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内容

梁刚:元青花瓷与当代元青花风格瓷器

时间:2023-12-28 12:03:49 点击:

 

1、元青花的发现

1.1、五百年间无人识:清宫无元青花!元代无青花?

当今元代青花瓷器可能很多人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回到整个明清时代乃至民国早期,知道元青花存在的人可谓完全没有。 清宫旧藏的瓷器数量巨大,有大约三十五万件之多。包括了宋代各大窑口和明清各类陶瓷品种,而令人诧异的是,在这数十万件瓷器之中,一件元青花瓷器也没有。故宫博物院目前珍藏的元青花,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后新收购或外地文博单位划拨的。

元明更替于1368年,从那时到民国时期的五百多年时间里,没人系统收集整理过元青花瓷器,宫廷收藏都没有元青花作品,民间的极少量流传的更是不为人知,这样的情况在民国时期间接导致了一件具有奠定发现元青花瓷器基石意义的作品流落到英国。

 1.2、一件元代施舍给道观的纪年青花瓷器,从婺源辗转来到北京,最后流落英国

这件里程碑意义的瓷器,就是一对颇具传奇经历的象耳大瓶。 根据铭文的记载,这是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年)一个叫张文进的人为全家祈福而施舍于道观的供器,铭文写道:“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阖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这件瓷器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随同原来也在这间佛道一体的寺庙中供奉的如来佛像、元代的佛经等一同转移到北京的智化寺供奉。到了清末民国时期,智化寺逐渐萧条衰落。

民国时期在北京琉璃厂附近做棺材铺生意的福建人吴贲熙,租用了智化寺的房间作为仓库。在1920年代,琉璃厂的一个外号叫“纪小辫”的文物商贩伙同吴贲熙,将寺内的藻井天花、佛前的铜器和瓷器、以及佛经等倒卖出智化寺。 随后,纪小辫分得的小铜佛、青花香炉和雍正铜胎蒜头瓶为有识之士买下并作为证据报官。之前,吴贲熙本想在国内就将这对瓷瓶销售出去,但是因为古玩圈不知道元青花瓷器的存在,所以古玩商看到铭文上面写着元代纪年款的时候,自然认为是假货,因为这个认知的缺失,导致这对瓷瓶被吴贲熙转移到海外销售。

在纪小辫被抓,盗卖文物事件暴露之前,吴贲熙已经将九龙图藻井板卖给当时在燕京教会大学任心理学教授的夏仁德(Randolph C. Sailor, 1898~1981),并从天津偷运到美国他的家乡费城博物馆,而吴贲熙在夏仁德的帮助下,带着经卷和六件瓷器,从上海乘坐轮船,到达英国伦敦,从此再也没回到中国。

1.3、元青花进入世人视野的三个关键人物:大维德 - 霍布森 - 波普

到达英国的吴贲熙,在当地福建帮朋友的帮助下,将这对稀世珍宝先是卖给了Hon Mountstuart William Elphinstone,他是第十六世Elphinstone勋爵的兄弟,在1927年,他先将其中的一只象耳瓶卖给了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 1892~1964,大维德爵士的收藏中有两百件来自M W Elphinstone), 大维德请伦敦大学的学者霍布森(Robert Lockhart Hobson 1872~1941)进行了鉴定,霍布森随即将这个发现发表在1929年第六卷的《老家具》(《Old Furniture: A Magazine of Domestic Ornament》)杂志上,题目就是:明代之前的青花瓷器(Blue and White before the Ming Dynasty),以此直接确认了明代之前青花瓷器的发现和存在。 1934年,霍布森也将这对瓷器列入了大维德爵士的收藏目录之中。

Elphinstone将另外一件卖给了Charles Ernest Russell(他于1928年加入东方陶瓷学会),Russell于1935将这件象耳瓶委托给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拍卖。大维德爵士以360英镑拍下这件瓷器,让一对象耳瓶得以重新聚会。从此它们一直属于大维德及其基金会的所有,现在被永久借展给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陶瓷陈列之中。 

这件带着明确的元代纪念铭文的青花瓷器的发表,引起了远隔重洋的美国陶瓷学者约翰·亚历山大.波普(John Alexander Pope,1906~1982)的注意。他将这对瓷器作为标准器,比较了多家博物馆和伊朗以及土耳其收藏的类似的青花瓷器,找出七十四件可以归为一类的品种,将这些元青花瓷器定为“至正型”青花瓷,并在1952年和1956年发表了相关的著作,即《14世纪的青花: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博物馆所藏的一组中国瓷器》(Fourteenth-Century Blue-and-White: A Group of Chinese Porcelains in the Topkapu Sarayi Muzesi, Istanbul,1952年)、《阿德比耳寺收藏的中国瓷器》(Chinese Porcelains from the Ardebil Shrine,1956年)。这两本著作的发表,彻底改写了青花瓷的历史,让元青花为世人所知。

 

