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评头论足 >> 内容

梁建权:端砚激光拉曼光谱学特征研究与当代艺术探索

时间:2023-12-28 12:25:30 点击:95

 

1 、引言

文房四宝,即笔、墨、纸和砚台,是中国独有的书画用具。这些文房四宝不仅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还蕴含了书法、绘画、雕刻和装饰等多种艺术形式。自古以来,人们就将砚台视为文房四宝中的首要之物。在东汉刘熙的《释名》中,砚台被解释为“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说明了砚台是用来研磨墨汁的工具。砚台的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研磨工具的雏形。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砚台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成为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存在。在历代朝代中,唐朝是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墨客对文房四宝的热爱也达到了巅峰。据说,“四大名砚”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唐朝。而端砚作为众多砚石中的佼佼者,也在唐朝时期脱颖而出,被誉为“群砚之首”。

随着端砚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端砚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正在不断提升。然而,与端砚市场潜力巨大的前景相比,目前学术界对端砚的系统性研究相对缺乏。在端砚产坑的鉴定和质量评价方面,仅仅依赖主观经验,缺乏科学证据的支持。端砚市场存在着鱼龙混杂、优劣难辨的问题,这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市场信心。因此,本文旨在对端砚中的四大名坑(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和宋坑)的样品进行常规宝石学特征、显微结构观察、矿物组成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以探究端砚石质和石品背后的科学依据。

 

2、 样品描述

本次研究专门遴选了端砚四大名坑的代表性样品,分别来自:老坑、坑子岩、麻子坑和宋坑。四件不同坑位的品种样品均为紫端石,肉眼观察可见不同坑种的代表性石品花纹。其中,老坑端砚表层可见金线、银线及五彩钉;坑仔岩端砚亦可见特征的金线、银线、火捺;麻子坑端砚可见特征石眼。

 

3、 实验结果及讨论

为探明端砚样品的矿物组成特征,对四件不同坑口的端砚样品进行预处理,磨制成厚度约0.03mm的标准矿物薄片。利用BM2100 POL型偏光显微镜在单偏光及正交偏光下对矿物薄片进行观察,通过对端砚样品镜下特征的观察,得出结果如下:

(1)不同坑口端砚的主要矿物种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主要由它型粒状石英以及片状、鳞片状白云母(绢云母)组成。

(2)端砚中粘土质矿物主要为显微鳞片状变晶结构,与微晶石英呈镶嵌结构;不同坑口端砚结构均较为致密,且结构相对均匀,因此端砚手感细腻。

(3)不同坑口端砚样品不同矿物成分的相对含量、矿物的形态、以及不同矿物间相互镶嵌的结构等均存在一定差异。

(4)白云母、石英、金红石三种矿物在端砚四大名坑样品中均普遍发现。其中硬度较高、含量不低的石英矿物对端砚的研磨性能发挥着一定的正向作用,其含量及颗粒大小可视为质量评价的重要影响指标之一。

(5)除上述四大名坑普遍含有的矿物之外,不同端砚样品中也发现含有种类不同或含量各异的其它矿物,如:绿泥石、独居石以及菱锰矿等,对不同坑口端砚的常规性质、石品花纹以及质量评价都起着一定作用,亦可视为重要的坑口鉴定特征。

4、 当代端砚艺术创作——《气壮山河砚》例析

传统砚台,中国文化之宝,承载历史的荣光,沉淀文化的底蕴。然而,时至今日,科技迅速崛起,生活方式转变,传统砚台的用途渐被淡忘。尽管如此,传统砚台作为文化象征与艺术媒介,却披荆斩棘,独具艺术创作的魅力。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砚台的使用或许已属稀少,然而,它却以独特的艺术韵味,追寻着悠久的历史足迹。它是一扇窥探古人情怀的窗口,一抹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每一次与砚台亲近,仿佛踏入了一场遗世独立的演绎,让心灵在岁月的薄雾中重启。当代艺术家将传统砚台重新诠释和创作,使其散发新的艺术魅力。他们运用创新的材料、形式和技艺,赋予砚台崭新的生命和意义。这种创作不仅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桎梏,还在思想内涵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下图这件名为《气壮山河砚》的作品,是为庆祝建国70周年而创作的杰作。它以毛主席对祖国壮丽河山的颂扬为主题,与砚台的整体造型相融合,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气势。作品运用浮雕的创作手法,以透视画法和精细的浅雕技艺,巧妙地呈现了前景、中景和远景,呈现出明确的主次关系。前景突出了主席的威严和雄伟气度,而远景和近景相得益彰,展示了嵩山层峦叠嶂、壮丽的大好河山,使作品更加雄奇壮美。

这件作品采用老坑端砚雕刻而成,整体呈紫色,展现出老坑特征的金银线、冰纹、蕉叶白、五彩钉、天青、青花、火捺等纹饰,清晰可见。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石材的花纹,冰纹仿佛波光粼粼,金银线勾勒出激浪拍案的景象,蕉叶白在山巅飘逸,凸显了伟人的伟岸形象。云山雾罩之间,刻有“沁园春”的线刻诗词,表达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同时传达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与整个作品的主题相得益彰。

这件作品开创了现代砚台雕刻的新风格,无论是布局、设计还是雕刻技法,都相得益彰,自然流畅。它是当代砚雕的珍贵代表作品,不可多得。这种创作不仅仅是对传统砚台的再造,更是对艺术的思考和探索。这件作品体现了作者在创作之时,对砚台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的深入思考,并将其与当代社会的现实相结合。这件作品展现了对传统砚台的重新诠释和创作,将其推向了新的高度: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传达出对传统的敬爱和对未来的展望。他们的创作不仅仅是艺术的创新,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时代的回响。

因此,传统砚台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在于以独特的方式探索和传递审美价值。艺术家们将传统砚台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展示出对传统文化的崇敬和热爱,并以创新的形式将其传播给更广泛的观众。同时,传统砚台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意义还体现在对审美价值的深入探索和传达。艺术家们通过重新构思和创作传统砚台,挖掘其中蕴含的审美价值,并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向观众传递。这种创作方式不仅展现了砚台雕刻的美学魅力,还引发了对传统与现代审美的对话和思考。

 

作者:梁建权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73期
  • 上一篇:明代《宣德年制》甜白秞压手杯赏析
  • 下一篇:没有了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