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陶瓷发展史看,新石器时代的无釉彩陶是中国陶瓷彩绘的始祖,东汉至三国时代出现的釉下彩绘是最早的高温一次烧成的彩绘瓷,而这种釉下彩绘的工艺在唐代的长沙窑可以说是发展到了很成熟的地步。至于二次烧成的釉上彩绘工艺始于何时,还有待深入探讨。从目前的资料看,同样在东汉也出现了简单的二次入窑烧成的釉上彩绘陶瓷,图一的汉罐是个例子。但是,成熟的,多彩的釉上彩绘工艺当推宋金的“红绿彩”。
“红绿彩”出现于大约一千多年前的华北地区,当时北宋和金代都经历过一个安定繁荣的时期,科学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且持续不断烧造的磁州窑为她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红绿彩”须二次入炉加工,首先烧成素器坯件,然后在坯件上再加釉料彩绘,入窑经过800度左右的底温烧烤,而呈现色彩绚丽的红,绿,黄,蓝,褐等彩釉装饰。
近期有学者发现,“红绿彩”的成品并不是在窑场中完成的,其后期的彩绘工序是在城市的作坊里进行的。这个模式类似明清瓷器的斗彩和珐琅彩瓷的加工一样,先在景德镇烧制素胎,运到宫里再由能工巧匠(艺术家)绘图加彩,二次入窑烧出成品。这就让我们理解了“红绿彩”为什么会有很多特别精美的作品了。难道她们也是作为贡品为城中的金国贵族烧造的吗?
我们发现,磁州窑的产量很大,但是“红绿彩”的数量却很少,而且红彩的原料是十分昂贵的金和铜;“红绿彩”人物的造型多是贵族,他们雍容华贵,衣着华丽,设计十分讲究。本文图二的多色彩绘妇人俑,灰黄色胎,模制,施化妆土,罩玻璃釉,色微黄,底部扎有透气孔,造型是一位身材玲珑,眉目清秀的年轻美貌女子,盘腿而坐,头部簪花包髻,头发梳理十分整齐,黑彩绘头发和眉眼,红彩点唇,鬓两侧有细细的发咎垂下,身着红团花绿色褙子,内衣有红黄色丝带,手执绣球,若有所思。。。。。;图三的多色彩绘持扇妇人俑,模制,施化妆土,罩玻璃釉,色微黄,造型是一位体态端庄的妇人,黑彩绘头发和眉眼,红彩点唇,双腿交叉坐于凳上,衣着金红襦子,手执团扇,神态安逸;图四拜佛童男(彩脱落),双手合十坐于鼓凳之上,图五持莲童女(彩脱落),立于台上,双双神态虔诚。图六三尊彩绘俑,造型较粗,但红妆绿彩仍十分鲜艳。
可以说宋金“红绿彩”的成熟工艺为我国北方釉上彩绘陶瓷发展揭开了光辉的篇章,为明清南方景德镇彩绘瓷的辉煌开创了历史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