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海撷英 >> 内容

濮凤娟和她的苏绣艺术

时间:2022-9-29 11:18:39 点击:

 

苏绣,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地的巧匠们已将苏绣用于服饰。相传周太王(武王的曾祖父)古公亶父的儿子太伯、仲雍来到现今江南一带建立了“句吴”部落(吴国的前身),当时此地民间尚有断发纹身的习俗。仲雍做了君主后,想破除这种陋习,于是和长老们开会商议。正在缝衣的孙女女红在一旁,边缝边听,一不小心手被扎破,鲜红的血滴浸染到衣料上,晕成小花。女红于是来了灵感,把图案绣在了衣服上以替代纹身。后来民间为了纪念刺绣的发明者——女红,将从事纺织、缝纫、刺绣等活动的妇女们都称为“女红”。

苏绣最初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今苏州吴中区)一带,现已遍及江南。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业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清代是苏绣的鼎盛时期,当时民间流派纷呈,名手竞绣,基本上确立了“苏绣、湘绣、蜀绣、粤绣”为中国四大名绣。

如今在苏州地区,以镇湖的刺绣最为有名。有“中国刺绣艺术之乡”之称的苏州镇湖,鼎盛时期有八千绣娘,几乎家家都在刺绣。而苏绣中的产品,据说有八成出自镇湖。

濮凤娟,一位土生土长的镇湖绣娘。从8岁就开始跟随当时颇有名气的绣娘母亲学习苏绣。如今54岁的濮凤娟虽已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但她还是和几十年前一样,每天要在绷架前绣差不多8个小时。

“这是我每天最自在的时候,我从心底里喜欢刺绣,并没有完全把它看作是一份工作。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比起在外面跑一整天,我更愿意在绷架前坐上一天。”濮凤娟说。守着各自的绷架聊天也是一家人的相处方式。濮凤娟年近80岁的老母亲王杏林、儿媳沈洁都是绣娘,平时习惯坐在绣架前,捻针穿线,讨论绣艺,其乐融融。

高中毕业后,濮凤娟正式进入了绣娘的行列。她苦练针法,刻苦钻研,逐步掌握了许多高难度的刺绣技巧。将乱针绣法与齐针等传统苏绣针法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以针代笔,在穿针引线之间,让传统的苏绣工艺别开生面。濮凤娟最为人称道的是她的人物作品:犀利的眼神、少女的粉腮、岁月刻划的皱纹,都能被她用手中的针线,一一定格。而动物的毛发和花卉的姹紫嫣红,更是被她绣制的栩栩如生。如果说平针绣作品像中国传统工笔画,那乱针绣作品就是立体感强、色彩丰富的西方油画。

对于绣娘来说,常规绣品的制作并非难事,照着别人的作品重复模仿就是了。但如果要绣出自己的原创作品,想法就特别重要。绣什么,怎么绣,都需要用心琢磨。善于琢磨的濮凤娟,如今有60多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许多篇论文都刊登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濮凤娟还开创了独特的“形派乱针绣”技法。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品味也在提高,如今西洋油画在刺绣作品中越来越常见。如果只是绣服饰图案或者传统的中国工笔画,用苏绣传统的针法就够了,但是要绣出油画的效果,就要用到“乱针绣”。它营造的立体效果更强,色彩也更加丰富。濮凤娟的“形派乱针绣”,简单概况起来就是:将传统苏绣技法与乱针绣结合,通过疏、密、远、近各色技法,融入自己多年的经验,使绣品更具有立体感、层次感、透视感。

凭借“形派乱针绣”的独特技法和超乎常人的勤勉聪慧,濮凤娟不断拓展着传统苏绣艺术的边界,她的辛勤付出也逐渐得到了回报。如今她不仅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也是江苏省突出贡献高级技师……2002年,全国妇联、文化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授予濮凤娟“最佳才艺”奖,2007年再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随着各种荣誉的纷至沓来,濮凤娟却说,她最大的收获并非这些耀眼的头衔,而是终于能够静下心来,自由的创作自己想绣的作品了。

作为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濮凤娟始终觉得肩上担负着苏绣艺术的传承重任。苏绣,始于服饰,但其实传统服饰在如今的现代生活中并非主流。怎么样能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焕发生命力?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濮凤娟不断在实践中拓展着苏绣的应用范围,她创作的双面绣地屏、台屏、单面绣挂画等工艺品,将苏绣与日常工艺品巧妙结合,让人耳目一新。近年开发的苏绣文创衍生品,也让古老的苏绣主动融于现代生活。她非常希望这些具有时代感的作品,能让更多年轻人对苏绣产生兴趣。

儿媳沈洁与儿子濮毅德也是在濮凤娟的影响下,慢慢加入到家族手艺传承上来的。留学回来后,沈洁先在外工作了一段时间,虽然工作待遇都不错,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到镇湖当了绣娘。她说,主要还是喜欢。不过,如今在镇湖,还是中老年绣娘居多,像沈洁这样30岁左右的年轻绣娘已经不多了。

“学苏绣的前几年几乎不会有什么像样的收入,所以现在能沉下心来学习的年轻人,确实是因为真正喜欢。不像我们那个时候,镇上家家从事刺绣,也没什么其他谋生手段,那时候年轻人不当绣娘都不知道能做什么。”濮凤娟说。谈起儿媳沈洁,濮凤娟流露出满意的笑容:“她能喜欢刺绣,我很高兴,也绣了快十年了,绣得还不错。儿子濮毅德也喜欢刺绣,他大学毕业后就进入行业,不过主要从事图案设计和产品销售方面,绣得不算多。”

濮凤娟说:“我家里的传承已经后继有人,但从整个镇湖地区来看,苏绣的传承依然是个问题。学苏绣,入门就差不多要3年时间,学精则要8年左右。现在年轻人选择多,消费也高,愿意坐8年冷板凳的人太少了。”

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这个传统行业,是濮凤娟始终在思考的问题。她希望更多年轻人能爱上苏绣,传承苏绣,感受这门古老技艺的魅力。而濮凤娟最大的愿望,则是能有更多年轻人像自己一样,把苏绣作为毕生的追求,而不仅仅是作为一门谋生的手段。

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似乎是许多行业的当务之急。我们有理由相信,苏绣在濮凤娟这样一批优秀的传承人手中一定能够持续创新发展,并衷心的祝愿濮凤娟和她执着追求的苏绣艺术之花,绽放的更加绚烂多彩!

 

作者:赛夫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69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