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信德,字德康,1934年岀生于浙江奉化。少时因家庭贫困,未及弱冠即到上海谋生。由于自幼喜爱书法,有了温饱便致力研学,经过多年艰辛努力,终于取得正果。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的书法艺术已蜚声书坛。1970年出版发行的《金训华同志日记摘抄》楷书字帖,五次再版,印数达182万册,风糜全国。他是历史上工人出版字帖第一人,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首批会员。
1992年起,孙信德先生应邀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担任书法教师,历时七载。期间在法国、德国、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举办个人书法展览,被德国曼海姆市东亚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与此同时,上海美术馆,江苏美术馆,深圳雅昌艺术馆,宁波美术馆等多次举办了孙信德书法展览,其作品被世界各地博物馆和国内多家美术馆收藏。
孙信德先生的“墨宝”遍及许多名人纪念馆,旅游胜地和寺庙古刹。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号”、四川仪陇朱德纪念馆、永州柳宗元纪念馆、安徽李白纪念馆、河南岳飞纪念馆、洛阳姜太公祠、江苏郑板桥纪念馆以及普陀山、雪窦山乃至全国众多寺庙,均留有其墨迹或碑刻。尤其是在河南汝州“中华皇龙”碑林里陈列着的由孙老书写的汉代“黄石公三略”长达数十米的碑文着实壮观。他的传略被编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制的“中国历代名人大字典”中,真乃:其字尽受赞美,其人尽受赞扬。文坛耆宿、著名历史学家,诗人、书法大师苏渊雷教授评价孙信德为人与书法时云:“信德性格淳厚,助人为乐,奖掖后人不遗余力且与此多之,文如其人,书亦如此。正是:卓荦全凭腕力恃,刚中婀娜见为难。多君落笔删凡俗,烂漫天真始足师”。
艺术特色
孙信德先生书法艺术炉火纯青,同时立德立言立信更为上品。他具有爱国爱家,慈善奉献的胸怀;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立志高远,忠厚仁德的品格。他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好榜样,也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更是励志成才的活教材。对于孙信德先生的书法艺术,很多领导和书法界的名人贤士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河南省南阳市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刘奇先生。
刘奇先生在《翰墨尚德——孙信德先生书法艺术之道探究与赏析》中写道:“孙信德先生是书坛大家,是我仰慕已久的书法前辈。孙老的书法作品多呈大气磅礴之势。虽是诸体皆佳,然我认为尤以楷书为第一。楷书始于魏晋,在其之前,篆隶草等字体都已盛行,由于其难写难认,至三国之后便渐渐失宠,被楷书取而代之,尤其是到盛唐,楷书便成为了官方书体,直至今日亦然。孙老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在创作楷书作品时,用笔严谨,结体大方,具有庙堂之气。普陀山慧济寺“同登彼岸”四个大字,便是孙老神来之笔。他书写的清代邓石如书房《沧海日、少陵诗》联,具有卫夫人所说多力丰筋者。我当时看到此作,眼前一亮,顿足细品,骨力外拓,方中寓圆,转折自然,提顿有致。此楷书兼有隋、唐风味,隋中有唐,唐中见隋。隋之筋骨、唐之法则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奇先生接着写道:“孙老的隶书,乍看中规中矩,非常讲究隶书法则,慢读时则可看出孙老的心思,行笔慢而均衡,起笔稳健,落笔扎实,蚕头如食,雁尾似飞,不落俗套。此最为可贵也。而篆书,孙老是走小篆一脉,承李冰阳遗风,又似邓石如之貌,乍看还有杨沂逊之笔。篆书极不好写,要求书者性格稳定,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凡性急者不能为之。现代书篆者甚多,但多剑走偏锋,要么古篆,要么楚篆,要么甲骨文,能认认真真书小篆者有几多人?小篆则是出力不讨好之书,貌似好写,貌似好看,但不易辨认。通常观者,难说一二,更不辨水准高下,故而观者懵也,书者恶也。如孙老小篆直逼邓石如者,又有何人哉?”
