神话学、宗教学、哲学、美学相结合的共同表现,是在神话、宗教及民俗的基础上所表达的生活现实同理想追求的一致性。玉文化的吉祥文化以自由、浪漫与和谐的形式,表现人生价值的最高意趣。
吉祥文化是超越生命极限,去追求至美至祥的天国,将各种宗教积极因素在玉文化中得到体现的文化。各种宗教形式都在以梦幻的、美好的情形来回答生命的终结,这种美好的愿望,在中国当代玉文化中得到了体现。特别是吉祥文化的玉器将现实生活同神话及宗教结合起来,呈现出浓郁的愿景与现实不断交替的生活气息和神秘色彩,达到了身心时刻处于平和与安静的状态,表达对人生、理想、世界及宇宙的观点,继而达到整个社会和谐的效果。
 

作者:于明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42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