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潮流 >> 内容

钱俊华:元青花《昭君出塞》

时间:2022-9-29 11:07:02 点击: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明宣德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从唐代到明清时期,青花瓷器的历史可以说一直在稳步发展中。从元代开始,青花瓷器迎来的它发展的黄金期,它的创烧成功标志着我国制瓷业的繁荣和稳定。

青花瓷的胎体用料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唐五代时,瓷胎由单一的瓷石构成,宋末元初起,发明了瓷石掺合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岭土达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铝的含量得以提高,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瓷胎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形,保证了大件器物的制造,同时提高了烧制温度,使瓷化程度增加。在此基础上,景德镇烧出了体型巨大的青花器,有直径近60厘米的大盘和高达70厘米的大瓶。

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就采用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其胎料主要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还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也是用国产青料。

在制型工艺上,元代景德镇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一般器物的足边不规整,有弯曲现象,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坯,因此显得成型工艺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致者,胎质显得洁白细腻。

景德镇瓷釉历来是用釉果掺以釉灰配制而成,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煅烧后含氧化钙达90%左右。唐宋时,景德镇瓷器采用釉果掺入釉灰配制。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元代时增加了釉果成分而减少了釉灰成分,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而氧化钙减少,改变了釉面状态,使釉层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泽柔和。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中散落着大气泡,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并无这种情况。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见气泡,但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和元青花惟见大、小两类气泡的分布不同。有些器物釉表面有橘皮纹或棕眼。

对景德镇宋元湖田窑标本测试发现,元代釉中氧化钙的含量从宋代的15%左右减少到8%~9%,而钾、钠等含量从宋代的3%左右增至6%左右。成分的变化使釉的烧成温度提高,也使釉的浓度增高。因烧制的温度不同,釉面的显色也相应地改变了。

元代青花瓷器主要使用两种青料,即国产青料和进口青料。其中国产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有些青花器物上,甚至还出现了国产青料和进口青料混合使用的情况。

而在民间,人们更愿意相信青料的诞生与一个传说故事有关。

相传元代时,在一个小镇上有个刻花的青年工匠,名叫赵小宝。小宝有个未婚妻、名叫廖青花。一天,青花问小宝:“这瓷坯上的花儿,如果能用笔画上去,不更好吗?”小宝皱了皱眉头,说:“我早就想过。可是找了许多年,找不到一种适合画瓷的颜料啊。”

青花听后,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这种颜料。她央求专门找矿的舅舅,带她进山找矿。开始舅舅不肯,说找矿太辛苦,女孩子吃不消。后来,经青花再三恳求,才勉强答应下来。第二天,天刚拂晓,青花和舅舅便进山找矿去了。

秋去冬来,时间一晃过去了三个月,小宝见青花和舅舅还未归来,放心不下,便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厚厚的白雪,直奔青石山找青花与舅舅。小宝走了三天三夜,终于来到了山前,发现前面山谷有一缕青烟,顿时心头一热,匆忙朝冒烟的方向奔去。

来到山谷,小宝才看清,青烟是从一座倒塌了的炭窖里冒出来的,便钻进破窖,发现窑的一角堆满各色各样式料石,再一看,窑的另一角还躺着一个衣衫破烂的老人,老人身边堆有几段柴火,柴火上正冒着一缕缕青烟。小宝仔细地朝老人瞧去,这才看清,躺在地上的老人正是青花的舅舅。他急忙抱起舅舅,不停地呼喊……老人渐渐苏醒过来,一看是小宝,急忙对小宝说:“快,快,快上山……去接青花” 。

小宝顺着舅舅指的方向,拚命朝山顶跑。他找到了青花冻僵的尸体,在她身旁的雪地上,还堆着一堆堆已选好的石料。小宝见状,哭得死去活来……

掩埋了青花,小宝含着泪水,搀扶舅舅回到镇上。从此,潜心研制画料。他将青花采挖的石料研成粉末,配成颜料,用笔蘸饱,画到瓷坯上、经高温焙烧后,白中泛青的瓷器上出现了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青花瓷便从此诞生。

元代,随着瓷器贸易的发展,中国瓷器制造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此时,青花瓷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且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这段文字描述了当时瓷器业兴旺发达的情景。

元代青花瓷器一般是由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共同组成。主题纹饰主要有人物、动物、植物和诗词等。

其中人物纹饰主要有四爱图、历史故事人物等;动物纹饰主要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纹饰主要有兰花、莲花、灵芝、牡丹、花叶、瓜果、松竹梅等;诗词纹饰一般非常少见。

