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海撷英 >> 内容

云南省博物馆 银背光金制阿嵯耶观音像

时间:2025-9-6 13:18:23 点击:


 一、大理国历史背景
大理国(937–1253),是继南诏之后在滇西高原兴起的重要佛教王国。大理国由段思平所建,历经22位君主,最终为元朝所灭。其地处南诏故地,承续其政治体制与宗教传统,自建国以来便奉佛教为国教,尤其推崇密宗与观音信仰。与中原王朝相比,大理的佛教发展呈现出更浓厚的本地化特征:在受到东亚、南亚、东南亚及藏传佛教的多重影响下,加之与独特本主信仰的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
大理王室多为佛教虔信者,多位国王退位后披剃为僧,甚至自称观音化身,将宗教神格与王权权威紧密结合。政治上的稳定、宗教上的护持、经济上的繁荣,使得大理成为11至13世纪佛教造像与文化艺术的重要中心。大理国自古有“妙香佛国”的美称,今大理崇圣寺仍高挂金字书写的“佛国”二字。大理国还是同时期整个东南半岛的佛教中心。在《张胜温画卷》中,记录着十六国大众图—绘应真八部、天竺(印度)十六国王前来大理拜佛的场景。今日我们所见的大理佛教艺术品,尤其金铜造像,不仅是宗教信仰的物证,也反映出一个佛教王国的制度化宗教结构与宗教在引领文化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大理国造像风格
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分支,大理国造像风格在整体上独树一帜,其形成离不开南诏造像传统的延续,以及与汉地、中亚、南亚佛教艺术的交流融合。大理佛像的造型、装饰、材质和工艺均具有鲜明特点,是边疆佛教艺术创造性转化的典范。
在造型上,大理佛像大多以金铜为主要材质,体态修长挺拔,姿态端庄,有时略显僵直;面部轮廓偏扁平,鼻梁挺直,双目细长略下垂,嘴角带有微笑,通常呈现出显著的白族人长相,呈现出一种既庄严又温和的神性之美。此种样貌明显不同于唐宋中原佛像的丰腴写实,而更接近于南亚与东南亚佛像的审美逻辑;衣纹处理方面,大理佛像常见线刻法延续唐朝风格,呈现垂直波浪状衣褶,装饰性极强,强调节奏感与律动感;在服饰方面,大理佛造像既区分于中原唐宋的“褒衣博带演化式”佛衣和内着交领式僧衣,异不同于西藏厚重贴体的僧衣,又区别于东南亚袒露上半身的服装,而是综合各方风格,结合大理本地的特点,形成更为独特的服饰设计。此外,装饰要素如项链、臂钏、耳珰、头冠等也极为华丽,体现出大理佛像对“庄严相”的高度追求;在材质运用上,大理佛像常使用鎏金工艺,说明其功能往往不仅为礼拜之用,更可能具备王室供奉的意义。
综上所述,大理国的佛教造像艺术以其混合型风格、精湛工艺与地域特色,代表了一个佛教王国对神圣图像体系的独立再创造。它既非中原造像的附庸,也非藏传密宗的简单转译,而是一个独特文明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所铸就的艺术高峰。
 
