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母,梵名Tara,全称圣救度佛母,我国古代称多罗菩萨、多罗观音,度母有许多不同的化现,包括有二十一度母等,皆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而绿度母为所有度母之主尊,总摄其余二十尊化身之所有功德。“绿”是春天的颜色,代表万物生生不息的滋长之气,蕴含一片新生的契机。“度”是度化,自度而度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助人工作的本质。“母”是德行。是以母性的厚德之道与本源的根性,来表现大千世界的涵容心。绿度母形像为菩萨装,一面二臂,面容姣好,二八妙龄,身材纤细,美貌绝伦。头戴小五佛宝冠,身子放射出虹光,身佩各种璎珞珠宝,着各色天衣,下身重裙,其形象华贵美丽,慈祥庄严。绿度母坐菩萨座于莲花月轮上,双脚屈左展右,左腿单坐,右腿向下舒展,踏在莲花上表示随时准备起身救度苦难众生,如慈爱的母亲一般,拯救钟爱的孩子;右手持乌巴拉花(蓝莲花),向外置于膝前,掌心向外,作施愿印,此印有施予、令如愿、赐护及普度的意义,象征施予一切众生无畏、慈悲满愿;左手亦拈支盛开着的乌巴拉花(蓝莲花),置于胸前作三宝印,其竖起的三指的食指表义佛宝,中指表义法宝,小指表义僧宝。拇指及无名指碰触着,表义悲智双运;左右手各拈的两朵莲花,都延伸至度母的肩位。在茎的顶端,各有一果实、一盛开之花及一未开之花蕾,其圣洁美妙,神态慈祥,秀发半束半散垂,香菊插缤珠宝。在喜马拉雅佛造像中,由于受母系社会的影响,度母占有重要的地位!
提到绿度母,那么就不得不提一下雪域圣地,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坐落于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是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宫殿高200余米,外观13层,内为9层。布达拉宫前辟有布达拉宫广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布达拉宫最初为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1645年(清顺治二年)五世达赖洛桑嘉措重建布达拉宫之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冬宫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仪式举办地,也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之地,旧时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每年至此的朝圣者及旅游观光客不计其数。1961年3月,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其为世界文化遗产;2013年1月,国家旅游局又列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布达拉宫除了内藏无数珍贵文化宝藏以外还是信仰藏传佛教的信众心中必须要朝拜的圣地。许多群众不惜经年累月五体投地的前行,来达到朝拜他的目的。独特的布达拉宫同时又是神圣的。因为在今天的中国,每当提及它时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西藏。俨然在人们心中,这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又目睹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已经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绝对地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征。也成为了世界公认的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布达拉宫的保护和管理十分重视。1959年以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布达拉宫的维修和保护,它以新的魅力,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国内外来客。多年来,国家拨巨款进行日常维护,自1989年至1994年又集中进行了五年的维修,布达拉宫以更加金碧辉煌的面貌屹立在巍峨宏伟的红山之上。1959年以后,每年都拨给专款维修。1988年国务院决定拨出巨款对布达拉宫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工程历经5年,于1994年竣工。今天如果不知道布达拉宫,恐怕你就不能算一个中国人,更不用说是一个文化人了。
那么当一件美玉遇见了绿度母和布达拉宫的时候,会迸发出怎样的灵感呢?这个问题在第一批国家艺术大师裘进的身上找到了答案:南北不同治玉文化的冲击,造就了裘进南北融合的玉雕艺术个性,其作品不只有海派玉雕的凝练、神韵,也包括京派玉雕的淳厚、豪放。裘进认为,玉雕创作中,最难的仍是设计,尤其是对于文化寓意的赋予。从接触玉雕艺术开始,就要求自己的创作有文化内涵,包含浓厚的文化气息,挖掘出精神上的东西,在玉石这一载体上展现出来,让玉石的内在灵性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这么一件美到不可思议的作品:这块羊脂白玉的牌料已经可遇而不可求,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正面雕刻了慈悲曼妙的绿度母,反面雕刻了巍峨神圣的布达拉宫,在那雪域圣地的上空升起了一朵六字大明咒的莲花。这一种完美的把神性、艺术、材质、题材、工艺相结合的大美之作恐怕也只有在天地人和的状态下,在国家大师裘进深厚功力的积累下,在特殊的机缘巧合下才能被创造出来。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件作品的时候,除了被绿度母的慈悲感染,更为布达拉宫的气势折服。最难得的是这种开放式的布局,那大师功力的线条,那一轮六字大明咒的升华,简直就是圣地上的雪莲,深深的震撼了每一位欣赏者与佛教徒的灵魂,不由得发出内心的赞叹!众所周知:好的艺术一定是包容的,一定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我相信在这件作品上,这些特点已经在中国玉雕的创作之路上留下了回味无穷的大美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