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探索和全面推进中国国家文化事业大发展”的需要,是由各有关部门牵头,有中国文化界、学术界、美术界、工艺美术界、美术理论界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艺术领域的学术研究机构。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将紧紧围绕弘扬中国本土民族文化的主旋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务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组织专家学者,以高视野、多角度全面调查研究中国国家艺术文化的现状与前瞻,客观、公正、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真谛,对华夏经典、名人名作、古今瑰宝进行深度研究探索,对各领域的艺术人才、能工巧匠进行分类排查、保护、发掘和培养,对所有学术研究、名作分析、大师评审,按国家有关规定均不收取任何费用。使精湛的华夏艺术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力的发扬和传承。

  •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家正
  • 常务副主任:李兆卓
  • 副主任:廖静文、吴树青、刘大为、秦耕、王子忠
  • 研究员:耿宝昌、靳尚谊、杨伯达、韦克义、叶佩兰、徐庆平、王子忠、秦耕、李文连、孙其峰、卞毓方、孙建华(特邀)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 > 非遗传承

“聚元号”——中国传统弓箭的传承发展


费尽周折七转八弯夜幕降临时驱车40 多公里在京郊通州一个小院里找到了“聚元号”第十代传人——杨福喜,在这崭新的工作室里要完成的是几百年前的手工工艺——中国传统弓箭制作,说到制作工艺那是相当复杂的整套工序,大大小小加起来有200 多道工序,为了保持正脉传统,保持原汁原味,精湛精准,基本都是手工完成,这其中的艰辛只有带着爱和责任才能前行。

2006 年,“聚元号”弓箭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0 多岁的杨福喜是“聚元号”弓箭的第十代传人,也是唯一的传人,新近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聚元号”弓箭铺有近300 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家完整保存传统弓箭制作技艺的弓箭铺。清朝乾隆时期,“聚元号”弓箭因其精准的力道、细腻精致的画活儿(弓箭装饰)成为皇家御用弓箭。

杨福喜说,“聚元号”牌匾为乾隆皇帝亲笔书写。杨福喜自幼学艺,没有读过太多的学,当背着手在会客厅里不加思索缓缓背出乾隆皇帝为“聚元号”写下的藏头诗:“聚宝财丰经隆盛,元恒立贞事业兴。公孙掌故说皇帝,箭贵千里乘尤姬。” 取每句诗的头一个字,聚元公箭——聚元弓箭——“聚元号”由此而得名。

杨福喜固有的北方爷们的豪爽与热情好客、憨厚、豁达、粗犷中带着精细,声音浑厚,语气不紧不慢娓娓道来个中奥妙,与其说是访谈不如说是聊天,两个久别的故友在叙旧,从三千年前人类最早的弓箭到乾隆年间,到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这些都是记录着弓箭的起源,鼎盛,衰退,频临失传。由国家扶持拯救到现在的传承发展,这本身就是一部历史传奇,一个传奇人物——杨福喜。

杨福喜由于生在手艺人家庭. 自幼酷爱艺术,受家族的熏陶,从小即喜欢动手制作. 在文革时期不可能学习制作弓箭. 乃从十三岁和父亲学习木工技术. 这也为后来学习弓箭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8 年父亲已年近七旬,凭着一份认真与执着,任重道远杨福喜深感时间紧迫,便辞掉工作。开始一心学习弓箭制作,直到现在。

中国弓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万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比文献记载的要早四至五千年,中国古人对于弓箭威力的崇拜和赞赏在神话故事从后羿射日中可见一斑,传统的弓箭不仅具有强大的杀伤力,也是古人举行射礼的工具,是中国传统的六艺之一,是武举考试中重要的内容和考量品德的标准。

弓箭在中国古代战争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可以查到的清史档案中,弓箭兵的比例最高可到百分之四十,最少时也有百分之二十。但到了晚清,随着近代火器的引进,弓箭渐渐失
去了射远武器的主导地位,但在民间,特别是习武之人中仍有着至高至尊的地位,他们称弓箭为兵器之首。可见弓箭的重要,弓箭在战争中的地位虽然没有了早年的辉煌,但由于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许多游牧民族,他们在打猎时仍然喜欢使用弓箭。

杨福喜现在是北京聚元号弓箭铺第十代传人,也是唯一的传人。


图 聚元号弓箭铺第十代传人杨福喜

中国弓箭的制作工序复杂,各道工序之间差异很大。有些工序根本不属于同一门类. 很少有人能完全掌握,在早年只有弓箭铺的掌柜和少掌柜才能全面掌握所有工序,这也是这门手艺的传人越来越少的原因。

北京聚元号弓箭铺创于1720 年,是皇家御用兵工厂。清末民初,杨瑞林以四十块大洋的价格接手了聚元号,成为第八代传人。聚元号第九代传人杨文通生于1931 年,由于家境贫寒,只上了一年的中学,即辍学随父学艺。1957 年公私合营后,由于工厂转产,不得已改行木工,直至退休。据有关专家佐证,聚元号弓箭完整的保存了传统弓箭制作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细腻的工序和精湛的技术,浓缩了中国传统弓箭发展轨迹和弓箭文化。这些技艺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的杰出代表,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临别时已经接近深夜,杨福喜表露出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时机成熟将构建一个能与弓箭爱好者,有识之士共同交流技艺的环境,精益求精,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