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家动态 >> 内容

裘进:一片冰心在玉壶

时间:2016-12-28 12:45:13 点击:

 一、玉雕行业的发展趋势
玉雕是中国传统技艺,也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制玉就已经成为了一个行业。在2008年,玉雕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玉雕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一门手艺。我深深地为自己是一个玉雕人而自豪。
中国当代的玉雕工艺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以北京为代表,涵盖天津、辽宁、河北、新疆、河南等北方各省市,南派是指长江沿岸及以南地区。南派还可以再细分为几个支流,都是按地域划分,比如:“上海工”、“苏州工”、“扬州工”、“广东工”和“福建工”。我最早是在上海学玉雕手艺,然后去北京发展,现在是把工作室安在了苏州。
苏州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琢玉产地之一。在唐代,苏州已经有了琢玉的工场。宋代的《吴郡志》中有着关于苏州制玉的文字记载。在明代的《天工开物》一书中,更是盛赞苏州玉工:“良玉虽集京师,工妙则推苏郡”。明代的制玉大师陆子刚被人们赞为”鬼斧神工”,也因此被今天的玉雕工匠们奉为行业鼻祖。在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玉雕人的努力,一直传承到今天,苏州玉雕业已经非常繁荣。有调查数据显示,在2014年,仅苏州相王路一带就有超过两千家的制玉工坊,与制玉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数以万计。我有时去相王路一带走走,看到大大小小的玉雕行,招牌林立,人头攒动,深切地感受到了玉雕行业的生命力。
玉雕一方面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沉淀,深深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每一位中国人的内心里面都有着向往美玉的情怀。而另一方面,正如俗话所说:“乱世藏金,盛世藏玉”,玉雕业也是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时间,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国力日渐昌盛,民众安居乐业,玉雕行业也如一株得到了春雨浇灌的老树,日渐焕发出勃勃生机。十八大以后,中央政府推动了一波又一波的反腐运动,又有效地摒除了一些社会上的浮夸风气,玉雕市场也似大浪淘沙,去伪存真。原本一些徒有虚名的玉雕工作室,由于技艺不行,料差工差,就在市场的无情洗礼当中被淘汰了。而那些专注于出精品、出细活的玉雕工作室,尤其是有着扎实的雕刻技艺,又善于妙巧地运用雕刻材料,重视构图上的美学和设计中的意境,尊重客户的购玉感受,这样的一些玉雕工作室正在迎接第二次的腾飞。
对于苏州玉雕行业的发展趋势,简单分析如下:
(1)雕刻材料将多元化
过去,人们买玉都指定要新疆出产的和田玉籽料,连和田玉山料也好像是低人一等的,这就造成了和田玉籽料价格一路狂涨,而价格越涨越能驱动人们的逐利行为,新疆和田玉籽料的资源于是迅速枯竭。在今天,和田玉的新疆山料、青海料,甚至俄料都已经遍布在市场上,爱玉人也逐渐能够接受多种玉种并存的现实,只是在选择上可以丰俭由人。而且由于用和田玉的新疆山料、青海料、俄料制作的玉雕作品,有比较好的性价比,因此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爱玉人接受。另外,也不仅仅是白玉品类的雕刻件,其他一些新兴的矿产品种,比如南红、绿松石、琥珀等等,也越来越被消费市场接受。有许多玉雕工作室已经不再只是做白玉雕刻的活了。把玉雕技艺运用到了多元化的材料当中,甚至用多种材料组合而成雕刻艺术品,这会是玉雕业未来的趋势。
(2)新的苏州工艺特点悄然出现
即使是玉雕南派也可以细分为一些地域性的支流,苏州工是其中的一大支。苏州玉雕的特点是在求精求细的方面无所不用其极,这当中其实是有苏州本地的人文风俗基础的。凡是了解苏州的人都知道,苏州玉雕和苏州的园林设计、苏绣、苏州核雕,甚至和苏州饮食都有着相通的特点,都非常精细,都是以小中见大为上品。所以苏州玉雕是在方寸之中做足了文章,树必有枝叶,花必有茎蕊,动物必有齿爪鳞毛,人物必有眉目耳鼻。最被人们称道的是苏州玉雕中的佛像,堪称一绝。一尊小小的玉佛牌,牌高五至六厘米,佛身四至五厘米,佛脸上下仅五毫米,但宝相螺发、佛光法器、佛手法印、莲台宝座、飘动佛衣,都一应俱全。各种的细微之处,能和寺院大雄宝殿内巍峨的佛像金身毫无二致。苏州玉雕技艺也正如明代小说《核舟记》中所评价为:“技亦灵怪矣”。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审美情趣也在发生改变。人们也发现传统苏工的精雕细作即是优点,但也束缚住了爱玉人在欣赏时玉雕作品时的想象空间。同时,由于完美的玉料越来越稀缺,玉师已经不可避免地要在有瑕疵的材料上做雕,但有些位置上的瑕疵就不适合运用雕刻手法,反而是运用巧妙的设计,让这些瑕疵形成画面构图中的留白,形成人工与天然的呼应,玉雕当中的空灵意境之美反而能跃然而出。减少了雕刻元素,又能缩短玉雕作品的完成时间,降低人工成本,降低玉雕作品的整体价格,就能提升玉雕作品市场竞争力。因此,苏州玉雕的特点也在慢慢地发生着改变。
(3)引入供给侧改革的思路,走玉雕定制的方向
传统的玉雕制作流程是由玉雕工作室先投入资金购买玉料,然后由工作室决定设计方案,再投入人工进行雕琢。当完成了玉雕作品以后,投放到市场上去寻找或者等待客人来购买。传统流程如此,最大弊端是制作周期很长,投入资金量大,资金回转周期很长,尤其是在市场的某一个时期,受当时的时风影响,工作室独立创作一批某种题材的玉雕成品。但成品完工已经是一段时间以后了,而市场需求却发生了改变,那些题材的玉雕作品不再被客人喜爱了,这就造成了玉雕的库存积压,由此所造成的物力、人力的浪费是非常巨大的。
根据中央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有些工作室已经在对玉雕行业的传统模式进行改造。新的流程是先去市场上获取客户的定制需求,然后设计题材和构图,选择合适的材料。在和客户的不断互动中,不断修正方案,逐步完成了玉雕作品。这样一对一的定制模式,不仅避免了物料和人工的浪费,也充分体现了玉雕这种特殊商品的属性。
