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探索和全面推进中国国家文化事业大发展”的需要,是由各有关部门牵头,有中国文化界、学术界、美术界、工艺美术界、美术理论界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艺术领域的学术研究机构。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将紧紧围绕弘扬中国本土民族文化的主旋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务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组织专家学者,以高视野、多角度全面调查研究中国国家艺术文化的现状与前瞻,客观、公正、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真谛,对华夏经典、名人名作、古今瑰宝进行深度研究探索,对各领域的艺术人才、能工巧匠进行分类排查、保护、发掘和培养,对所有学术研究、名作分析、大师评审,按国家有关规定均不收取任何费用。使精湛的华夏艺术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力的发扬和传承。

  •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家正
  • 常务副主任:李兆卓
  • 副主任:廖静文、吴树青、刘大为、秦耕、王子忠
  • 研究员:耿宝昌、靳尚谊、杨伯达、韦克义、叶佩兰、徐庆平、王子忠、秦耕、李文连、孙其峰、卞毓方、孙建华(特邀)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 > 非遗传承

库尔班江:梦幻和田——采玉人


       采玉人每天站在一个大型挖掘机前,从挖掘机铲斗迅速倒出的石头中寻找和田玉。每天从他眼皮底下落下的石头有几百吨之多,在和田,从几百吨石头中寻找拇指大小的和田玉,是每个成年人最基本的求生本领。

距离和田市区30公里的叫做渠首的地方是整个玉龙喀什河河床地带的中心。每天中午和下午收工时分是这里人群最密集的时候。这里不仅是维吾尔族采玉工的礼拜场所和小型玉石交易集市,它还提供午餐和日用品,经营者大多是随采玉工一起来的妻子或老人。伴随着这两年的和田玉热,它已经具备了一个原始村落需要具备的一切要素。

一、赶巴扎
和田市是和田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昆仑山北麓,玉龙喀什河西岸。东邻洛浦县,西、南、北与和田县相接。市区距乌鲁木齐公路里程1513千米。总面积约48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28万人,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等民族。

巴扎,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和田地区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巴扎,只不过每天是在不同的地方举行。久而久之,那些在固定的日子形成巴扎的地方就有了新名字,比如,“星期五巴扎”就是一个地名。也有按交易内容命名的巴扎,比如“柴禾巴扎”,“玉石巴扎”。需要交易的人们,辗转于不同的巴扎上。

和田,是中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昆仑山下的一片古老绿洲,居民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生存方式主要是农业和牧业,汉族人口占千分之五。

赶巴扎的人们大多不是商人,有来自昆仑山区的农民,有绿洲上赶毛驴车的家庭,他们出售一些剩余物品,换回需要的东西。也有贩卖时髦物品的小摊贩,他们会到各个巴扎做生意。年轻姑娘独立开起了服装摊,这是10年前不可能见到的景象。

那些经营传统食品的人们很忙碌,一个卖烤羊肉的摊位一天可以卖掉两只羊,三十五元一斤,日销售额可以达到800—1000元人民币。

和田市每星期天的大巴扎占据了很长的一条街道,巴能够聚集那么多的人。

二、采玉人
世之美玉,皆出昆仑。而昆仑山脚下的和田,正是由于出产最美丽的玉石而闻名于世,和田玉就成了最好的软玉的代名词 。由此,和田也有了一个独特的职业——采玉。

和田玉的山料产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山上,维吾尔语称“慕孜塔格”——冰山。采玉人需要历经千辛万苦才到达矿区,他们带着简单的生活所需,上山采玉,永远跟随他们的是对真主虔诚的信仰。

和田玉子料是由河水携带而来,由于沿途搬运过程中的锤炼,子料更加温润美丽。采玉人大多在河床修一个简陋的“地窝子”,一住就是几十天,稍微有点钱的人可以住木头草席搭建的小窝棚。他们在泥土和卵石中寻找大山的精灵。

十年来,和田玉价格飙升,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采玉行列。昆仑山上和河道中的矿床千疮百孔。但是,真主眷顾的幸运儿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采玉是一个艰苦的行业,但是,玉石是上帝送给和田人的礼物,让那些生活在大山和沙漠中的人们有了追逐财富和幸福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