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内容

袁耀:中国文化元素对当代玉雕的影响(一)

时间:2016-12-28 12:47:01 点击:

 我想这个课题应该这样讲比较有条理,容易讲清楚点。即把玉雕作品在中国各历史阶段所反映的印痕,作为各个时期的文化显示,再把整个历史的脉络连在一起。这样,在中国文化影响下玉雕作品的发展轨迹就看得清楚了。

其实,在中国文字尚未出现的几千年之前,或者再早很久,已经出现了玉雕制品。中国玉雕的伟大就在于它寄托着中国原始部落生存的先民们当时除了用石、玉制作生存,狩猎,农耕制作的工具外,还制作了表示部落印记的图腾符号的玉制品。所以,中国的文化应当分成二个部分来阐述:前一个部分是原始先民在愚昧阶段,尚无文字记载的年代里,以唱歌、跳舞、占卜这些用以精神信仰和寄托的行为,来传递文化和表述自身的对于鬼神的敬畏、崇尚,以至赖以继续生存下去的信念;第二部分是当历史进入到有文字出现的时期,首先文化的符号文字的使命便有效地担当起来了。用于记年、表达、传递人们思想、生活,乃至工艺品,尤其是玉雕制品,可以直接用文字去参与人们之间的交流,以致于更大功能的表达都可明确无误了。文字是文化最直接表达的工具。但在中国文字出现前,先民们崇尚敬畏的鬼神文化,如神话传说中国的三皇五帝,尧舜,盘古,伏羲女娲兄妹生殖祖先,黄帝炎帝,后羿射十日等故事,仍在承载着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文化。这些神话传说在当代玉雕作品中经常出现,尽管这些神话文化的开始阶段可能没有文字出现,但神话文化的精神还继续在以各种玉雕作品之技法在传承着。因为大家知道,中国的文化是不能剔除这段没有文字的记载,而仅靠先民用语言一代代去传承的。包括玉雕做作品在传承这些神话文化起到的不朽功能,正是玉雕伟大的地方。
 
中华民族永远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个传统文化不能丢弃。所以我认为史前的有神秘色彩的思想文化也是中国大文化的不可缺失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们包括了无论是有纪年的夏商周三代灿烂的青铜器文化,还是唐宋元明清的映衬华夏盛大气象的盛唐文化,还是汉人为何称之为汉人的汉代。
 
但中国文化思想的顶峰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孙武子等诸子百家,一个群星耀灿的大思想大文化时代出现在世界的东方。那么这个文化思想的高度是什么呢?它的出现使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凸现在世人面前。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美国这个世界霸权大国把孔子学院放到西点军事学院,孙武的“孙子兵法”一直传为世界军事理论的鼻祖。老子的学说更是伟大,他的富含哲辩的思维与现代宇宙赖以永恒存在的物理学学说的在“道”与“器”上的理念十分接近。这是十分震撼的一种学问和智慧!老子的学说在宇宙内在本质规律的深沉奥秘,在广漠无垠的宇宙这个巨大课题上,以无与伦比的前瞻时效段,回答了其“本质”、“本源”及普遍规律等高难度问题,揭示了其运行的规律和应如何遵循的道理。这是何等伟大的学问啊!当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会发出如下之感慨:“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们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部都做出来了。”爱氏的惊奇是不足为怪的,因为他并不知道中国古代圣哲们对宇宙的认识方法是无相对的直接参同法,因与果的关系早就被他们所认识。
 
美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的卡泼勒博士似乎也惊奇地发现了道家哲理与高能物理现象的吻合,他在其著作《物理学之道》中写到:“中国的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单独的“道”是无概念可表达的,只有当“道”交感于具体的“器”时,才有可能阐述该“器”被“道”所感应出的效应,以反衬出“道”之实存。在现代生活中,冰箱这件电器,如果没有电这个“道”的作用,将是一堆废铁。同样玉雕作品这件“器”如果没被应该承载之“道”所感应,那么这件玉雕作品就是一件没有生命迹象的石头了。
 
我在长期的玉雕实践中,逐渐用作品去印证老子关于“道”在作品中的根本和唯一性,是指导玉雕作品得以以最高理念、最高的文化和思想、最高的艺术效果完成的关键。因为我在长期实践的渐悟里终于顿悟到以老学的哲辩思维,去印证一件玉雕作品的原创、设计、制作时,感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这些学说才是玉雕创作设计的成功之“道”。这种效果不仅是反映在艺术上的,更是反映在文化层面上的,以至最高端的层面是这件作品有了思想。我认为这是承载了“道”之后,作品的结果就是不一般。老学的内涵使作品更富含了小小的一件玉雕竟然能与宇宙生存这么一个浩瀚的哲理对接,这样的对接便使得当代玉雕作品已摆脱了传统玉雕中的不足之处,进而与时空接轨,与时俱进。再超前意识一点,即我经常在创作玉雕作品前输入脑子的一个理念:领先一步。这个理念在长期的书法创作中经常用到。书法理论上有句话叫“意在笔先,笔尽意存。”即在写字之前已预先有了如何让写好这幅字的意念存在于心中,再挥笔书写应写的内容后,这样出来的作品便会回味无穷。
 
