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海撷英 >> 内容

张洪波:工笔国画渊源与王纤的工笔情怀

时间:2023-7-26 11:03:24 点击:

 

在现代绘画研究中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话题就是中西方绘画艺术到底哪个更好?这种争论大概从清末开始就一直伴随着我们,其实一种艺术风格到底是好是坏本无定论。而是要看它所存在的载体,也就是创造艺术的人。受到为民俗,物产,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像每一个民族皆有属于自己特色的艺术风格。而中国画无疑是其中佼佼者。中国绘画艺术渊远流长。最早见于我国的绘画艺术是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将军岩岩画,它被称作是“华夏最古老的遗迹”。位于我国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附近的将军岩。其上被刻画出许多生动的图案。将军岩南北长22.1米,东西宽度为15米,其结构为混合花岗岩构成的覆钵式山坡。在这块神奇的山体上,分布着大大小小许多线条,从外表上看,其本身具有V字形的结构,而线条虽然粗糙,却依稀可辨,显然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产物。据考古专家研究,将军岩岩画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岩画,也是目前唯一一部反映古代农业部落原始崇拜的内容,为大型的祭祀场面,距今约有10000年左右。关于将军岩岩画的评价,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这样说过,“将军岩岩画是我国最早的天书”。由此可见,它对于农耕文明意识的诠释,是十分生动到位的。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将军岩岩画属于线条构成的岩壁石刻作品。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先民在当时对于线条的应用已经是得心应手了。

真正最早意义的中国古代绘画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它是新石器时代的原始艺术,是陶器装饰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彩陶,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烧前绘彩的原始陶器。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目前发现较早的成熟的彩陶文化是分布在今天陕西、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左右)。仰韶文化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其中以陕西西安半坡类型、河南陕县庙底沟类型最为杰出。西安半坡类型的代表有《人面鱼纹彩陶盆》,庙底沟类型的有《花瓣纹彩陶盆》《鹳鱼石斧彩陶缸》。其次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是甘肃、青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首先发现于甘肃马家窑,按照不同地域和时间可以划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甘肃陇西出土的《尖底漩涡纹彩陶瓶》和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彩纹盆》是马家窑文化的代表。这些考古证据显示在约5000年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完整的陶器绘画工艺。这些绘画虽然略显稚嫩,但是细节刻画丰富,造型大多采用了相对夸张的方式。对比同一时期简单规则纹样装饰图案这种绘画陶器已经是追求细节美学的典范了。但一种文化或者科技的产生必然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此推断我国的陶器绘画艺术雏形的出现还可能更早一些。

今天我们着重讲一下我们的工笔国画艺术。工笔艺术的载体是绘画工具,由于中国毛笔成型以后书法绘画艺术开始长足发展。工笔画又称为“细笔画”,是中国画特有技法类别之一。与写意画相对,在工笔画中,不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力求于形似。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的“尽其精微”的手段,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工笔画关注“细节”,注重写实,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逐渐走向了成熟。工笔绘画艺术大概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一、先秦魏晋时期工笔画的开启

战国时期长沙楚墓帛画和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可以说是工笔重彩画早期代表作。而魏晋时期,以顾恺之、张僧繇等为代表的工笔画家正式开启了工笔绘画的发展先河。以《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等作品流芳百世的东晋画家顾恺之开创了以线描为重要绘画手段的表现手法。被后人称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紧劲联绵、循环超忽”的勾线法,体现了书法用笔中的遒劲骨力,强调了运笔为锋的华夏精神。

 