辅助纹饰通常为卷草纹、莲瓣纹、蕉叶纹、海水纹和回纹等。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人物故事在我国的瓷器界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普遍认为存世的元青花人物故事罐全世界仅有10件,且大都流失海外,分别是《鬼谷子下山》、《尉迟恭教主》、《三顾茅庐》、《锦香亭》、《周亚夫屯兵细柳营》、《百花亭》、《西厢记》、《昭君出塞》、《尉迟单骑救主》、《车象人物纹》。这些艺术品个个价值不菲,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元代《鬼谷子下山》青花瓷罐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这件《昭君出塞》苏料元青花人物大罐高29.5厘米、口径22.2厘米、底径19.5厘米,它的收藏者名叫秦伯新,是江苏常州小有名气的收藏家,近年来在实业上做得风生水起,在收藏品上自然也是一掷千金,从不吝啬。在家乡——常州市洛阳镇,他还建了个艺术品收藏馆,总面积有500多平米,收藏各类古陶瓷400余件。而这件《昭君出塞》苏料元青花人物大罐是这里的镇馆之宝。

数年前,他在苏州古玩市场朋友的店里学习。他的朋友在古瓷鉴赏方面很有造诣,并且财力雄厚,所以,经常有人慕名而来。有一天,一位老者带着一个年轻人提着一个盒子就直接找到店里。从这位老人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这件瓷器是老人从他父母手上得到的,算是祖传之物,现在家里遇到了困难急着用钱,才不得不忍痛割爱。当时他还不认识这是王昭君出塞人物故事图案,仅知苏料元青花很稀少,尤其是苏料人物故事就更加稀罕珍贵。而他朋友凭着对青花瓷几十年的鉴赏经验,对该物的器型、胎、釉、图纹及锈斑吃胎等进行反复比对、鉴定,确定了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物。经一番讨价还价,他最终以高价买下了这只元青花人物故事大罐。

《昭君出塞》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2000多年以来,她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

西汉宣帝时期,北方的匈奴经过几代汉军的连续打击,内部出现了五单于并立的局面,最终匈奴分裂成为了南北二部。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北匈奴郅支单于打败,遂向汉朝称臣归附,成为了汉朝的属国,汉宣帝将其安置在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呼韩邪曾三次入朝朝贡。公元前33年正月,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元帝遂将宫女王昭君赐给了呼韩邪。王昭君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昭君出塞》图表现的正是西汉元帝时期,胡汉和亲,王昭君下嫁呼韩单于的故事,《汉书》“元帝纪”、“匈奴传”中都只以寥寥数十字做了简单的记载。到了元代,关汉卿作《汉元帝哭昭君》,马志远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张时起作《昭君出塞》等,对这一题材以戏曲、杂剧的形式进行了再创造,衍成了感人的爱情故事。

而民间对《昭君出塞》故事的演绎则是更加精彩、更加传神。

王昭君,名王樯,字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出生于湖北秭归县香溪水畔,“天生丽质,聪慧异常,擅弹琵琶,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因色艺双绝被选入宫。汉元帝有两大嗜好,一是音乐,一是美女。然而面对万余名后宫佳丽,元帝不能一一见面,只凭画像决定是否宠幸。为此,宫女们纷纷贿赂画工,而昭君却无论如何不肯行贿。就这样待在红墙碧瓦的宫里,陪伴孤灯冷月达三年之久。

有一天,刚用过午饭,一个消息忽然像插了翅膀一样的在宫里流转开来,说什么皇上要在宫女中选出一人封为公主去做匈奴的王妃。这个惊人的消息一下令沉寂的宫庭里热闹非凡,小宫女们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块儿,议论纷纷,但议论的人虽多,却没有人愿意去报名,因为大家都知道匈奴远在塞外,那里虽比宫庭自由些,却背井离乡而且是苦寒之地。可是有一个宫女却默不作声的悄悄离开了众人,她找到了当值的大太监说自己愿意应召。当值的太监王公公大吃一惊,惊讶的盯着眼前的宫女。这个宫女正是艳压后宫的王嫱,只可惜当年因为画师的屈笔而错失圣颜。

“你?你竟然愿意?匈奴可是个苦寒之地,根本没人愿意去啊。昭君,你呆在后宫,也许还有机会面见圣上,可是如此一去可就永远没有机会了。”王公公爱怜的看着眼前的昭君,劝告着。

王嫱一昂头:“王公公,我意已决,与其呆在后宫寂寥终身,倒不如远嫁匈奴,也为国家安定出一份力,想我虽为女流,却也饱读诗书,也知道为国分忧。”

