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海撷英 >> 内容

姚亦锋:邢北平的书法赏析

时间:2022-7-1 10:52:19 点击:

   中国书法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其发展历经三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十一世纪甲骨文就是先用毛笔书写然后契刻的,有的刻后还用毛笔填朱或填墨。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演变经过了甲骨、篆、行、草、楷各个发展阶段,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和书家。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这样伟大的书法家,流传下数以万计的千古不朽的宝贵遗产,异彩纷呈,名垂青史。

邢北平,我结识多年一位朋友,魁梧体魄,潇洒气度。在多年的交往之中,我深深理解他的气质,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他的太极拳法具有抱山揽月、吞云吐雾之气势。

而可将他的书法形象与人生形象类比联想,体格强健、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威武;从而可以得出其书法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以书法写出人生风格。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他的这段话意思是书法以形写神,必须形神兼备。

“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邢北平书法的“形”态布局

他的点画线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抽象美的特质包容其中。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力量感表现在点画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展示力度。中间行笔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节奏感,书法中藏露结合,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起止的承接和呼应,产生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书法是集点画成字,集字成行,由行联篇,构成章法。邢北平书法作品的整体章法布局方面,大小错落疏密有致,仿佛夜空中闪烁明灭的星辰;或行间茂密左右映带,或空旷疏朗上下呼应。在他的运笔的节奏、墨韵的变化、笔力和气势、结构和意境等各方面都有着一股太极拳法的气势。用笔的轻重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在笔势的管束下,组合成一个均衡统一的整体。就像书法至圣王羲之的《兰亭序》,终篇笔意顾盼、首尾呼应,偃仰起伏、似欹反正。

 

邢北平书法的“神”采意味

书法点画线条及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来自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心手双畅,物我两忘,写出真情至性。

在中国的儒家哲学中,美来自“善”,其“仁”是最高境界。艺术应该致力于整体和谐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天人合一,只有“和”才有美。在中国古代艺术所注重的,并不像希腊的静态雕刻只是孤立的个人生命,而是注重全体生命之流所弥漫的灿然仁心与畅然生机。“和”是宇宙万物的一种最正常的状态、最本真的状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状态,因此也是一种最美的状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是具有包容性的,是丰富的,所以是美的。“以和为美”,也就是以丰富为美,以多样性为美,这是对“和”的理解的另一层涵义。 邢北平把“和”的观念应用于书法艺术上,主要就体现在线条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在书写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他的用笔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布局上下承接、左右呼应、通篇团聚不散。

在中国道家哲学里,认为美不是世俗人们追求的感官声色的愉快享受或者权势欲望的恣意满足,也不是仁义道德的实现,而是一种自然无为的“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外界物质奴役的绝对只有的境界。“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表明美在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朴是未雕刻的自然之木,而素是未印染的自然之丝,保留了自然无为的道德本性,因而是最高境界的美。邢北平在书法诸葛亮名篇《前后出师表》里,整体布局在于自然美的法则,妙在各得其所,有意无意中流露出一种不事雕琢的意趣。

在中国禅宗审美里,认为超越人世利害得失而达到心灵自由,通过直觉、顿悟以求得精神解脱,进而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在事物和现象,只有作为主体内心生活表现,才具有真正的美学意义。因而在这种审美观念中,时常具有凄清、孤寂、空幻的色彩。书法笔画结构之间虚实相生,在口令之间现意境。邢北平草书中,字与字上下相连贯,上下承接呼应,游丝牵引。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虚实对比,欹正相生。而他的正楷书法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在乎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书法规律看字法、笔法、墨法,理解和掌握这些,实质上还是较为抽象的美学原则。它不像工业产品的质量检验标准那样有具体的工具和手段,这也是书法艺术的特性所决定的。书法作品中的细微美妙就像诗词那种难以言状的潇洒境界。

邢北平一直生活在南京,在这个十朝古都城市里,在秦淮河畔,他深深地体味着历史文脉的积淀。他的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自己特色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神采。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雄健审美趣味。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法意兼备,生动活泼,意蕴深长。

 

(本文作者系南京大学城市建筑学院教授)

 

作者:姚亦锋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67、68期(合刊)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