2、元青花,开启中国陶瓷史全新的时代

2.1、从单色釉到釉下彩

纵观宋代的主流窑口,以绘画作为陶瓷装饰方式的窑口寥寥无几,并且在之后的发展中趋向衰落。究其原因,或许是宋代主流审美的选择,又或者是工艺发展并没有到完备的程度导致。

宋代的各大名窑在元代纷纷发展乏力,渐趋没落。唯有地处于中国腹地的江西景德镇窑,在之后的发展中一枝独秀,一骑绝尘。 领跑了中国陶瓷发展数百年时间,就是到了今天,景德镇陶瓷工艺复杂程度和装饰技艺的高度,总体上仍然是其他陶瓷产区所难以企及的。

元代总共时间不过百年,在这短暂的百年之后,景德镇陶瓷匠人将中国陶瓷美学推上了新的高度,而正是因为从元青花开始的独特的陶瓷美学发展,让景德镇陶瓷在之后的数百年时间中独占鳌头。

元代景德镇陶瓷发展的核心在于其开发了高温高透明釉,结合洁白干净的瓷胎、釉下的钴蓝料,釉里红料两种主要的釉下彩色系,借鉴磁州窑和吉州窑的彩绘方式,以绘画作为陶瓷装饰的主要手段,并在之后的发展中,不断加入更多的色彩,并加入了釉上彩的装饰工艺,让陶瓷装饰工艺的发展,在景德镇达到了极致。

2.2、瓷器功能与审美三要素:型质饰

我们结合陶瓷功能和审美的三要素来看看景德镇陶瓷在元代的发展,以及如何登上中国陶瓷发展的高峰。瓷器的功能和审美以视觉为主,也包含部分的触觉因素。 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三个基本点:器型(型),材质(质),装饰(饰),而“型质饰”这三要素都是为功能和审美服务的。如果结合触感和茶器的重量感觉,就完整地展示了瓷器的整体感受。

2.3、市场需求:元青花发展的核心动力

根据《元史》卷十《世祖记》记载,至元十五年(1278),元世祖忽必烈命令中书省唆都、蒲寿庚等向对外宣告:“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由此开启了元代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的新时代,元代政府先后在泉州、庆元(宁波)、上海、温州、广州、杭州、澉浦(海盐)等地设立了7个负责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海上贸易,西边到达了波斯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据统计,元代时期,中国沿海各地有6200多户经商者,比当时守海军人还多2倍。1289年,市舶司向中央上交珍珠200公斤,黄金160公斤,其中贡献最大的商品就是瓷器。

元代的器型出现了很多适应中东市场需求的大盘,最大的直径接近一米。这样的器型,没有材质配方和工艺的发展,是无法支撑这样的器型设计的。但是正是旺盛的市场需求,让景德镇的工匠们勇于进取突破,积极地攻克了一道道的技术难关,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推动了陶瓷工艺的大发展。并让元青花瓷随着元代海外贸易的繁荣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2.4、瓷胎:二元配方的发展成熟,让景德镇可以从事大件瓷器的生产,为满足中东需求奠定了基础。

陶瓷胎体的主要成分是高岭土加瓷石,也就是所谓二元配方。高岭土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高岭土不适合单独用来制作瓷器,往往需要在高岭土里添加能降低它烧成温度的物质,如添加钾长石,石英等。高岭土在陶瓷坯体中起到骨料的作用,瓷石主要是让瓷器更容易塑造成形。高岭土会给瓷泥中引入铝元素,瓷泥中铝的含量越高,白度越大, 但越白导致可塑性越差、成型难度越高、成品率越低,所以不同泥制作瓷器的大小和工艺就不同。

元朝初期,瓷胎采用高岭土(麻仓土)烧制,大型的瓷器容易变形,后来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三氧化二铝(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让大件的生产成为可能。

2.5、色料:对外贸易的发达,让青花瓷发展成熟的关键材料:苏麻离青料,从伊朗进入中国

元青花的青料分两种:国产料和进口料。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呈色青翠浓艳,积料凝聚处呈黑青色,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这种青花料深入胎骨,用手摸可辨凹凸不平。纹饰布局繁密,大部分用多层装饰,多的达九至十一层,至正型元青花瓷器正处于元青花成熟定型阶段。元朝时期,1克苏麻离青等于3克黄金。

2.6、釉料:景德镇的匠人不断改进釉料配方,让釉更加透明。 让釉下的青花料更加凸显其浓郁幽蓝的青花色泽

陶瓷生产中,胎泥,色料,釉料三者结合,互相交叉影响,牵一发动全身。在元代早期的出土器物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不像”青花瓷的青花初创期的产品。在粗松的坯胎上饰用本地产钴料,再罩上景德镇长期惯用的类似于青白釉,造成了早期元青花产品不成熟的效果。

苏麻离青料进入景德镇,首先配合使用的也是景德镇传统的青白釉。所成釉色虽然也洁净明亮,但釉色偏青带乳浊感,釉层显厚,有失透现象。这是景德镇最早成功的青花瓷产品,首先打开了中东地区外贸市场.

