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评头论足 >> 内容

东哥说瓷—— 之大辽遗风

时间:2011-5-20 点击:

大约一千多年前,在中国的北方有一个以契丹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长达二百多年。辽全盛时期,疆域东北至今日本海黑龙江口,北至蒙古国中部,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宋交界,和当时统治中原江南的北宋相对峙。

辽代主要瓷窑有内蒙古的上京窑,缸瓦窑,巴依格勒窑,辽宁省辽阳市的江官屯窑,北京的龙泉务窑等。

辽瓷的造型多种多样,随着民族交流与融合,从制瓷业中所反映的是互有借鉴。很多是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的混合体,既採用了中原的工艺又保持了浓厚的民族风格。既有中原形式的杯、碗、盘、碟、盂、壶、罐、瓶、瓮、缸以及棋子、香炉、陶砚等;也有契丹形式的长颈瓶、凤首瓶、鸡腿瓶、洗口瓶、穿带壶、鸡冠壶、长颈执壶、海棠式长盘、暖盘、三角形碟、花口方碟等等。

辽与五代同时开始又和北宋几乎同时结束,虽然与中原地区长年征战,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却深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随着南下入主中原,为了实现对汉人的统治,契丹人改变了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习俗,在城市设立行政中心,例如现在的北京城曾是辽国的南京道府(辽分五个道,每个道设一个政府中心,称为京,并以京的名称来命名道),并且在“因俗而治”的政策下,契丹人接受汉文化,提拔汉人做官,学习汉文,沿用汉人法律,崇尚儒学,修建孔庙……。辽被金灭后,契丹人分别融入了汉族、女真族和蒙古族,形成了现在的北方人。辽在与中原和西部各国的交往中,能够融汇众长,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契丹社会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游牧部落氏族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为我国北部社会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辽绿釉盘口长颈瓶
23 公分高,盘口,束颈,有明显的拉坯旋纹,丰肩,收腹。粉红胎,施白色化妆土,绿釉深翠,淋釉至足形成积釉,颜色较深处呈墨绿色。此瓶加工手法简练,造型大方,虽线条粗犷,但釉色鲜,釉光明快温润,有浓郁的草原风格,是辽瓷中的精品。

辽米黄釉洗口长颈瓶
30 公分高,洗口,长颈,溜肩,鼓腹,胎体坚实粗糙,呈浅红色,拉坯旋纹明显,施化妆土,米黄釉到腹部,造型粗狂大方,瓶身修长,颈部细小,便于捆扎固定,适于乘骑携带,液体不易溢出,有明显的地域风格。米黄釉是辽瓷中稀有品种,十分难得。

辽三彩刻金瓜纹枕
30 公分长,枕呈半圆形,粉红胎,施化妆土,以绿釉为主,在纹饰部分兼施黄,褐,白彩。辽三彩在继承唐三彩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色彩斑斓,鲜明醒目。

辽三彩八楞花浇
18 公分高,粉红胎,施化妆土,以淡绿釉为底色,以黄色,褐色填画秋水图。是典型的契丹和中原文化的结合体。

辽绿釉猫头鹰形烛台
12 公分高,粉红胎,顶有插孔,直接施绿釉,因土浸较重,釉面返铅光,头部眼鼻分明,下部双脚似人形,背有羽毛,线条刻划有力,造型生动。是实用和艺术的结合。

作者:姜学东 来源:本站原创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