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家动态 >> 内容

彭志勇:盛世和平 吉祥如意——浅探玉雕炉瓶设计与工艺

时间:2023-12-28 12:00:16 点击:

 

在传统玉雕大类之中,器皿始终是最为重要的门类之一。其主要原因,是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遗存中,从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到两汉的陶器,再到唐宋时期的瓷器,器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玉雕提供了大量素材。可以说,无论是祭祀、宴饮、文房、陈设等用具,还是青铜器、金银器、陶器、漆器、瓷器、玉器,器皿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当代玉雕器皿之中几乎凝聚了中国历史上所有器皿的风格、纹饰等艺术元素,成为中国传统器皿的集大成者。

《吉祥如意瓶》以玉为瓶,端正规矩,肃穆庄重,古尚简约。玉质洁白,莹润细腻,宝光蕴泽。细颈、宽腹、活环耳、椭圆足,腹琢香草纹,巧雕蝙蝠口衔铜钱,肩两侧凸离象首耳。整件作品章法严谨而又舒展,层次处理错落有致,精雅中彰显浑然大气,或取或舍,或收或放,或简或繁,均在严格的法度中寄情施艺,无处不散发出高贵而磅礴的气质和沉雄隽永的刀意。

 

《吉祥如意瓶》的创作核心

玉雕之美,源在玉料。做玉雕最好的原料是新疆和田玉籽料,古语有云“百人采玉十人还”,可见这种原料的难得。虽说现在采玉不像那时那么危险,不过真正的和田玉也是越采越少了,我们做玉雕也是做一块少一块,惜玉如斯,有几人哉?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拿到一块原石,迟迟都舍不得动手,很爱惜每块得之不易的原石。

美玉难得,故因材施艺最合时宜。当我们面对这块上等的新疆和田白玉籽料原石时,对于要做什么思考了很久,原石体型较大且厚实,构思了很多方案,切料之前设计了很多图稿,再三衡量后最终决定做器皿件,因为此料的外形、体积、色彩及其符合器皿件大气、尊贵、沉稳、端庄的气质和特点。器皿类是当今玉器行业中最费时间和很难创意的门类,想创作一件整体线条遒劲有力、悠扬天然、刀工爽利、视觉效果强烈,又有传统的连贯、流利慎重、肃穆对称的瓶炉作品实属不易,设计制作更须严谨、精准,造型比例须完美匀称、组合相宜、内外统一。我始终认为在继承传统美学的思想下,应具有更高的造型艺术追求。故而作品中又添加了多种艺术表示形式,浮雕纹饰是为增彩,凹阳纹彰显古意,镂空透雕穷其精妙,阴线描绘又能产生灵动之感,将这些丰盛而多变的技法用于一体,冲破传统造型中炉瓶作品的“僵硬”之感,使《吉祥如意瓶》的制造工艺,又晋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创意的灵魂需要完美技法的实行,根据构思和破意,把作品中所有要涌现的器皿中“规则”的所有内容进行取舍,组合、有打算、有秩序地部署到作品恰当的地位,使之达到一个形神兼备、优雅美感、精致绝妙的艺术效果。制作炉瓶的时候,从传统造型中汲取灵感,借鉴其中的造型元素,从每个细节入手,把设计取之最大化,将作品的观赏性、经济性、工艺性推向一个顶峰。器皿的美感不在于大小,而在于造型,所以即便器皿会越变越小,创作的空间依然是很大的。而从玉雕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我现在碰到好料也是倍加珍惜,能少雕一下,就绝不多雕一刀,让浪费玉石资源的事情尽量少发生。在我来看,玉雕要慎用、要活用、要巧用。玉雕是一个减法过程,只要一小步的出错,就会造成大的损失,这时考验的就是设计者的经验和深厚的技艺。但要敢做别人不敢做的,只要功底扎实,就能实现别人无法成就的作品。

玉雕器皿不仅是作品中“质与形,意与工”的完美结合,更重要的是力求表现超越“形”之外的神韵和实用性。《吉祥如意瓶》的造型,及各部位比例的匀称、恰当也是衡量整件器皿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创作与其他玉雕作品不同,其造型多借鉴古青铜器、古陶瓷中的精华,既有古拙凝重,又不失玉器的坚韧浑厚,同时造型、审美趣味上做了一定的探索,因此在局部细化上均有一些变化,经过精心设计和雕刻,形态优美,给人一种舒适和谐的感觉。基本原则尊于传统,造型自然,意在实用。使其既反映了文化美学的价值取向,又是“宫庭”玉文化的延续。

曾有学者就器物而言,梳理出器物之美可分三境,我亦十分赞同:

一是观者眼中的繁冗,高档的材料使用、堆砌,技艺的复杂、繁冗,一眼看过去便是件心血之作,没有功劳亦有苦劳。

二则未必形式上过多程式化,设计的创新,技术的提炼,虽求其精,未必感其烦。

三即是高境界,匠人可能已经将自己转换为欣赏艺术品的后行为者,他手下的器物其所求则是能够激发欣赏者与创作者心灵上的碰撞,作品则已经退而成为沟通两者间的桥梁。

用《吉祥如意瓶》来说,第一个层面是给观者一眼中的好感,也就是器形与材质之美,和谐协调的器型与和田料的珠联璧合,端正肃穆的古朴感,加之以高超技艺的琢刻给人以视觉上震撼;第二个层面是通过炉瓶器型与技术上提炼的创新性造型和纹饰设计,在形式上突破了程式化的藩篱,呈现一口气整体章法,巧施“留白”与雕刻相间,合理布局,繁简得当,构图协调,充满想像空间,方寸之间却显天地之辽阔,能使人产生设计与工艺相得益彰之美感;第三个层面更高,玉雕作品中融入的创制者的感悟将与欣赏者的情感之间产生审美与心灵上的碰撞与共鸣,达到物我两化、润物无声的境界,成为两者间交流沟通的纽带。此时已经信息解码、重构,润物无声地融入个人的情感,达到那种心灵的震撼。这就是一件好的器物所带来的美感与价值感。

 

大师间再次携手联袂创作

我早前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毅进曾合作创作过一件玉雕作品非常成功。当得到《吉祥如意瓶》这块玉料,又确定创作器皿件玉雕时,便有了再次和高大师合作的念头。我从各个角度拍摄的玉料视频资料发给高大师,又去了数次扬州,就这块玉石,我们两个人经过多次互动交流,才确定了玉瓶的表现方式。

北方玉雕讲究端庄、稳重、规矩、细腻;南方则讲究玲珑、挺拔、秀丽。在工艺上各有千秋。高毅进最擅长玉器器皿、仿古的设计制作,而我的玉石雕刻工艺属于海派玉雕,注重精工细雕,勇于创新。我们一南一北,将不同艺术门类中的精华适当且巧妙地融合运用在这件《吉祥如意瓶》的创作中。一件好的玉雕器皿,首先应突出其质感的魅力,加之大貌淳朴浑成的外形,细部极为精致的雕琢,显示出其独特的品相与美感。当代海派玉雕创新并不是一味的求新,更不能丢弃传统性,对于美学、文学、历史等我都有一定研究,尤其是将这些经过沉淀的艺术性表现在玉雕作品上。甚至欲把玉瓶雕出青铜的感觉,似乎是“宫廷”玉文化的延续,也包涵着对国家宝藏的敬意。

器皿件对工艺的要求非常高,细微的差别可能会导致整体效果的巨大差异,因此要恰好相互平衡,做到极致。如何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变化创新,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变形太过,则不成器;食古不化,又失之古板。这是着手这块原料前反复设计考究的问题。我和高毅进先生讨论了很多,查阅研究了大量历史材料。商周时期是玉器器皿发展的起始阶段。在那个时期,由于用料苛刻、工艺难度高,玉器的制作相对较少,成就也不太大。然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在宋明时期,玉器器皿的制作开始有了较大的突破。不同造型的玉器器皿大量涌现,制作技艺也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在明代,玉器器皿的制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造型各异、工艺高超,展现出了玉器艺术的独特魅力。到了清朝,玉器器皿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这些玉瓶造型精美,制作精湛,充分展示了玉器器皿的艺术价值和实用功能。我们一致的想法是以清代玉瓶为原型,制作富有现代审美的白玉器皿,正是一种将古代文化传统与现代创新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在仿古制作中,一方面要尊重传统,注重线条和纹饰的来源和含义。每个线条的起源、每个纹饰的象征意义都应当经过仔细研究和考证。这样,制作出的白玉器皿才能真正代表古代文化的精髓,展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另一方面,仿古制作也要根据玉料的天然形状进行改变。白玉的每一块料子都有独特的形状和纹理,这是天然形成的,不可复制的。在制作过程中,要根据玉料的特点进行设计和加工,充分发挥其自然之美。这样,制作出的白玉器皿才能更加独特、生动,并且与传统清代玉瓶有所区别。总的来说,玉瓶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在形态上进行创新和改变。这样,才能使玉瓶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同时也为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在构图定型阶段,反复推敲,测算好整体结构和比例,谨慎地斟酌每一刀的位置和角度,确保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的天然形状,同时又能展现出器皿件的风采。创作阶段,全神贯注、凝神屏息,重了,怕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轻了担心无法体现纹饰的精致。在掏膛时,精细计算,确保壁的厚度既能展现浑厚稳重之势,又不至于过薄而容易爆料且体现不出玉质的天然之美。为了体现玉器皿造型周正、规矩、稳重的特点,“对称”是首先要做到的;其次,比例的和谐及结构的协调也十分重要。除此之外,器皿的设计还需要重视几个对比关系,即器皿外轮廓线的对比、器皿体量的对比以及虚实空间的对比。总之,玉器皿要在千变万化的造型中找到规律,抓住要点。