景德镇匠人并没有止步不前,又选择其他的釉料和苏麻离青来配合,这就是卵白色釉,其比青白釉更显白。在国内市场中,带枢府等字款的卵白釉器物是元代宫廷用瓷,因此也被称为枢府釉。使用卵白釉的青花瓷,青花发色灰暗,降低了钴蓝的装饰效果,这种结合也迅速被市场淘汰。

景德镇制瓷人为了能够更完美展现釉下钴蓝彩的明艳。不断试制纯净透亮的釉料配方,景德镇制瓷人为此发明了透明白釉。让用进口钴蓝料绘制的花纹就像从瓷胎里生发出一样,清新而有自然的晕散效果,并且带有凹凸不平的吃胎斑点。

2.7、审美:青花瓷审美被接受,让青花瓷大放异彩,成为中国陶瓷的主要品种之一。

也就是在元代的几十年时间里,青花瓷这个有着洁白的瓷胎、发色蓝艳的色彩、结合高透的透明釉三位一体的创新陶瓷品种,迅速地走向成熟。钴蓝色在中国的传统色系中,不算是主流。所以青花瓷要想成为后续发展的优势品种,和国人的审美接受有密不可分的影响。

能够影响国人审美的,不外乎文人的咏叹和皇家的推崇,在青花瓷在中国的接受史中,皇室的推崇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文人更喜欢宋式审美,单色釉,内敛的色调。而从明代初期开始的皇室,在景德镇御窑厂所烧制的大量官窑青花瓷产品来看,就知道青花瓷是符合当时的皇室审美需求的。

青花瓷上所绘内容主题从元代开始就早已超脱波斯风格,呈现中国化特色,出现了绘有中国传统人物故事和传统吉祥图案的青花器,如“鬼谷下山”“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文姬归汉”“尉迟恭救主”等。经过明清两代皇家的推崇,加之图案纹饰完全采用了符合国人审美的中国本土元素,青花瓷被提升到瓷中王者的地位。

 

3、当代元青花风格瓷器

3.1、当代瓷器对古代瓷器传承的场景:饮茶

瓷器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扬,需要一个广泛而高频的使用场景,和元青花的发展一样,正是市场的需求,让青花瓷的发展一日千里,迅速成熟。 而在当今社会,虽然日常餐具是最高频日常的场景,但是由于成本的考量,餐具瓷器一般价格低廉,无法承担起陶瓷工艺发展的重任,而高价位、高审美的市场需求,其使用场景无外乎家居装饰和品茶场景。

茶器作为一种融入大众生活场景的实用器物,因其更小巧,可把玩,利于存放,可以高频购买,在传统工艺逐渐消亡的当代,具有促进传统手工制瓷行业发展无可替代的优势,同时是各个传统工艺美术门类继承发扬的最佳实践方向。

3.2、元青花风格瓷器的定义

当代的景德镇匠人,对元青花风格的传承者不在少数,我们可以通过陶瓷功能和审美的三要素“型质饰”来将先将元青花风格瓷器的特色做个框定。

器型:元代器型普遍偏大,这个在当今市场需求影响下,已经没有传承的价值,故不在讨论之列。

材质:元青花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已经无法再获得,但是苏麻离青料发色的效果,有吃胎的感觉,出现少许铁锈斑,是当代元青花窑口在色料上仿制的要点。

装饰:内容选用人物故事,龙纹、牡丹花、莲花、云肩纹等传统花纹图案,采用自然流畅的线条,具有粗犷天真的趣味。

3.3、当代元青花风格瓷器的传承

仿古能力可以一定程度上作为窑口能力的试金石,一比一复刻更是难上加难。复刻的对象,是可靠的馆藏元青花瓷器原件。 国内收藏元青花瓷器最多的博物馆,不是两岸的故宫,也不是各个省市的大博物馆,而是地处江西省腹地的一个县级市的博物馆:高安市博物馆。

1980年11月,在江西省高安县的一个基建工地中,建筑工人发现了一个大型窖藏。随后出土元青花、釉里红瓷、卵白釉瓷、龙泉窑青瓷、钧窑瓷器239件,其中元青花有19件,全部由高安市博物馆收藏,包括高足杯9件、云龙纹盖罐1件、云龙纹荷叶盖罐2件、云龙纹带盖梅瓶3件、缠枝牡丹梅瓶3件和蕉叶纹花觚1件在内的珍贵元青花,再加上征集到的一件,共20件元青花藏品,让这个小小的县级市博物馆成为国内元青花收藏量第一,世界第三的所在。

2023年10月,为高安博物馆交接复刻其藏品的,就是景德镇的元青花风格窑口:搏泥幻化,搏泥幻化最大限度地采用传统技法来从事复刻工作:使用原矿瓷石、脚踩泥排出泥料中的空气、分段粘接成型、柴窑古法烧制等,均依照古法工艺操作。

3.4、当代元青花风格瓷器代表性窑口

 

(完整版请查阅《国家艺术总第73期》)

作者:梁刚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73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