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临近传统的新春佳节,总会让人想起儿时那些关于“年味儿”的记忆。春节,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习惯了家人团聚,习惯了街头巷尾的热热闹闹,家家户户忙着贴对联、贴年画、贴窗花,“年味儿”也就跟着来了。或许正因如此,才有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乡愁,才有了“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落寞。这个节日,承载着了太多厚重的情感,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难以忘却。
爆竹已经离我们的“年味儿”远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身边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正慢慢淡出当代人的视野。曾几何时,在江南地区,一张苏州桃花坞的年画就是“年味儿”的象征,不论是寻常百姓还是大户人家,不贴年画根本就不能算过年。随着时代变迁,贴年画的民俗在江南地区渐渐消亡,传统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也日渐凋敝。幸好有那么一批人,哪怕生活平淡且艰难,依然传承着古老的手艺,在时代的洪流中倔强的守护着传统。
岁末年初,经友人引荐,我来到了位于姑苏城北阊门外的一间年画工作室,拜访了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人乔麦老师。乔麦,本名乔兰蓉,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她从2001年左右开始接触木版年画,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日复一日的钻研学习,逐步掌握了木版年画的全套技艺,如今的她,不但全身心的沉浸于传统的制作技艺中,也在和身边的每个人讲述着木版年画背后的文化内涵。
作为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非遗传承人,乔麦师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房志达、王祖德,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卢平先生。她的作品经常参加全国及地方艺术大展,并受邀远赴海外参展交流,屡获殊荣。问起乔麦老师关于当初走上木版年画之路的缘由,她只是轻描淡写的用“喜欢”来解释自己当初的选择。而当我无意间瞥见她手指上的一道道疤痕和常年刻版留下的粗糙印记,就已经知道她能够坚持至今,显然需要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和毅力。
乔麦最初是苏州工艺美院桃花坞木版年画专修班的毕业生,师从年画大师王祖德以后,师父王祖德对她和徒弟们的要求是: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开相等五道木版年画工序,必须要全部掌握。这在从前虽然都是分工明确的,但既然把它作为文化艺术来传承,就必须做到精益求精,同时要掌握每道工序。
“想起当初每天在工作间里枯燥的画稿、刻版、印刷……没有电脑、电视,更没有其他娱乐项目,就是盯着画,或者刻版,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就得从头再来……成为掌握五道工序的继承者,所需的时间令人咋舌。学会画稿要五年,刻版要四年,印刷要两年……”。培养一名合格的木版年画继承人不仅费时,出成果也绝非易事。以桃花坞木版年画代表作《一团和气》为例,仅仅是复原这幅作品,就大概花去了近两年的时间。
“这是一项清贫的职业。当初每个月只有几百元的工资,连房租都不够。”乔麦说到这些,一脸苦笑。传承一门手艺费时,又收入不高,出成果更遥不可及,大部分当初的木版年画学员最终耐不住寂寞和清贫,纷纷离去。而学生们在离开时也无奈的说:“不是我们不想继续做,而是这手艺确实没办法养家糊口。”如今年画工作室人来人往,木版年画的市场似乎有了起色,每日的忙碌之间,乔麦有时倒是很怀念当初那种安安静静画稿和刻版的生活。
苏州桃花坞,最早是因明代才子唐寅在此构筑“桃花庵”,又写了一首《桃花庵歌》的缘故,从而被许多人所熟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除了唐伯虎的名句,桃花坞的名气,更多的来自木版年画。明末清初是它的鼎盛时期,据说每年出产的木版年画多达百万张以上,当时被称为“姑苏版”年画。不仅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渡重洋,还影响了日本的浮世绘,并因此而扬名,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柳”。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辉煌,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新中国成立前却几乎濒临灭绝。2006年,桃花坞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版年画作为我国特有的艺术门类,汇集了许多优秀的民间绘画与技艺形式,其历史源远流长,影响甚广,作为中华民间艺术的一块瑰宝,它蕴含着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传统年画在国内许多地区都有分布,主要有北方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而在南方则以四川绵竹年画和苏州桃花坞年画为主。