 

玉雕器皿《吉祥如意瓶》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玉雕器皿是一朵瑰丽的奇葩,或简约、或繁复、或素雅、或奢侈、或厚重、或空灵,其使用玉材虽有不同,但所产生的效果却各有其美。玉雕器皿《吉祥如意瓶》以新疆和田籽料雕琢而成,重833克,成品尺寸为22.5×10.5×7.5厘米,巧用传统题材,造型端庄通体散发出高贵而磅礴的气质,似与生俱来的气魄,是件不可多得的“重器”。从艺术风格和构图上看,雕法活灵活现,点线面具备,图案清晰,疏密得当,浓淡相宜。工艺上,边齐底净,厚薄均匀,光亮润美,完美地体现了白玉的质地美和工艺美。造型上同时具备圆、椭圆等形;线面上,复杂多变,有直线、弧线、平面、球面;技艺上,同时运用了圆雕、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手法;装饰题材上,有大象、蝙蝠、铜钱、香草纹图案等,极其丰富。

千百年来,儒、释、道的精神理念始终影响着我们华夏民族,无论何地何处,无论任何事与物,无不渗透与呈现着这些内涵。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玉雕器皿同样如此,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设计理念从未改变过。传统表现形式是历代琢玉者通过不断摸索形成的,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是中国玉雕精髓所在。而当代玉雕艺术跨越了传统和现代,使得艺术表达更加多元化。通过作品表达个人心灵、情感和精神世界,以艺术形式展现和传递当代文化和精神内涵,创造出符合当代需求的“新古典主义”。

就如《吉祥如意瓶》瓶身浮雕精致的香草纹,寓意平平安安、花开富贵;巧用一块圆形皮色,琢出吉祥蝙蝠口衔铜钱,寓意圆圆满满、福在眼前;两柄镂雕象首衔耳环,雕工精致、根脚清晰、层次分明,象征太平有象、万千气象。我们在设计与制作玉雕器皿作品的时候,习惯把一些景物、人物、吉祥图案琢刻在器物表面,用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以此来表达对生活美好的祝愿和期盼,使之既包含了使用功能,又承载了文化内涵与艺术性。“一句吉语一幅画”无论是大象、蝙蝠、铜钱、还是香草纹等,都反映对美好生活、繁荣昌盛、盛世和平的向往。

 

传世精品是终极目标

玉雕器皿之美来源于琢玉人的智慧,琢玉人用千锤百炼的手艺,柳暗花明的巧思,曲径通幽的缜密设计,将玉雕器皿的实用、精美、意境做到了极致,构成了玉雕器皿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之整体呈现出含蓄、内敛、和谐、雅致的美学特征,使之成为一件有温度、有灵性的器皿。每一件精美的玉雕器皿作品背后都有着作者的一片精神世界,它不仅是物质化的表现,还包含着创制者对人生的创造和品质的不懈追求,在人与作品、人与人之间达成更多的交流与共识、以及相互间的尊敬与爱戴,使我们对生活的艺术化,艺术的生活化充满着更多的美好与期望。

经过了几十年玉文化知识的普及发展,制造者和收藏者都不再是初入市场时的一头雾水,无所适从的状态,大家都迫切需求市场由“玩”到“藏”转变。“玩”是满足视觉、触觉初级阶段的小玩意儿。“藏”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极富文化内涵能够传世的收藏品。收藏品就像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美味佳肴,材料、工艺、创意都无可替代,不可复制,那些历代能够传世的经典玉雕艺术品就属于这个范畴。作为玉雕行业的传承与传播者,在主观上我们的愿望是精益求精,力求创作出将各种玉雕技法结合,赋予有新时代主题的当代玉雕作品。但是我们更希望有作品能够被世人记住并流传后世,用天赐之物,承传统之艺,凭超凡之技,赋特殊之意,创绝无仅有,不仅是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必须承担起的责任和使命。在我看来那些锐意创新、大气浑厚的作品在未来将前途可期。

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以超人的智慧,为后人保存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使今人得以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将华夏文明发扬光大。而今我们有责任义务,用玉石雕刻这一同样是华夏文明一部分的艺术形式,来再现先人们创造的辉煌。我也始终坚信,不管未来玉雕的发展如何时起时伏,只要坚守初心,依旧能长盛不衰!

作者:彭志勇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73期
  • 上一篇:章德中:探索花鸟玉雕的使命与新路
  • 下一篇:没有了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