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去内蒙旅游,于赤峰偶遇蒙族玉面具,只见其两面琢制、精工细作,且写实人面看上去霸气十足,深感此物决非凡品,故再三询问出处,以及是否有同出的其他器物,对方不愿相告。因恐再继续追问下去会影响交易,最后只得小心翼翼地带回了这件宝贝和它的身世之谜。
此青玉面具出土痕迹明显,不仅有轻微的钙化点和水银沁,还有大量鱼鳞开片及多处涨裂纹。在显微镜下还可以看到大面积的土浊痕迹。
该器物高29厘米,宽23.5厘米、最厚处0.25厘米,可谓是超大超薄。正反两面图案凹凸相反但内外相合,看似板金工用金属板材錾刻而成一般。据我所知,玉器的超薄工艺是在乾隆年间从西域引进的,既所谓“痕都斯坦工”。而这件青玉面具的出现却比痕都斯坦工的传入早了五百年!不仅如此,它的加工难度也大大超过了痕都斯坦工。因为痕都斯坦工加工的多为容器,为较深且规则的闭合曲面,而面具却是由多个不规则的浅曲面构成,加工时极易断裂,既使用最现代化的加工设备也很难做出这样一个玉面具,因为无论开料、琢磨还是抛光,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步步惊险,没有十年以上的时间是做不出来的。如此推测它的加工成本及材料成本,应当远远超过金面具!非王者,岂敢享用?那么,它曾经的主人是谁?可汗?天可汗?成吉思汗?还是……?这个难解的迷也许将成为永久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