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内容

人品·书品·砚品——关于伊秉绶宋式龙尾砚砚考

时间:2025-9-6 13:20:56 点击:


 伊秉绶(1754年—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福建汀州宁化县人,故又世称“伊汀州”。生于书香官宦家庭,自幼聪敏好学,乾隆朝进士出身,官至刑部员外郎和惠州、扬州知府,颇有德惠政声,为有清一代名吏。在其出任扬州知府时,正值扬州连年水患,灾情严重,百姓流离失所。伊秉绶到任即率部属到各地救灾,与灾民共患难,“饥咽脱粟饭,渴饮浊流水”为灾民募捐赈灾,并且亲查赈灾帐册,严禁地方官吏克扣灾民,广受灾民称赞,很快稳定住了灾情。《清史稿》中对此的评价是:“民虽饥困,安堵无惶惑。”解决灾情后又兴修水利,使扬州的百姓生活风调雨顺。其为人为官,虽历仕途坎坷,然始终清廉自守,勤政爱民,所以当他因父亡回乡奔丧时,扬州百姓夹道挥泪送别。扬州原建有“三贤祠”,纪念曾任扬州地方官的欧阳修、苏轼和王士祯,而在伊秉绶去世后,改“三贤祠”为“四贤祠”,可见其人品官声不仅是清廉自守,而且是造福一方。
在清代书坛,伊秉绶和邓石如齐名,都是推动碑学运动和清代隶书改革的实践者。由于伊秉绶等人的实践创作,打破了中国书法史上长达千年的帖学一统天下的局面,通过重塑汉隶碑学,将篆书融入隶书,使沉睡了近一千五百年的汉代隶书重出江湖。伊秉绶的隶书作品以方正雄健和大气磅礴著称,为清代隶书重建庙堂之气,用创作实践直接推动了清代碑学理论的建立,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碑学和帖学双楫共进的盛况,对清代和当代的书学影响,可谓少有人能及。
伊秉绶自赴京赶考时结识了纪晓岚,颇受其赏识,从此成为纪晓岚的门生。受纪晓岚爱砚藏砚的影响,伊秉绶也与砚结缘,并以其金石篆刻的功力给后世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其中著名的有“苏轼砚砚铭”,现藏于宁化县博物馆。有“半壁砚砚铭”,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在此展示一方伊秉绶铭仿宋淌池歙砚。砚石出自江西婺源龙尾山的罗纹坑,石色黝黑,又称黑龙尾石。宋代佚名作者的《歙砚说》一书中对此砚石的记载是:“龙尾石产于水中,故极温润,性本坚密,扣之其声清越,有若玉振,与他石不同,色多苍黑,亦有青碧者。”此种砚石是歙砚中存量稀少的珍品,在现藏各大博物馆的歙砚中也很少见。砚式为仿宋样式,上窄下宽,四侧下收内敛,砚堂为淌池状,从中可见道道水波罗纹隐现。砚背有伊秉绶亲笔隶书铭文:“散此缃编迟还芳札,偶有嘉酒爰调素琴。嘉庆丁巳四月,汀州伊秉绶”。书体方正雄健,刀法刚劲质朴,风格古朴大方,把伊秉绶的书法理念与篆刻风格相互交融,形成书印一体,既有秦汉古印的金石之风,又兼具清隶的磅礴大气,通篇的庙堂之气。此砚铭制于嘉庆二年,即1797年,伊秉绶此年43岁,正是其书法篆刻创作的高峰期。从此砚铭文中也可窥见此时独处京城的伊秉绶内心的情感世界之一二:轻轻放下浅黄色的书卷,又迟迟不忍回复家人的信札;于是借酒调琴,以寄托心中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
自古以砚品人,砚品即是人品。以铭视人,砚铭即是心迹。从伊秉绶的砚中去看其人品和书品,或可看到其为人为官的清廉刚正,书艺饱含学养而独步书坛,砚事汲古而散淡清越。正如伊秉绶对自己的人生寄语所言:“官闲读书乐,亲健得天多。”
 
 
 
 

作者:程骞 殷睿之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78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