玉雕是与爱玉人的道德情怀深度吻合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境界,唯有定制的玉,才真正是爱玉人心中的那块玉。为爱玉人定制他心目中的那块玉,这是玉雕行业的一个发展发向。
(4)玉雕工作室的体制将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引入事业全伙人的模式。
江浙地区经济发达,民营企业模式很成熟,人们普遍有自己创业的热情。许多年轻人在刚刚踏入社会时,愿意去一些大中型企业学习,而随着自己的技艺学成,就会想去自立门户。虽然自己创业并不会百分百成功,但依然是许多年轻玉雕师的梦想。年轻玉雕师是玉雕业的新生力量,是玉雕行业的未来中坚,我常常从年轻人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我对他们的勇敢独立的精神非常赞许,但他们如果在自身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就出去创业,结果在无情的市场中,经受不了风浪,吃了苦、摔了跤,我看到一些年轻人因此而沮丧的模样,就会感到心疼。让年轻玉雕师能在一个比较稳妥、安全的环境下逐步成熟,尤其是让那些有着良好的雕刻创作天赋,却没有商业经济头脑的年轻人,给他们工作室的一部分股权,让他们个人事业和工作室一起发展,也让他们在工作中有更强烈的责任心,爱惜物料,珍惜时间,努力工作。那些各方面条件都很成熟的工作室,将会越来越多地采用事业合作人的模式,这将是玉雕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玉雕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我的最早的一份工作是在黄山学习制作歙砚。1991年,有缘到上海学习玉雕。起先只是在玉雕抛光的岗位上工作,通过向前辈们虚心请教,自己努力学习,成为了抛光岗位的技能小高手,无论什么玉雕作品,我既能保证抛光的质量,又不损坏玉雕设计的作品立意。自己还总结借鉴了抛光前辈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摸索出了一些玉雕抛光的新技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玉坊老板把我调去了水凳车间做玉雕的琢磨。做玉雕的琢磨比做抛光有趣多了,我非常开心,当然很珍惜这次机会。那段时间是跟着玉雕名师夏之和先生做玉雕器皿件。在夏老师的经验传授和技能指导之下,我结合自己在玉雕抛光岗位上练就的扎实基本功,就逐渐掌握了制作玉雕器皿的技艺。两年时间很快过去了,我已经能够胜任炉、瓶、薰等作品的制作。记得那时制作了一个大件的三层六角塔炉,在塔炉的身部、角下部有许多活动小铃铛,以及带链的炉瓶、爪盒等部件,我把每个环每个细节都做到了堪称完美,塔炉整体风格古朴、大方典雅。这件作品受到了师傅和同行的好评。我后来又转去了在玉雕行业中规模更大的荣军玉雕厂学习和工作。
到了1994年,我对玉雕艺术已经非常痴迷了。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北京玉雕业有四位才华出众的玉雕艺人,分别是:潘秉衡、刘德盈、何荣、王树森,这四位老先生不仅精通传统的玉雕技艺,而且各自有一手绝活,他们的作品不拘一格,常以标新立异、出奇制胜而获得爱玉人的赞赏,因此在玉雕行业内享有“四怪”的美誉。我多次在工余时间去拜访这些老前辈们,希望能在玉雕技艺的提升上获得一些指点。也许是被我的诚心打动,刘德盈先生、何荣先生都先后给了我许多的指导。后来经朋友介绍,我去了北京中鼎元玉雕有限公司工作,当时就跟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董文钟先生边学边做。我自己把工作以外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绘画、美学、文学和历史等方面,对“量料取材”、“料尽其用”、“因材施艺”等玉雕的道理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尤其是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先生赠送给我的一句良言,我至今仍然记记犹新:“玉雕做坏了不怕,怕的是怎样把坏的做好”。玉雕前辈们用自己的毕生时间探索,总结而成的一些心血之谈,让我受用非浅,我也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要把堪称中华瑰宝的玉雕技艺传承下去。
玉的美,在于能够和古人所向往的君子之德相互映照。玉是能够深化人的内心灵魂的。玉器是一种工艺,也是一种艺术。我自己在继承前辈的玉雕经验基础之外,也一直在探索着个人的道路。
2012年,我第一次尝试着创作了南红玉雕作品“九五之尊”。南红是一个新兴的玉种,当时许多人对南红很陌生的。南红颜色红艳,质地温润,生于深山之中,是我国独有的矿石品种。古时候是在悬崖上开采出来的,南红产量稀少,据说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经开采殆尽,所以老南红的价格每年都在上升。古人还用南红入药,据说能够养心养血。信仰佛教的人认为南红是有特殊功效的,在佛家七宝中的赤珠(真珠)就是南红。现在市面上有云南保山的南红,还有四川凉山出产的南红,我当时就是创新地用了四川南红来创作《九五之尊》,那时许多玉雕工作室是不了解南红这种材料,甚至抵触南红的。
我找到了一块极为难得的南红山料,体量非常巨大,原石的克重现在已经不记的了,但最后的作品净重就有4750克(九斤五两),这块材料在当时价格并不算高,但在今天,仅仅是这块南红材料就价格不菲了。这块料子不仅个头大,而且质地纯正,颜色艳红,堪称是南红原石里的至尊。我根据这块材料天然的纹理特性,浮雕了九条龙,九龙神态各异,龙头啸吟,或仰或俯,龙身飞舞,或隐或显,龙尾摇曳,或左或右,九龙相互盘绕,灵动飞扬,栩栩如生。九在阳数(奇数)中最大,在中国文化当中有尊贵的意思,九龙代表着九五之尊。爱玉的人们看到这件作品,都给了很高的评价,也对这种质如凝脂,色如柿子的新玉材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南红玉雕自《九五之尊》以后,就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也有越来越来多的玉雕工作室引入了南红材料,这是我在玉雕行业中运用新材料的一次成功尝试。
另外,我在玉雕的设计、抛光等方面也有一些大胆的创新,虽然这些创新相比于古代能工巧匠来说还只是雕虫小技,但我相信自己一点点地去探索和尝试,可以为后人的玉雕技艺提升做出一些铺垫。
 