刘奇先生最后写道:“孙老所谓篆书,不为己书,不为人书,则是为社会责任书,为文化传承书。中国画,自董其昌以来,有南宗、北宗之说。中国书法自康有为时,也有人为其强分南北。即碑学和帖学,通常来说北方人多喜写碑,而南方人多喜临帖。故此,中国近现代大书法家中崇尚碑学的如吴硕昌、康有为、于右任等颇有建树。那么如林散之、白蕉、沈尹默等则为临帖入法也作出了榜样。虽然他们的代表作有南北分之嫌,但在他们的通常作品均是南北兼而有之。他们传承了中华文化之精髓,然当今书法界硬性把书法分成若干派别,如什么流行书风、丑书派、新古典主义,等等,此则书界之诟病也。孙老的书法,不能说有以上几位大师的名分和成就,但就孙老的书法而言,是帖学碑学共融的。不分你我,海纳百川,有益则师,无益则弃。包容各家,转益多师,应该是我辈书法爱好者学习的榜样。”
正德信义
(一)德艺双馨,蜚声中外,他是一位著名的书法艺术家。
孙信德先生的书法刚柔并济、动静相融、黑白相宜、形神相映。真草隶篆俱佳,无论从年龄资历还是实力水准讲,堪称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当代书法泰斗。1985年的普陀山慧济寺书写的“同登彼岸”成为其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孙老年近九旬,但笔耕不辍,仍然保持着艺术的青春,何动力使然呢?老人家感概的说到:“奉化老家文化氛围的熏陶,从我幼小心灵中种下了热爱艺术的种子;上海船厂职业写字,使我懂得了责任担当;弘扬中华优秀书法文化使我自觉树立了传承使命;翻身解放无比高兴,筑牢了报效国家的信念。”此种境界让我们无比的感动和敬佩!中共上海市委原副书记、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刘云耕先生,在孙信德先生八十大寿时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贺信。刘云耕先生说:“孙信德,人如其名,书如其人。他在上海这块宝地上,以海纳百川的气魄,追求卓越的毅力,成就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内在品格,成就浑厚道劲、刚中婀娜的书法造诣。因此,欣赏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感悟他的书艺,对品味生活、启迪人生,甚至对于弘扬海派文化,振兴海派文化,缔造海派文化的新辉煌,都很有参考价值”。
数十年来,他亲自教授的在书法界有一席之地的学生200多人,在他的学生中,既有德高望重的将军,也有白领贤士,还有少年百姓。他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学习书法要以楷书为基础,必须用功;要以众家为榜样,必须兼学;要以融合为重点,必须独特且具有时代性”。他出版发行的字帖,教科书,受益无数,使成千上万人走上了热爱书法、研习书法的道路。他多次在上海电视台书法讲座中讲授书法,影响很大,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中国人民解放军原上将童世平先生说:“我是退出领导岗位、快接近古稀之年才开始习研书法的。考虑到年龄已大,没有沿袭书法界“拜师学艺”的传统,而信奉社会就是课堂,字帖就是老师;拜百家师,学千家字的原则。唯有孙信德是我唯一的书法老师。他给过我很多指点、帮助和鼓励。2017年他分别在上海和宁波举办师生书法作品展,特邀我作为学生参展。这充分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器重和厚爱,也是我的荣幸。作为学生,我要学习孙信德老师谦和稳重、勤奋刻苦、尚德精艺的精神和品德,以鞭策、激励自己”。
孙信德先生以笔会友、以笔交友、亦师亦友、广交朋友。他的朋友上有党政军商者,中有科教文学者、下有工农兵群众,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世界多国。他至今身体健硕、精力充沛,活跃在书坛。当年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先生来上海时,亦和孙老进行会见交流。孙老90年代担任深圳老将军书画档案馆常务副馆长期间,走访了几百位共和国老将军,收集“墨宝”遗物达5000余份。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龚心瀚先生在《翰墨尚德》中写道:“孙信德先生是我的老朋友,是有口皆碑、德艺双馨的书法家。他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从小受尽了人间的苦难。后来勇闯上海滩,从学徒做起,刻苦学艺,熬到了上海的“解放”。中专毕业后到江南造船厂工作,加入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行列。他对党和政府、对毛主席,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因此表现十分突出。在搞好工作的同时,拜师学艺,苦练书法,终于成为了书法大家。他为人忠厚谦和,结交了上自国家领导人、将军,下至普通群众的一大批贤士好友。特别难忘的是2010年的世博会期间,他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用楷、行、草、隶、篆等多种字体创作了100多幅作品,法度森严、结构典雅,在上海美术馆展览,受到了广泛的赞扬!《翰墨尚德》的出版,既是对孙信德先生艺术生涯的探寻和总结,也是对从事书法艺术同行的一种启示和借鉴;更是对奋斗在新时代劳动者的鞭策和鼓励!”
孙信德先生大力弘扬慈善精神,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他多次把书法展的所得捐赠给公益机构,用于扶贫支教。他为寺庙古刹、博物馆、艺术馆留下墨迹和碑刻。他用书法形式立传儒家、道家、佛家文化,推崇以儒治国、以道养身、以佛修心的观念,传递正能量。在奉化市创立孙信德艺术馆的过程中,孙老慷慨地捐赠了100幅作品,奉献给了家乡的文化事业。目前,他仍在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为寺庙抄写七万余字的《妙法莲花经》。东海舰队原副政委陆德康少将曾经讲过:“孙信德先生和我同名同乡,我对他肃然起敬,高山仰止。孙老在我面前不是一位普通老人,不是一位一般的书法家,俨然是一位风范儒雅的长者,与时俱进的智者,满腹经纶的学者,健康长寿的仁者,慈悲助人的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