如今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从工艺上和技术上来说,与之前传统的工艺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但是在作品表达的内容上,则更多的与现代人的审美和内心需求贴合。比如乔麦的作品《江南》系列既清新雅致,又将江南生活与传统手工艺相融合,体现了新一代年画艺人对桃花坞木版年画在这个时代的创新与诠释。
乔麦认为:“真正的保护并不是放在博物馆里观赏,而是需要依据传统的工艺,进行大胆的尝试,出一批当下时代语境的作品,并能够让人们喜欢和消费才是关键!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众近距离真实触摸和感受木版年画的的魅力,实现非遗文化生动、鲜活的展示和传播,才会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保护这些传统的古老技艺” 。
谈到如今的年轻人对年画这门手艺的认同,乔麦说:“我的愿望就是想让年画重新回归这个时代,与人们现在的生活有所连接,让木版年画代代相传。传统年画放到如今很难吸引年轻人,但如果跟他们生活有关系,让这些美好的寓意通过年画故事来传播,那就有了这个时代的意义,也会慢慢让年轻人喜爱并接受”。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因为乔麦和她的年画故事慕名而来,也让她的工作室应接不暇。年轻的助理李燕毕业后一直跟着乔麦老师处理日常事务,虽然工作繁琐辛劳,但她始终井井有条,乐此不疲。稍有空闲,她便在师父旁边“偷艺”。李燕说,“我很喜欢木版年画,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了解这门古老的手艺。老师教了许多学生,但这里就像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因为工作枯燥而且收入不高,大部分学员坚持一段时间后就都改行做了别的,只有很少的学员能够一直坚守”。
乔麦介绍说,桃花坞在明清时期为手工业作坊的集聚地,当时除了园林故居、士绅会馆外,民宅鳞次栉比,商家作坊比比皆是。而太平天国一把大火将山塘街年画作坊烧毁殆尽后,苏州的年画生产更是只有桃花坞硕果仅存。桃花坞年画最初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艺术流派,清代为它的鼎盛时期,当时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中国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桃花坞木版年画具有一版一色的特点,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不失清雅,富有装饰性和朴实感,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更接近传统绘画形式,在艺术上成就较高。其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尺幅规格有门画、中堂、条幅、斗方等。 在制作工艺上,刻制工具主要是用拳刀。因其形如月牙,装木柄,拳握方便而得名。而颜色选用上包括墨汁和套色用色,墨汁是选用上等烟煤与面浆调和,发酵沉淀一个月后方能使用。年画印刷用纸以前多采用“毛太”、“白管”、“本连史”等,后来改用“洋连史”。印刷上的主要工具包括:棕帚、棕擦、印台、色盆、胶水、石蜡等。年画的制作,主要可归纳为创作、刻版、印刷三道主要工序。个别还需要人工着色、敷粉、扫金、扫银和装裱等,手续繁多复杂,是一门非常独特的手艺。画稿完成后,刻工将画稿粘贴在梨木板上,称“上样”。一般将画稿分成线版和套色版若干块。然后刻工运用拳刀,根据画稿上的线、点、块,先后采用发、衬、挑、复、剔等技法刻制,达到线条流畅、图稿不走样的效果。
如今,非常传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已很少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年画的实用功能大大减弱,而纯粹的观赏功能反倒有所提高。作为旧时主要民间美术样式之一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已成为一种珍贵的文物,被年画博物馆和不少有识之士所收藏。学习和研究桃花坞年画,对于发展和探索当代不同的创新艺术形式,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年画,承载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承载了人们的期盼与祝福,它承载了太多的中国故事,早已深深融入民族的血液和灵魂之中。每当春节来临,看到那些色彩斑斓的年画,总会让人内心倍感幸福温暖。如今,“乔麦年画”(ATELIER QIAOMAI)在经历了年画行业的起起落落之后,秉持着“让传统民艺融入当代人文生活”的创新理念,继续用匠心谱写着这个时代的民俗与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