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与于沁相识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笔者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读研究生时,她来进修美术史论,即知其勤奋好学。之后,予就职中国美术馆,遂为同事,益知其才干非常人可比。她于中国美术馆事典藏诸业务阅30年,不知有几万件藏品过其眼手。所见即多,学识益丰,各家诸派之画风、技艺亦谙熟胸中,惜在职殊忙难得操翰弄墨。
于沁寓丹青,初师上海水墨山水画家应野平先生,复结合美术馆收藏、陈列、编辑事宜得转益多师之便。近年退休家居,得暇挥毫,又游踪四海五洲,胸有造化,于艺事大进,观者无不为之喜。其山水多以水墨勾皴点染,一气呵成,以枯笔得其质,以湿墨水化其韵,有清奇雅健之趣,或峰头植青松红叶数点,若美女簪花之致,友朋呼为逸品。其花鸟,以梅花居多,无论红梅、绿墨梅,皆苍劲其骨,润泽其花,沁其心志,时以淡笔赭墨烘托,又有如影如幻如醉之妙。其余若松、竹、菊、荷、玉兰,多挺劲高洁有君子之风,同野百合、南国蕉花乃写生所得奇构,牡丹丰韵有春醉微醺之态,皆有心志、情趣寓其间。中国向有天人合一之哲思,中国画家亦视山水、花木为人,境兴之合,心与之通,故有“心画”之说。于沁之“沁”字亦妙含此意,《说文解字》曰“从水心声”,主观、客观互渗于一体,其艺亦如其名也。唐诗有“醉卧凉阴沁骨清”句,与其画风、意趣颇近,故取为题,引申而言,画家若有与自然万物相沁之文思,读画者自可得沁入肺腑之心赏。于沁女士集近作付梓,索予为文,予还其一个“沁”字相贺即可,悟此字之深意,艺术必更进深一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