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内容

叶佩兰:传世宋代官窑瓷器特征——兼谈北宋官窑

时间:2017-12-29 10:11:15 点击:

 本文以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宋代官窑瓷器特征为据,从胎釉和烧造工艺方面论述了这些瓷器的特点,同时在对比南宋官窑瓷器和南宋官窑之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认为文献所说的北宋官窑址所在虽没有发现,但不宜否定,并且从两岸故宫收藏的传世官窑瓷器中区别出几件可能是北宋官窑产品的器物。宋代官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瓷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造,专为宫廷烧造御用品。据文献记载,宋代曾先后建立三处官窑,即北宋末“汴京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这三处官窑中,南宋两处窑址已发现,北宋官窑是否存在,再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见解。本人结合文献记载以及对传世品的考证阐述一些个人的观点。

一、北宋官窑是否存在
首先从文献记载考证,宋人顾文荐著的《负暄杂录》,叶寘著的《坦斋笔衡》这两部宋人笔记中,都记录了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经过前人的研究和考察,结合现代考古发掘的新成果,都能与这两部宋人著作相印证。可见这两部宋人著作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史料价值。
在叶寘的《坦斋笔衡》中详细记载:
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北宋晚期,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制,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此段文字较详细的记载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建立的过程,以及当时窑业的发展状况。文中清晰记载,北宋曾在京师自置官窑,且南宋官窑是袭故京遗制所设,它的规格制式也被南宋官窑所遵循,所以北宋官窑的存在是无法否定的。
北宋时期经济、文化极其发达。据有关资料记载,北宋全盛时期的一般国民生产总值比“康乾盛世”极盛之时还要高出近两倍。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市)更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强大的经济、文化发展推动下,宋人对瓷器艺术的追求和喜爱也是空前的。北宋皇室在汴京设立的主管明州(今宁波),越州(今绍兴),饶州(治所在鄱阳,辖浮梁县昌南镇,景德年间改称景德镇)、定州(今河北定县)和青州(治益都,今青州市)的皇家瓷器仓库建隆坊,设有专门收藏名窑珍品的瓷器库房。从传世实物看,宋代汝窑、定窑、钧窑、耀州窑、建阳窑、龙泉窑都曾为皇帝内廷专门烧造过贡瓷。因此,北宋后期,官府在汴梁设置官窑,为皇室烧造御用瓷器,也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皇室需求的。同时宋徽宗本人虽然政治昏庸,但却是一位拥有极高文化艺术修养和成就的帝王,他不惜花费人力和财力到江南采运民间的花木竹石,修建御园寿山;在艺术上创造瘦金书体,诗书画全能,好古成痴。因此在都城附近设窑,即汴京官窑,烧造帝王喜欢的瓷器宫廷使用或陈设,也是符合情理的。
再从窑址分析,两处南宋官窑遗址均已发现。据朱伯谦先生介绍,南宋郊坛下官窑,早在1930年在杭州市闸口乌龟山已发现,乌龟山是凤凰山南部向东南延伸的一座小山,东北距皇城两公里,西面离郊坛很近,是皇帝祀神农氏的场所,因此这一地区属皇室圣地,禁止一般人等进入。郊坛下官窑也称“乌龟山官窑”。1956年、1985年冬、1986年春,临安考古队进行考古发掘,获得大量标本,有些标本还能与传世实物相印证。修内司官窑是1996年9月因山洪冲刷被偶然发现的。具体地点在杭州市上城区凤凰山与九华山间一条狭长的溪沟,长约700米的山坳平地叫老虎洞的地方,窑址距南宋皇城北墙不足百米,距郊坛下官窑遗址2.5公里,属南宋皇城保护区范围。在老虎洞窑址内还发现一件刻“修内司窑”铭的荡箍,进一步确认此窑为修内司窑的遗制置窑的,因此北宋后期京师自置的汴京官窑的窑址也应在开封城附近。该窑的窑址,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考察,至今还未发现。据《中国陶瓷史》介绍,由于汴京入金之后,曾遭数次大的黄河泛滥,随着黄河泥沙的沉积和近千年来黄河几次大的改道,如今宋汴京城遗址早已掩埋在泥沙之下,据古遗址钻探所得资料,宋汴京遗址深埋在今开封市底下12米深处。这是今日摆在考古工作者面前的实际困难。
 