这里先写一下中国历代记年表:
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1年;
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1年;
秦: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西汉:公元前201年~公元8年;
新莽:公元9年~25年在位;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魏晋南北朝
三国:公元220年~265年;
西晋:公元265年~316年;
十六周:公元304年~439年;
东晋:公元317年~420年;
南朝:公元420年~589年;
北朝:公元386年~581年;
隋唐五代
隋:公元581年~618年;
唐:公元618年~907年;
五代:公元907年~960年;
辽宋夏金:公元916年~1125年;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
南宋:公元1127年~1179年;
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
金:公元1125年~1234年;
元代:
蒙古:公元1206年~1271年;
元:公元1271年~1368年;
明:公元1386年~1644年;
清代:公元1644年~911年;
在上述各历史时代的发展中,每个朝代都以什么文化来阐述其文化与玉器,抑或玉器文化之关系呢?
 
远在距今6万年的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用水晶打造的旧石器,还有以玛瑙、玉髓、透闪石、蛇纹石制的工具。
 
在距今8千年的新石器时期已有玉器工具出现,现代科技用碳十四检测出红山文化地区出土的一对玉玦的年龄为八千年。故说中国玉雕的历史为八千年。由于原始人感到自己的生存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又无力解释,而产生敬仰、畏惧进而产生崇拜,认为成败得失皆得之于大自然的恩赐或惩罚。如仰韶文化(当时的母系氏族文化遍布黄河上下长江南北),在黄河流域的称为“仰韶文化”,因它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距今6、7千年的半坡类型的含义,即如印第安奥基华斯部落的图腾符号。(见图1、图2)
 
在距今6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地处内蒙东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出土的中华第一龙“玉龙”及“玉鹰”(图3龙、图14鹰)。
 
在今江苏吴县的草鞋山、张陵山,江苏武进的寺墩,上海青浦的福泉山,浙江余杭的反山、瑶山,出现几千件玉器,有钺、琮、琮形管、壁、环、璜、镯等几十种玉器(图5钺)。这是和牙雕最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同属长江流域文化)差不多时期的玉器。
 
苍壁礼天,黄琮礼地是后人的说法,尽管良渚玉璧并不考究(图6、图7、图8)。
 
而中国文字的雏形最早出现在距今6千多年的陕西半坡,姜寨一带的仰韶文化是带有文字性质的抽象刻划符号,有50多种(见图9西安半坡刻划符号)。
 
距今6千年左右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的陶器上的文字符号(图10大汶口文字),从中可以看到象“日、月、山”的象形文字。
 
甲骨文是公认的最早的中国文字,是在商代出现的,发掘于河南安阳小屯(商旧都遗址上)(图11 商甲骨文)。
 
商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占卜是文化活动的中心。当时的科学技术处于从属地位。故这时出现的玉雕件应该以祭祀、随葬、礼品为主,这些玉雕演示了从原始信仰向周礼发展的状态(图12玉项链、图13 玉鳖)。
 
在商代妇好墓出土了玉器755件。
 
西周铸青铜器作为“殷鉴”的原由之一,认为殷商亡国是酗酒之祸。相传殷纣王“酒池肉林”,极尽奢华。故周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以戒“殷鉴不远”。西周中晚期用玉制覆盖死者面及握玉、踏玉、趾夹玉、棺饰等。长沙马王推也曾挖掘出“金缕玉衣”。
 
在周武王灭商纣王后的西周到春秋战国的8百年间,在孔子的儒学中提倡的“克己复礼”,这个“礼”即恢复周礼,孔子认为春秋时期的战争皆非正义的战争,叫“春秋无义战”。亟需恢复周礼,去教化诸侯各国。周朝崛起在西北,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之间,以嫡长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已确立,王朝最高的统治者被奉为“天子”,是天下共主。周人崇尚礼乐,制礼作乐为王朝文化的中心,区别尊卑贵贱之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完璧归赵”的玉雕作品的故事,使这件玉璧的价值高达十五座城池。
现在我们把玉雕归为工艺美术范畴。而在中国历史中,工艺美术的出现远在文字诞生之前。原始人类为生存而用石、玉制作狩猎、农耕的工具,以满足物质生活之需。再由蛮荒进入文明,渐渐有了更高层面的精神生活享受的需求,即有了从制作石锛、玉钺,渐到制作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玉璧和玉琮。或用于衣饰的玉佩及生活用品、礼器等。
 
