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探索佛教多元文化在新时代传承与实践,发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及其精神与佛教文化的内在联系,挖掘“上海之根”佛教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聚焦上海进一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赋能民众心灵的浸润,推动“上海---人间佛教思想”孕育地研究,促进“海上论道”品牌建设,上海佛教高举党的文化旗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上海佛教历史悠久,近现代高僧辈出,如弘一、圆瑛、赵朴初、明旸、真禅等大德高僧,在海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青年教职人员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关心下,秉持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要求,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学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总体精神,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应善用历史眼光,承担社会责任,自我创新变革,贡献佛教自身应有的力量。以下从三个维度加以论述:
一、强化理论武装,符合时代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提出了一系列深刻论述,其核心在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不断充实新时代的文化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中华文化浸润我国各种宗教,支持宗教界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总书记多次在召开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和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坚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总书记的讲话,对新时代培养“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人才;对“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发挥宗教团体桥梁纽带作用;对新形势做好宗教工作的要求比过去更高,责任更重,推进更需稳健。
那么,如何践行“政治上认同,文化上融合,社会上适应,时代上同步”的佛教文化?我们要在政治思想认同的基本内核和文化融合与社会适应的外在形式上,从法治化思维与治理转化为实践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坚持守正五个自信:即政治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切实把宗教工作“导”到法治化轨道,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以法治化治理为抓手,推动宗教工作领域深化改革,不断提升佛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
近现代以来,佛教高僧驻锡上海寺院讲经弘法,参与社会活动频繁,以上海排头兵、先行者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精神,形成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这就需要多方合力协作,统一思想认识,文化多元发展,赋予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与担当。
1、明旸、真禅法师是当代僧人爱国爱教的典范,他们常说“爱教必须爱国,爱国才能爱教”。作为教职人员必须塑造“三懂”僧才:一是要懂得教理教规和教史;二是要懂得佛教法务仪轨和唱诵;三是要懂得寺院管理和交流。只有培养“三懂”僧才,方能进而有为,为社会贡献力量。
2、努力践行上海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在教义思想上融入,在教规制度上体现,在行为规范上恪守,在多元弘扬上创新,通过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成为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自觉追求和主动参与,形成上海佛教文化“辨识度”品牌特色,以中国化方向的典型事例和运营模式,走出去互鉴交流,推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3、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的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故此,在新时代起点上继续推动佛教文化繁荣,发挥佛教多元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使命。
二、加强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
我们在增强理论引导与传承,同时紧扣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要求,以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为引领,进一步加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努力在多彩交融、多元一体、多方合作上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有序挖掘上海佛教的历史人物与多元文化的发展,为健康传承发挥应有的作用。