二、隋唐五代是发展时期

唐初的画风沿袭了之前流传下来的白描技巧,出现了以阎立本为代表的众多杰出画家,其《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等皆是唐代绘画艺术的巅峰。唐玄宗时期的吴道子创造了遒劲奔放变化丰富的“莼菜条”,用以表现“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强调笔墨线条的特殊功能,适当压缩色彩在画面上的比重,以取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人称“吴带当风。”打破了南北朝以来铁线描施重彩雅致缜丽的风格。吴道子用雄浑奔放墨彩兼备的新画风开创了“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被后世尊称“白描先驱”。此后他的画在北宋时期被李公麟发扬光大,成为后人学习这种朴素优美的白描画的典范。也是目前学习工笔国画的基础。盛唐繁荣的经济令贵族阶层生活更加奢华。盛唐是唐朝人物画的高潮期,宫廷和京、洛两地的画家、壁画家和民间艺匠等尽显其才并相互影响。“曲眉丰颊、体态肥胖”的绮罗人物画在此时期逐渐盛行,其间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等颇具盛名,影响深远。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同时也影响着周边的亚洲国家,当时日本派遣过众多僧人来唐学习中国的各种先进技艺,尤其是书法和绘画等艺术领域至今影响着日本艺术文化发展。在日本工笔画人物画像被称为邈真画(也叫顶真像)。基本上遗留了盛唐时期的工笔绘画风格。同时由于宫廷绘画的繁荣发展中国民间绘画也从宫廷绘画中汲取养分,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民间绘画艺术。尤其是用于水陆道场的水陆画。水陆画,是伴随佛教水陆法会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宗教文化遗产,它的图像内容主要依据水陆仪轨及民俗信仰进行绘制。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水陆大会”等,是古代佛教设斋供佛用以超度亡灵的法事活动,也兼具追忏悔过、积德行善等功能,相传由梁武帝因梦创制水陆仪文开设水陆道场。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晚上梦到一个自称“面然”的饿鬼向他求食,并说三天后阿难将毙命,也会沦落为饿鬼。阿难醒后非常恐惧,于是向佛申诉。佛便授给阿难可以使饿鬼得食、自己福寿绵长的经咒。阿难便开设了水陆道场,救度所有饿鬼。这便是水陆道场(又称为水路法会或者水陆斋会)。水陆画既反映三教合一的思想内容,又包含大量民间信仰的祈愿需求。因此,水陆画不仅是宗教美术的集大成者,也是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风俗、生产生活、世态百相的一座宝库。五代时期花鸟画已形成独立画科,花鸟的的取材、设色等技法上都有了长足发展。以徐熙、黄荃为代表的花鸟画名家奠定了花鸟工笔画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基础。明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作家林良就是将徐熙的风格糅合浙派意趣而成。

 

三、工笔画的鼎盛时期——宋元

及至南宋,徐黄二人绘画特色的对立已经逐渐减弱,各自的绘画技巧得以传承发展,共同表达了诗意化的皇家趣味。北宋期间的崔白等优秀画家进一步提高了工笔花鸟画的表现领域和艺术技巧,标志着独具特点的宋代花鸟画由酝酿而发展到成熟阶段。为此,宋元为堪称为工笔画的鼎盛时期。说到北宋的画家,就不得不提到北宋末代亡国之君宋徽宗赵佶。这位“不爱江山爱丹青”的亡国皇帝政治无能,生活穷奢,但是艺术造诣极深,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工极研,堪称一代大家。他对于宋代画院的建设和院体画的发展,对于书画艺术的的推动和倡导,以及对于古代艺术的整理与保存,是有突出贡献的。他的传世作品有二十余件,最具代表性的是《芙蓉锦鸡图》《祥龙石图》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赵佶还创立了书法中的“瘦金体”,可以说是中国绘画和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由于两宋时期社会矛盾突出。民族冲突激烈,进入南宋时期反映现实生活的人物画和社会民俗节令画题材众多。到元朝因为有了蒙古游牧民族生活元素的加入,绘画题材与艺术风格呈现出复杂交混的特征来。

正如董其昌所评价的“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宋人之雄去其犷”,元朝最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赵孟頫在学习古人的画法中既不尉古意,又能扬长避短、自辟蹊径,在书画中皆达到很高的造诣。

 