三、把爱党爱国的情感融入到玉雕事业中去,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回馈社会,尽公民责任
这几年来,求艺轩玉雕工作室做了许多南红玉雕的作品,社会反应也比较好。我几次去了大凉山,看到当地经济条件还比较落后,尤其是许多年轻人还没有一技之长。尽管南红的矿为当地人带来了金钱,但并不能使他们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我在自己的工作中,因南红而获得了一些经济效益,内心里是很充满感谢的,为了反馈大凉山地区,我这些年来都有意参加一些对大凉山地区有长久意义的公益活动,比如以下:
2014年7月,南红教育基金,现场拍得两件南红作品19800元。
2014年7月,南红教育基金,捐作品一件,拍得善款16000元。
2015年8月,大凉山南红玛瑙文化协会,捐赠两件南红玉雕作品,拍得善款12300元。
2016年5月,大凉山悬崖村现金捐款16300元
2016年7月,大凉山南红玛瑙文化协会,捐赠两件南红玉雕作品,拍得善款6300元。
另外,我通过当地朋友的介绍,陆续收了十余名大凉山的年轻人,让他们跟着我学习玉雕技艺,他们还是第一次走出大凉山,在繁华的苏州,他们可以开拓自己眼界,更重要地是能够做一个连接大凉山的桥梁,把最新的信息和见闻传递回去,为那个偏辟地区的人们打开一个通向外部的窗口。在我身边学了一段时间的手艺,也可以回到家乡去开玉雕工作室,帮助更多的当地年轻人解决工作问题,也是能让南红矿在当地从简单的粗加工能够提升到精加工,创造出更丰厚的经济收入。我想我这样做,是比每年捐多少现金或者实物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而且影响的时间会更加长远。
 

作者:裘进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47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