1、培养复合型僧才与定位。加大培养人才力度,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海佛教界必须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初心使命,践行“八化工程”定位,即“中国化方向、制度化建设、丛林化生活、多元化弘扬、国际化交流、学术化研究、人间化实修、精细化管理”之取向,做到自我变革,加强人才培养,充实空间过程和时代内涵,在思想观念、行为规范、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开展研究,成为新时代、新形势的佛教新局面。
2、组织多元化交流与互鉴。上海佛教必须坚持开展“两个责任”及教义教规的培训,举办海派佛教书画艺术教学展览和崇恩文化抄经展等文化活动,开办梵呗非遗传承与慈善巡回演出,成为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韧性发展目标的佛教新篇章。推动文化事业走出中国门、迈向东南亚、巡展港澳台,发挥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与现代佛教文化,尊重各民族、各地区的佛教文化特色与多元包容,加强交流与交融,形成上海佛教文化可操作性与辨识度,发挥积极能量和作用。
3、做深品牌化讲经与论道。“海上论道”品牌是市委统战部以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为契机,已开展五届不同的主题征文数百篇论文和主旨论坛与平行论坛活动,我也荣幸获得二、三暨第四届一等奖并作了交流发言。我们要培养并塑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教职人员。应当鼓励并组织赴港澳台和海外巡回讲经论道,结合非遗梵呗演出举办讲经论辩会和禅茶文化的国际普及,故此,应当发挥双通人才和三懂四爱的积极作用。
我有幸与《国家艺术》秦耕社长结识,畅谈文化建设与书画艺术甚欢,这种投缘与默契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同频和心灵养护。佛法就是要广结善缘,普利大众,和谐社会,净化人心。要发挥上海佛教文化实体部门,如已注册的崇恩书画院和顾振乐艺术馆等的功能作用,走出去举办书画巡展,推动佛教文化出国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频认知,打造具有韧性城市佛教文化品牌,这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同时,积极鼓励宗教教职人员参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建设,具有新时代的特殊意义。
三、塑造文化品格,彰显城市精神。
松江不仅是上海历史文化发祥之地,更是崧泽文化滋育生长之邦。作为“上海之根”的松江,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宗教文化多元发展。松江佛教是上海最早落政开放40年的宗教团体之一,西林禅寺打造“崇恩文化”已达20年,它的精神内核与实践路径,已深度融合了中国传统伦理与当代社会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中国化、地域化模式。以儒佛交融的伦理体系,以四恩总报的理论诠释,注入孝道、忠义、仁爱的思想。“崇恩”二字可追溯到700多年南宋时期寺院“崇恩宝塔”历史文脉与名称沿用。199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对“崇恩塔”又称“圆应塔”和“西林塔”进行保护性修缮,发掘塔刹地宫各类文物千余件,上海博物馆精选部分文物分别于2013年和2024年在西、东两馆展出,迎来数十万人流观展。这也无怪乎明英宗皇帝亲赐匾额“西林大明禅寺”载入碑记。论述崇恩文化,必先解其内涵。“崇”最初指具有宗教神圣感的高山,引申为尊崇、至高,属于会意兼形声字,为崇尚、崇敬、推崇、庄严等义,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演变;“恩”由因和心组成,因心而发的报恩思想,即内心因受恩惠而产生的满足与感激之情,是知恩报恩、惠泽感恩之情感与行为的外化,成为维系人伦关系的核心概念。用“崇恩”作为寺院的文化品牌,既有历史考证的依据,又符合佛教义理报恩思想的诠释,同时,适应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的要求。故此,西林禅寺将“崇恩”的本义核心延伸为“崇尚道德、恩泽众生、和谐社会、净化人心”的道场理念,倡导“崇德、奉献、感恩、友善”的崇恩精神。自2004年以来,先后成立崇恩图书馆、崇恩书画院、崇恩书院、崇恩基金功德会、崇恩梵乐团、崇恩禅学社、崇恩文化研究院、崇恩禅茶研究部和顾振乐艺术馆;举办崇恩文化节18届、崇恩一日禅近100期、崇恩一品文创空间和崇恩斋素食文化;创办崇恩报刊、崇恩禅露年刊、崇恩茶业、崇恩精舍、崇恩思源读书屋等;出版《禅心、禅缘、禅意》专著、《梵音海潮》、《中国汉传佛教常用梵呗》、《瑜伽焰口》乐谱并编印《崇恩翰墨》、《禅法心印》、《佛心禅意》等崇恩文化系列丛书达30余种品类和品牌,让市民和信众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适应了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吻合了国家文化大发展战略。
故此,回溯“崇恩文化”及其精神与佛教中国化实践的典型模式,一定能契合新时代的发展方向,这不仅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可操作方案,更揭示了一条关键路径,将人生信仰转化为文化力,将崇恩精神转化为服务力,将佛门四恩转化为公德力,将慈善贡献获得社会认可的生命力。从而,使佛教从“寺院信仰”走向“公共文化”空间的实践,这既延续传统的人文精神,又回应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对四个文明的需求。这一模式为探索宗教如何参与文化强国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微观样本和重要参考,具有新时代践行佛教中国化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