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泊。它像一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千百年来,鄱阳湖水不但滋养了万般宝物,哺育了湖畔富饶的土地和勤劳的人民,也孕育出了无数的名胜古迹和文化名人。
画家王瑞琅,就出生在鄱阳湖岸边的一个小村落。自幼生长在湖边,烟波浩淼,气势磅礴的大湖,不但给了他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性格,也带给了他灵秀、质朴的艺术情怀。
童年的瑞郎酷爱画画。那时,湖畔沙滩是他的画床,无边的芦苇是他的画笔,晨曦中微澜的湖面,夕阳下波光粼粼的湖水,小岛上飞翔的珍禽异鸟,都是他眼中无尽的素材。少年时期的他,自打和丹青结上了不解之缘后,便毅然走上了这条艰苦的从艺之路。
1980年,王瑞琅从鄱阳师范美术系毕业后,转年便进修于景德镇陶瓷学院,1984年所作《明人出巡图》被台湾故宫博物馆收藏。1990年创办王瑞琅工作室,2000年到浙江美院继续深造。2005年他发明了世界一绝“悬空画法”,亚洲吉尼斯总裁矛锋曾亲笔题词“亚洲一绝”。2011年他的瓷板画作品《太阳》获上海艺博会金奖;由于经年累月的创作,王瑞琅近年力作佳构不断,或气势磅礴,或神韵灵秀,表现出一个艺术家深厚的生活底蕴和旺盛的艺术创造力。
离别故乡数十载,孩提时代留下的鄱阳湖四季印象中的湖光山色,不但在王瑞琅脑海中没有丝毫减弱,反而成为了他如今无穷灵感的源泉。用瑞琅自己的话说:“是神奇的母亲湖教会了我怎样作画,如何做人”。如今的他,以鄱阳湖的四季景观及童年生活为源泉创作的鄱阳湖主题系列作品,灵动自然中不乏雅致恬淡之美,读来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充满了如梦如诗般的神奇意境。他的作品大气质朴,浑然天成,酣畅淋漓,独成奇趣!随着厚积薄发之势,近年来,王瑞琅的许多作品都颇受海内外藏家的喜爱和推崇。
王瑞琅在创作中,充分汲取了西方印象画派的表现手法,用笔讲究情趣和力道,皴擦点染之中,既有国画的韵味、水彩的效果、又有油画的技法,糅合了陶瓷色釉的独特表现力之后,中西方两种文化在他的笔下碰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中国的文人画强调功夫在“画外”。对艺术家来说,“画外功”中最重要的是艺术家对人生、对自然的体悟,也就是说对人生和自然的理解和认识,要达到一种超越现实功利的境界,要把艺术作为自己人格物化的一种手段。这种基本功不在写实造型,而在于艺术家全面的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看似自由与随意的艺术家,究其一生都会处于“修炼”之中。我想,这或许就是王瑞琅称自己为“佛心居士”的个中缘由吧?
举世公认,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明了瓷器。正如恩格斯所说:“野蛮时代的最低级阶段——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瓷器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的生活问题,还提供了艺术的享受。瓷板画既是瓷、又是画,最早诞生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它是陶瓷艺术摆脱纯工艺装饰、融入文人绘画技法而形成的陶瓷新门类,是在平板素瓷上用手工绘画后,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的陶瓷艺术品。
瓷板画创作不同于传统中国画技法,它以瓷入画,以胎为纸,在瓷板上彩绘,再经由火与釉彩高温窑变,从而诞生了浓艳俏丽的色彩。这些作于瓷板上的画,汲取了中西方绘画的精华养料,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与普通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瓷板画则始于明代中期。瓷板画与古今纸绢绘画不同,其独特之处在于瓷板画与瓷瓶一样画面易于保护,留传持久。然而,说起瓷板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景德镇陶艺名人和大家。这并不奇怪,因为早在清朝,景德镇就有瓷板画名家“珠山八友”等技艺超群的代表人物。现如今,随着艺术大兴,高手名家辈出,形式手法多样,不一而足。
各种艺术创作中呈现的所谓“美”,不论通过何种表现形态和手法,其内容都有其相通的一面,也就是说,美的内核即精神方面是共同的,但因艺术家各有其独特的审美追求而别具风采。品读瑞琅新作《湿地之夏》,你会发现作品整体迸发出一种非常充沛的生命张力。画面色彩绚烂、反差强烈!大胆的用色,营造出一种奇妙的空间感。画面中天空、湖水、沙洲不同色彩块面的反复交叠,有如魔幻般的世界,带给人视觉上极大的冲击!
多年来,王瑞琅孜孜以求,不断在陶瓷绘画领域踽踽独行,灵感与佳作不断。直到有一天,他蓦然回首,竟发现身后多了许多的追随者。常年独立于体制之外的生活状态,让他潜藏已久的原创基因日益萌发,也让他的作品总是带有自己独特的灵魂符号。有时夜深人静,灵感突现,埋头就开始创作,等再一抬头已经是天光大亮。而他本人毫无倦意,却每每乐在其中。
《金刚经》云:“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王瑞琅创作的过程即是不断寻找自我,苦苦修行的过程。我们有理由期待并且相信,伴随着窑变的自然造化,经年的生活积淀,瑞琅的艺术修行之路,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神奇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