三、大理国银背光金制阿嵯耶观音像的艺术分析
这尊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大理国银背光金制阿嵯耶观音像,是大理佛教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重要作品,其艺术、宗教与工艺价值均达到了大理国的最高水平。它不仅是大理国王权与教权交织的象征,更展现出该时期佛教造像在工艺手段上的高度成熟、多元文化交织的影响、以及大理工匠的独立性。
从形象特征来看,此尊观音造像通体金色,呈立姿。神态庄严温和,脸型圆润饱满,双目垂视,眼睑低垂,鼻梁挺直,嘴角微扬。其面容端丽,仪态纤柔,传达出典型“慈悲相”。阿嵯耶观音整体面容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观音形象,是典型的云南白族人长相,具有强烈的大理地方特色;观音头戴高冠,冠上刻化佛,显示观音化身阿弥陀佛,普度众生,传达智慧与慈悲之意,体现对密宗造像仪轨与东亚中原佛教的传承;头顶发丝刻画细腻,两条发辫从头部两侧自然垂落,搭在双肩之上;阿嵯耶观音躯干纤细修长,宽肩细腰,身扁平、背部平坦而无琢饰,腰部有明显收分,姿势挺拔秀美,衣褶线条自然下垂,珠串和大理传统纹饰环绕脖子,上身袒露,双臂戴有臂钏,腰间缠绕刻有花饰的佩带,博带结成十字,系于腰带下方,具有大理特色衣纹装饰的同时袒露上身、简单线条的雕刻展现了对吴哥、高棉造像的借鉴;下身衣饰紧贴身体,两腿上刻画均匀分布的衣纹,流畅优美,线条精细刻划,具有极高的装饰性与象征性,极具南亚与中南半岛造像特色,代表大理佛像典型的“装饰性写实”风格;阿嵯耶观音身后立有银质背光,身光和头光外围由火焰状花纹包围,继承唐造像的传统;中层环绕连珠纹,内层由镂空的花朵状图案环绕,体现大理国高超的雕刻工艺与独特的装饰纹样选择。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手势与仪态:右手举于胸前作说法印,左手自然下垂亦作说法印,正是大乘佛教中最常见的观音手印之一,象征着以讲经说法普度众生。其姿态柔和却富有神性气质,既体现观音“救苦救难”之慈悲,也暗含“护国安民”之象征意义。对于大理国王室而言,这样的观音像往往不仅用于礼拜,更象征王权神授与政教一体。
这尊阿嵯耶观音的材质与工艺构成显示出极高的匠艺水准。主像以纯金铸造,色泽温润,表面打磨细腻,说明其为王室专用高等级造像。背光为银质打造,通体錾刻花叶、火焰图案,构图繁复而不凌乱,具有很强的空间组织感与视觉中心感。背光呈火焰状,这既学习了来自唐朝的造像样式,又有所改变,尖形火焰为密宗造像常见图式,象征观音智慧之火烧尽烦恼,具强烈密宗象征意味。
从风格上看,该尊观音像显著体现了大理造像“汉藏合流”的特征:其主像姿态、头饰与面相倾向南亚与西藏风格,服饰穿着接近东南亚风格,而衣褶处理、手印姿态则更偏向汉地造像系统。银背光则融合汉式火焰纹与藏式火焰纹,这种图像复合性正是大理佛教艺术文化混合性的体现。
这尊银背光金制阿嵯耶观音像代表了大理国佛教艺术最成熟的阶段,堪称区域佛教造像美学与工艺的巅峰之作,其跨文化语境、宗教象征与政治含义的交融,使之成为艺术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坐标。
 
四、其他大理造像
与银背光金制阿嵯耶观音像风格相近的还有大理国时期的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大日如来、地藏王菩萨、虚空藏菩萨、阿嵯耶观音、大黑天等题材的重要宗教艺术品。这些作品大多采用鎏金工艺,做工细腻,以金和银为材料,显示出王室与上层寺院对佛教艺术的极高重视。除了佛教造像,云南剑川县石钟山石窟的佛教造像群体也不容忽视,其风格融合汉藏元素,雕刻细腻,壁龛布置讲究,是大理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存。
总的来说,银背光金制阿嵯耶观音像,不仅是一尊静穆庄严的宗教造像,更是大理国佛教艺术、王权信仰、与多元文明交汇的共同见证。它以精湛工艺再现观音的慈悲愿力,以丰富图像表达佛教宇宙观中的化身理念,又以融合中原、南诏、东南亚、藏传等造像传统的风格,标志着11世纪滇西区域文化的高度开放与自主创造力。
在那片雪山与湖泊之间的高原,“妙香佛国”大理以如此一尊圣像,回应着中原的文明潮流、喜马拉雅的佛教正统、与本土信仰的深厚土壤。它既是信仰的容器,也是文明的镜子。透过这尊阿嵯耶观音,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地方政权的艺术成就,而是一个跨文化世界中关于慈悲、信念与人类共同精神追求的永恒回响。
 

作者:李家梁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78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