我们之所以成为“汉人”,即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我们的历史进入两汉时期。汉的文字继承了秦统一全国文字的小篆,汉朝的隶书是将篆书向隶书的转变,使文字书写动作更加连贯,速度更加快捷,突出了书写的“时序性”。我们称为“汉人”还因为汉服和汉语这些文化元素。(中国书法:图14 东汉乙瑛碑及图15秦朝篆书《泰山刻石》、图16东汉《曹全碑》、图17东汉《张迁碑》。)
“汉兴有草书”,汉朝文字学家许慎是第一位将草书当作一种书体的文字学家。草书在《书谱》中述道:“草贵流而畅”,是指写草书应做到不但其书写过程中的跌宕起伏、刚柔、枯湿的变化,而且要像气血在人体中健康的写照“畅快地流动”。(中国书法:图18唐朝怀素草书《自叙帖》。)
 
汉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汉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出现的文学现象,出现了“作者鼎沸”的盛况。他们以司马迁、司马相如、董仲舒、王充、张衡、杨雄、刘向、刘歆、班彪、班固、傅毅、蔡邕、蔡琰等人物代表组成。
 
织绣印染、青铜器、玉雕等工艺美术亦是汉国力强盛的一个标志。尤其是汉代玉器,将战国的玉器成就推向辉煌。
 
对玉,古人重“德”高于“符”,这里“德”指质地或质量,“符”指颜色。而到东汉,人们已“德”、“符”并重,甚至重“符”胜于重“德”。和田玉最被看重,阿房宫遗址出土的玉高足杯(图19高足玉杯)则显示了秦宫玉器的风采。

两汉的礼仪用玉仅壁圭仍在使用,琮、璋已极少使用,而璜、琥则转为佩饰。东汉时,吉祥词语也时时出现,如“益寿”、“长乐”、“宜子孙”。(图20宜子孙、 图21玉舞人)
 
在商代甲骨文出现后,中国的文化则直接由文字内容来表达了。随着各朝代的更替和文化发展,中国的文化元素越趋宽泛和多元。尤随着周朝的诗、书、礼、乐的盛行,《诗经》出现了。它产生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黄河流域。《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说为主的发展方向。
 
而在甲骨文出现前,早期文学的重要领域是神话。神话并不直接等同于“文学”,它是原始人类的综合的意识形态,包含着初民心目中的世界起源、宇宙模式、万物关系、民族历史。宗教观念等。

故神话思维称为“诗性思维”,历代的玉雕也多有反映神话故事的,象“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等。但当代玉雕的神话题材的表现技巧则更臻前卫,艺术手法也更完美。
 
春秋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他们是:
老子《道德经》道家文化;
孔子《论语》儒家文化;
孟轲《孟子》儒家文化;
墨翟《墨子》宣扬“兼爱”“非攻”;
庄周《庄子》道家文化;
荀况《荀子》儒家文化;
韩非《韩非子》法家文化;
孙武《孙子兵法》军事文化。
春秋时期出现的文化思想这个高峰是中国历代到目前为止都无法超越的文化巅峰,是中国在世界上引以为自豪的当之无愧的一个骄傲。当代玉雕也用各种形式的玉雕来反映这个巅峰时期的各种文化以至先哲们的思想。这是用最完美的材质和艺术手法来传承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中国精神的形式。
 
先秦历史著作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早期的《尚书》,除了假托部分,完全是史官所保存的文件汇编。战国初期形成的《左传》、《国语》也利用了大量的史官记录。《战国策》是反映策士思想的著作。
 
《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其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质朴自信,又显示出征服的力量。
 
《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儒家经典。《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传》相当系统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还有《国语》、《战国策》。

在后代文人受《庄子》影响的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

《楚辞》是以屈原和宋玉为代表人物的江汉地区的文学。屈原以他巨大的创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宋玉著《九辩》与屈原并称“屈宋”,为后人尊崇。
 
司马迁的《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一座伟大的丰碑。西汉《乐府》最初指主管音乐的官府,但实际上《乐府》民歌为民间的创作,代表作《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张衡不仅创作了浑天仪,而且又是一位大文学家。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移都许昌,改称“建安”。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以及曹植的《洛神赋》,至今都是书画、玉雕表现的优秀题材。以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称为“七子”,与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叫“建安文学”。
 
以阮籍为首的“竹林七贤”亦是当代玉雕时常创作的话题。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散文确立了其田园诗人的“自然”哲学,其观点以老庄为核心,调和道、儒文化。
 
王羲之的《兰亭序》以人类的普遍现象发论,放眼高远,不失超逸潇洒。
 
刘勰(约465~532),著《文心雕龙》。他是南北朝梁代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信仰孔子儒学,此文以儒教为主,偶有佛教语词。
 
(未完待续 请见下期  预见本文图片请关注《国家艺术》总第47期)
 

作者:袁耀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47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