二、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是否有北宋官窑瓷器
首先介绍一下故宫博物院藏品中官窑的状况。目前故宫博物院有宋代官、哥窑瓷器,共计108件,绝大多数为清宫旧藏品。其中官窑44件,有8件为1949年后收购入藏。哥窑64件,其中12件为1949年以后收购入藏。这108件官、哥窑瓷器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在老一辈专家陈万里、孙瀛洲等多位先生的指导下,进行的鉴定和划级工作。这些瓷器是官窑还是哥窑,基本已划清。目前结合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考古发掘的新成果,联系故宫博物院藏品,在宋官窑瓷器中还是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其一,在宋官窑瓷器中如何划分南宋官窑和北宋官窑;其二,有小部分藏品官、哥不分;其三,1952年在上海青浦县发现了元代窖藏,这几座墓葬与窖藏中都出土了类似传世官窑的瓷器(有人称哥窑)。元代后期兴起了一股仿宋名窑的风气,有“元末新烧”的记载。联系故宫博物院藏品,在故宫博物院的官、哥窑瓷器中是否有元代的制品,这些都需要很好地进行研究。
现就故宫博物院的官窑瓷器中有无北宋汴京官窑瓷器谈点个人想法。对于故宫博物院藏官窑瓷器,近半个世纪以来院内外老专家结合杭州乌龟山郊坛下发掘出土的大量资料进行了研究。乌龟山出土的标本极为丰富,胎骨、釉质、釉面纹片以及烧制工艺、造型等几个方面的特征,与故宫博物院旧藏宋官窑瓷器相比对,有的藏品部分相符合,有的藏品完全相符合。例如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宋官窑粉青釉洗(图一),底部圈足宽面浅,露出褐色胎体,证实此器用垫圈垫烧而成。在乌龟山郊坛下窑址中发现了此类的标本,因此这件洗为南宋郊坛下官窑烧制确切无疑。但还有一种洗与汝窑类似,如故宫博物院藏的另一件洗(图二),通体满釉,开冰裂纹片,平底,底部有两圈支钉痕,外圈十个,里圈八个较为细小,不难看出此洗用支钉支烧而成,与汝窑的施釉支烧方法相同。冯先铭先生曾认为此类官窑洗,在烧制工艺上明显是受汝窑的影响,或官窑工匠就来自汝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此类藏品。《宋官窑特展》一书中,图八O、图八一、图八三、图九四、图九五均为各式洗(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图六),这些官窑洗都是采用了汝窑的施釉支烧技法烧制的,经朱伯谦先生鉴定,认为这几件官窑洗为“非南宋官窑”的产品。冯、朱两位先生对与汝窑相类的官窑瓷器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就是北宋官窑,但是他们实质上是按北宋官窑的理念分析的。我同意他们的看法。
另外1996~2001年在杭州凤凰山发现的老虎洞修内司窑,2000~2004年在河南汝州发现的张公巷窑有人称为“北宋官窑”。虽然这两个瓷窑取得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但是从已发表的和展出的标本来看,都没有能与故宫博物院藏品相印证的。从以上情况分析,在两岸故宫的官窑瓷器中,与汝窑施釉烧制方法相同的,又与郊坛下官窑有别的官窑瓷器,除去哥窑及元末新烧者外,是否就是“京师自置窑烧造”的了?所以我认为两岸故宫中都有北宋汴京官窑瓷器。