王公公看着昭君坚定的态度,不由敬佩的点点头,这几年来昭君也帮了他不少忙,他也深深喜爱这个聪慧美丽的小宫女。他沉思了一下,觉得昭君说得也有道理,眼下自己是没有机会帮助昭君了,从他对昭君的观察来看,这个小小宫女做事非常有主见,也许出嫁匈奴,真的会有自己的一番天地,要是那样,还真是比窝在这寂寥后宫永无天日要好得多。王公公想罢,不由笑着说:“好,就是你了。”

正月,天寒地冻。一队人马陪着一位绝代风华的女子,由长安出发,经北地郡、上郡、西河郡、朔方郡至五原,向胡地的纵深走去。从此,华丽霓裳代之以厚重皮裘,流水飞红变成了大漠黄沙,南国水乡替之以塞外羌笛。有诗人吟曰:“阳关万里遥,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昭君出塞后,被呼韩邪单于封为宁胡阏氏,她给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几年后单于病故,她又嫁给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并生了两个女儿。这一时期,汉匈之间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边境线上处处是和平居民的袅袅炊烟。

后世的史学家也认为:王昭君出塞和亲的举动为民族和解、民族融和作出了很大贡献。

元青花《昭君出塞》罐来源于昭君出塞的真实历史故事,罐中的青花纹饰中描绘了九个人物、四个场景,七匹乘骑(另外两匹乘骑隐在山石后面)。九个人物中有男女老少,有的骑在马上,有的摇鞭步行,马上驮着弓弢、行囊。观人物相貌、服饰有差别。其中骑在一匹白马之上,怀抱琵琶,梳高髻的汉装女子是王昭君,前后各有一胡服女子随行。六名男子中,有的头戴貂冠,髡发驾鹰,着胡服;有的戴毡笠,着汉装。当是迎亲的匈奴使节和汉朝送亲的官员。画面中山石掩映,苍松、翠柳、修竹、芭蕉杂衬其间。疏密有致,布局匀当。盖罐所画正是“出塞”漫漫旅途中的场景。

大罐的颈部装饰有如意云头,为中间粗两边细的三条线画成,二阶,三阶,四阶均有。云头内纹饰稠密、丰满,部装饰有团花纹饰,而足部装饰的是蕉叶纹。这些都是元青花的典型装饰方法。

元青花上的文字,或者说元青花上的款,一直是研究都感兴趣的课题。广义上的款不仅是指文字,还包括瓷器上的纹样图案。款包括纪年款、干支款、地名款、官字款、收藏人款、吉言款等等。这些文字和图案能告诉后人很多信息,非常珍贵。

这件元青花大罐上就有两枚款,分别在罐底和罐足部位。罐底的那一枚为青色,与青花的颜色相同,应该是用的同一样颜料。罐足部位的款为红色,仿佛是一枚印章。上面的文字经专家识别应为古波斯文,但是遗憾的是,这些古文字的含义已无法准确地翻译出来了。

元青花大罐上为什么会有古波斯文的款呢?

我国瓷器的对外贸易从唐朝时就开始了,宋元时期,中国瓷器的外销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当时的广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每年都有大量的货物通过这里发往世界各地,这些货物中有很多就是瓷器。同时也有很多波斯、阿拉伯商人来我国经商。这样看来,元青花上出现古波斯文的款也就不奇怪了。

元代时由于中外交通频繁,当时所生产的大批青花瓷器,除了供应本国之外,向国外输出也很多。如当时遍游南洋数十国的汪大渊,在他所著的《岛夷志略》中有很多地方谈到外销的情况,常有“青白花碗”“青白花器”“青花白瓷器”“青花盘碗”的记载,都明确指出是青花瓷器的外销已为数不少。至今东南亚各国所藏中国古瓷当中,还有当时传去的器物。其它地区从考古发掘到大批中国古瓷,现在土耳其伊期斯坦堡城博物馆和伊朗德黑兰城阿匀戴华尔寺院所藏的极为丰富的十四世纪青花瓷器,很多就是当时所输出的,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物证。

这件元青花《昭君出塞》罐应该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了——在元代中国的某位工匠手中诞生,又应波斯客户的要求铭上了古波斯文的款,然后随着驼队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波斯,或是在广州装船,顺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来到阿拉伯半岛,又转道波斯,然后几经易手,终于又回到了它的出生之地——中国。几百年过去了,世事已是沧海桑田,而它仍然以原来的面目惊艳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作者:钱俊华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69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