四、式微与中兴——明清

明清工笔画逐渐被写意画所取代,但在宫廷画院里还是保留着工笔画的一席之地。主要的代表画家有边景昭、林良、吕纪、仇英、陈洪绶等他们的努力与探索丰富了工笔画的语言艺术。正如万历年间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提到“今人画以意趣为宗,不复为人物及故事。”明代人物画远不及山水、花鸟画盛行。边景昭就是明代宫廷院体花鸟画的鼻祖,其画风被吕纪等人继承成为明初院体工笔花鸟的一种普遍风格。而能脱尽边、吕蹊径,尽去“黄家福贵”风格的代表作家就数林良了。林良还开派了明代的水墨写意花鸟画,一步步将写意法推向臻境,成为明代花鸟画最流行和最富成就的一种形式, 终汇就明清泱泱大观的写意花鸟画风。林良在花鸟画的发展史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被称为“清初六家”之一的恽寿平,也在花鸟画发展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和重要地位。他的没骨花卉画法宗北宋徐崇嗣之“没骨法”,融会明代花鸟画中的写意笔法,兼工带写,笔触轻快,色彩明丽开创了一代画坛新风。由于清代西洋画法的传入,工笔画逐步吸收西洋写实技法,在绘画中减弱明暗对比,减少高光、加入透视法,呈现实物远近变化与明暗转折关系。画出既有立体感又有中国笔墨趣味的中西合璧的新画风。此时朗诗宁将西方绘画艺术和中国工笔结合对于后世工笔画产生了巨大影像,同时也造成了中国画和西洋画孰优孰劣的历史争论。

随着近代艺术家们如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为开拓中国画的新境界也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当代国内一些著名工笔绘画大师,他们在发掘中国工笔画历史的同时也积极努力的寻找着中国工笔画的传承人,为中国工笔绘画开枝散叶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张洪山、王建辉、王一容、王纤等等。

在我国历史上女性画家少之又少,王纤作为我国当代女性工笔画家在传承中国工笔画以线为骨以书入画的精髓中,不断深入探索传统工笔画线条艺术。在她的理解中工笔画及线条之所以有永恒之美,在于其不仅是物像的反映。也是工笔画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渐走向成熟和辉煌的变迁的证据。纵观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史几乎就是线的发展史,线是中国工笔画的灵魂,是命脉。一幅好的工笔画首先要了解线的演进、线在工笔画中的重要性以及线在工笔画中的运用。线是画好工笔画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线的虚实关系和线的组织关系,直接影响整幅画的画面表达。懂得取舍也线条是工笔画最难的艺术处理手段,要根据画面需要适当取舍,取则繁,舍则简。线排列的远近关系则构成了疏密。总之,线的实与虚,取与舍,疏与密都是造型的一部分。用线塑造形体,以形写神已达到工笔画的最高境界。领悟到了中国古典绘画的线条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她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而不是过分突出线条本身的作用,以无胜有的线条画法来诠释作品的力量感。并融汇了中国书法艺术对于线条的理解表达。摒弃了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的较强的理性作用特征。并吸收我国多民族的色彩风格,以民族色彩为主要基调把中国工笔画带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中。尤其是她的《徽州喜事》作品,在线条上采用了隐骨入画法,全篇不见明显线条勾勒,却凸显出了铮铮风骨。并以民俗为背景使用鲜艳的色彩作为画作着眼点,力量感十足,有完美的诠释了细腻的人文情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王纤女士同时也是著名的书画教育家,她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笔画教育当中,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

 

王纤女士毕业于河北大学工艺美术学院,2012年研修于清华美院霍春阳传统花鸟画高研班,2015年研修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国展创作班。现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等。

其主要作品有:

2015年作品:《春秋花语》入选“翰墨齐鲁”全国中国画展

2015年作品:《中国元素》入选“南田风韵”全国中国画展

2015年作品:《人间四月天》入选“2015全国中国画展”。

2017年作品:《家在徽州》入选“泾上丹青”全国中国画展

2018年作品:《秋野归鸿》入选“墨香诏安”全国中国画展

2018年作品:《一帘幽梦》入选“入蜀方知画意浓”全国中国画展。

2018年作品:《鸿鹄物语》入选“八荒通神”全国中国画展。

2018年作品:《岁月如歌》入选“生态龙岩红色闽西”全国中国画展。

2018年作品:《家乡丰年》入选“翰墨青州”全国中国画展

2018年作品:《空鸣》入选“山水砚都 多彩肇庆”全国画展

2020年作品:《徽州喜事》入选第五届哈尔滨“八荒通神”艺术双年展作品

2020年作品:《四月芳菲》入选第四届:“运河画脉,南田风骨”艺术双年展。

 

作者:张洪波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72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