三、传世宋代官窑瓷器的特点
1.造型
有瓶、洗、盘、碗、花盆和盏托。以瓶、洗的式样较丰富。瓶中有穿带弦纹瓶、贯耳瓶、瓜棱直口瓶,洗口有敞口洗、葵瓣口洗、菱花式洗、八方委角洗、圆洗等。这些瓷器都很古朴,庄重典雅。经查找宋代官窑瓷器在原清宫旧藏地点有养心殿、皇极殿、慈宁宫等,另外在寿皇殿、颐和园也有收藏。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贯耳弦纹壶及敞口大圆洗,原收藏地点在养心殿。簋式炉原收藏在寿皇殿,这些都是宫中比较重要的殿堂,说明宋官窑瓷器直至清代仍是皇室的重宝,备受清帝的赏识,有的官窑瓷器底部甚至还被刻上乾隆御题诗词。
2.胎釉
传世宋官窑瓷器,一般胎体厚重。胎色以黑及深灰色胎体为主,胎体上施釉较厚(经朱伯谦先生介绍要上四次釉)。釉色有粉青、灰青(包括深灰、浅灰)及较少的米色釉。无论是哪种釉色,釉面的光泽及釉面的现象都较为复杂,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1)釉面光泽柔和,釉质凝厚莹润,呈玉质感
这类釉证实孙瀛洲先生所述“宝光内蕴光泽像人脸上的微汗,润泽如酥”的感觉。如侧视观察釉面有皱(似粥皮状)。另有小棕眼及缩釉现象,缩釉有的在口边,有的在器身。釉面还开细碎网状纹片。经仔细观察纹片的纹线呈氧化铁红色,这种纹线的色感器里与器外深浅不一,是值得研究的一个现象。
(2)釉面光泽非常清澈、光亮、莹润
这类釉面往往开大纹片或冰裂状纹,纵横交错在一起,成为变幻莫测的装饰纹样。
此种釉面上有米粒大小黑褐色的小斑点及小空气点(有人称为“水印”)。器身釉色往往里外深浅不一。如折铅洗,器身为粉青釉,底部为米色釉,并开冰裂状纹片,加上清澈莹润的光泽,犹如典雅敦厚的美玉(图七)。
(3)工艺  
受北宋汝窑的影响,宋官窑瓷器多数采用了支钉支烧的技法烧制,主要表现在盘洗之类的器物上,通体满釉,底部有支钉痕迹,支钉痕以五个或六个多见,也有八个或十个的,粗细不等。在装烧时由于器口朝上,烧到高温时口部釉汁往下流淌,口边釉层渐薄隐现出胎骨的紫褐色,即所谓“紫口”。
瓶、碗、盏托之类的圈足器,采用垫圈或垫饼的方法烧制。烧之前将足边釉刮掉,足边胎面因经二次氧化变成铁红色,通称为“铁足”,铁红色的足部有柔和的光泽。“紫口铁足”为官窑瓷器的一大特色。但不是每件官窑瓷器都具有“紫口铁足”的特点,主要决定于胎色,如灰白色胎者,口边釉呈青灰色或粉青色。
烧造工艺,往往也对器形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形成器物的时代特征。如多件洗由于用裹足支烧的技法烧制,洗心往往有微微凸起不平之感。器底虽满釉但薄厚不均匀。口边外部又受淌釉影响往往形成一周厚釉。在圈足器中由于用垫圈垫烧,碗、盘的内底有微微下凹之感,同时圈足的足边都不十分规整。圈足器的足墙两面施釉,形成上厚下薄的一个自然坡度。很光润,用手捏住足边,难以将器体提起,显示出宋代工匠高超的施釉技法(图八)。
(4)气泡
官窑的气泡多为密集型,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述的“聚沫攒珠”样,但近十年来经过新老器物对比,认为气泡是不能断代的。
以上传世宋官窑的特征,是用眼学归纳出来的,还有无法用语言表达需意会的特征,就是宋官窑瓷器的神韵风采、时代气质、年轮表现,需要个人深深地体会才能享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注释:
[1]熊廖:《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页381,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
[2]《朱伯谦论文集》页205,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
[3]杜正贤主编:《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文物出版社,2002年。
[4]冯先铭:《中国陶瓷史》页290,文物出版社,1982年。
[5](明)曹昭《格古要论》说“旧哥之窑……色青,浓淡不一,亦紫口铁足,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
 

作者:叶佩兰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51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