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潮流 >> 内容

印章文化 * 篆刻艺术

时间:2010-1-29 点击:

       印章与篆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印章孕育了篆刻,但两者发展又各有不同:印章是从外部革命,内部没有变化,因而从形式到内容都失去了艺术趣味,成为纯粹的行政工具;篆刻则从内部革命,外部没有变化,因而从形式到内容完成了艺术的改造,成为纯粹的艺术品。

      由于汉字有象形、象意、象事、象声的特点,并能“以简单驾驭繁复,以空灵象征具体”的艺术之功,从而使以缪篆为基础的篆刻艺术带有与生俱来的原始艺术元素,它蕴含着简约朴素、抽象概括等与现代思维方式和行为形态相吻合的接口,符合当下世人的审美心理。如国画从中汲取了“金石味”的现代笔墨营养,奥运、世博选择这一形式做标志,都充分说明篆刻具有既原始古老,又时尚现代的鲜明特色。如今篆刻又从个人造意抒怀转向社会诉求表述,这说明篆刻在“内部革命”的传统道路上又有了拓展——昭示人作为人的存在,并以小中见大,言简意赅的独特叙事方式吸引受众,这预示着古老的篆刻艺术正步入现代化的崭新阶段,篆刻艺术的独立品格也将得到多方展示和广泛认可。

为何中国的印章文化会孕育出篆刻艺术,形成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根本是篆体字本身的艺术基因所决定。篆刻吸纳了秦汉印章以篆为宗的艺术形式,强调“篆法”为基础,讲究“用字要有出处,变化须合六法”,并要搞清楚文字的源流,演变的过程等,这样才能达到(清)陈目耕在《篆刻针度》中指出“有轻有重,有屈有伸,有俯有仰,有来有往,有强有弱,有疏有密”的一连串对比、映衬、协调、和谐,方使所篆之字进入“丰神流动,庄重典雅”的化境。

著名篆刻家王十川对时下推崇刀法,忽视篆法的倾向深表忧虑,认为追捧止乎技的刀法,冷落进乎艺的篆法,实在是本末倒置,如此只能出刻字匠,不会出篆刻家,要识得篆刻篆才是根本。

二、 印章的功能分化。宋元以降,印章除了官印,名章之外,更有“闲章”——不作文书证明凭信之用,只是个人抒怀言志,寄兴造意,印章从官府的公事转而成为民间的雅事(图1 闲章一组:1 张燕昌:处世贵无名;2 高翔:为人也真;3 邓石如:胸有方心,身无媚骨)。凡是篆刻展览、比赛都是闲章,绝无官印入选参展。这样由印章分化出篆刻,进而从实用品变成艺术品。由于情感要素的介入,从形式到内容完成了艺术的升华,为篆刻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

三、石质印材的选用。古代印材多是金铜玉牙骨等较为坚韧之物。一般为文人篆印稿,工匠代镌刻,且是稀有昂贵之物,因此印章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到了明代,文彭创始用装饰石刻章,这取之不尽又价廉物美的印材的采用,为篆刻艺术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以上三方面的原因,促进了篆刻的生成和发展。

篆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当今怎样让这一艺术样式跟上时代,为现代化服务,这是摆在我们今人面前的新课题,这与绘画“笔墨当随时代”一样,篆刻也当随时代,也能反映出现代风貌,这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创新字形。英文有几万种字体,日文有三千多款字体,中国仅有900多种汉字体,因此汉字的字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加上汉字造型丰富,五体皆备,拥有对称、平衡等艺术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从篆刻角度讲,历代诸多名家都有自己篆书的风格,若进一步作归类排比,完全可以创造出符合传统“八体、六书”规范,又能展示时代审美观念的新繆篆(图2 获奖的颇有篆意的鸿雁体)。

二、注入现代艺术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导向现代化的基因。篆刻就是既原始传统,又时尚先锋,能够会通古今的艺术。其突出的表现为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标志,都是从篆刻中来(图3 奥运、世博标志),这决非偶然现象,而是反映出篆刻的无限艺术生命力,这充分证明了篆刻是古今中外皆可被广泛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有宽广的开发天地。

三、篆刻艺术的大众化。世界著名的美学家(意)克罗齐在《美学纲要》中认为:美学和经济学一样,都是两门世俗的科学。篆刻艺术完全应当走出象牙塔,走向大众化。奥运、世博为篆刻做了极好的广告,起到了篆刻界难以起到的作用。当前是良机莫失,应乘势而上,这就是要开拓篆刻艺术的文化市场。

所谓大众文化,就是一种标准化的文化工业,他按既定的程序,量化地生产文化复制品。这在书法界已有所尝试(附图4,刘起:计算机制作的“之”字)既可用现成的图形处理软件,也可自己编制程序;制造小型数控篆刻机;批量生产标准化印材;建立名家印用字库(犹如今天的“缪篆分韵” ),通过努力,应该是可以办的到的事情。这不仅中国有市场,外国人也喜欢。罗丹就有在画上钤印的习惯。奥地利画家席勒在画上画一颗印。前苏联画家克里马申就一方篆刻章用在水彩画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有一方篆刻名章(图5)。日本人森秀雄篆刻作品:德不孤必有邻(图6)。美国人斯奈德篆刻作品:斯奈德书画印(图7)。这说明篆刻不仅是民族的而且是世界的,但比较优势在中国。

四、引进“字”法。中国画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等汉语修辞方式作为创作元素,篆刻也可引进。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了“词的形貌”的修辞格。若把这一手法引入篆刻,使之在篆法、章法、刀法外再添一“字”法——字的选择——字形与字义的更加紧密结合。如“缱绻缠绵”若上印,四个相同的“纟”形成了较强的节奏感,从形上就可以望文生义地看出难舍难分,情深意长的状态。因为汉字是表意字,这一特点应有开发的空间。

五、与生活贴近。 篆刻形式是古老的,但内容完全可以出新,与现实生活贴近。李岚清同志有两方章:一为“过度包装的月饼”,一为缺胳膊少腿的霓虹灯(图8 李岚清篆刻)。其意为批评社会的不良风尚,这可是史无前例的一种创新。从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篆刻艺术不仅可以发思古之幽情,而且可以贴近生活,深入生活,反映生活,干预生活。

篆刻艺术是文字与艺术的联姻。因而其既有形而下的技,又有形而上的道。

现在篆刻少有原创性新貌问世。问题盖出于重技而轻道。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在技上能出新,而且要在道上下功夫。俗话说“功夫在诗外” 。篆刻也是如此,功夫在刻外。这就是要重视文字学的深入研究,“小学”里面有大学问。其次,要做到闲章不闲,印文内容能跟上时代。还有一点,李岚清同志提出让篆刻成为独立艺术——不当平儿做熙凤,也是一种创意。再者,以全球视野观照篆刻艺术,这是新时代对篆刻提出的新要求,篆刻艺术家面对这一要求而有所作为。

作者:钱祥元、张润华 来源:本站原创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