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探索和全面推进中国国家文化事业大发展”的需要,是由各有关部门牵头,有中国文化界、学术界、美术界、工艺美术界、美术理论界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艺术领域的学术研究机构。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将紧紧围绕弘扬中国本土民族文化的主旋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务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组织专家学者,以高视野、多角度全面调查研究中国国家艺术文化的现状与前瞻,客观、公正、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真谛,对华夏经典、名人名作、古今瑰宝进行深度研究探索,对各领域的艺术人才、能工巧匠进行分类排查、保护、发掘和培养,对所有学术研究、名作分析、大师评审,按国家有关规定均不收取任何费用。使精湛的华夏艺术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力的发扬和传承。

  •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家正
  • 常务副主任:李兆卓
  • 副主任:廖静文、吴树青、刘大为、秦耕、王子忠
  • 研究员:耿宝昌、靳尚谊、杨伯达、韦克义、叶佩兰、徐庆平、王子忠、秦耕、李文连、孙其峰、卞毓方、孙建华(特邀)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 > 非遗传承

漫说安阳窑


        河南安阳窑遗址,位于安阳市北郊安阳桥洹河南岸,窑址所在地原为一片小丘,北面濒临洹河,窑址南北长350米,东西宽约260米,面积达9000平方米。堆积层一般厚1米左右,最厚处达1.5米,阳窑遗址的调查和试掘中,共出土窑具、瓷器、装饰品、明器等器物400余件,还发现有瓷土和釉药等。
       “安阳古属《禹贡》冀州之域,夏为西河地,殷商为国都之地。西周属卫,春秋属晋,战国时为魏国邺县地,始称安阳。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推行郡县制,安阳首次建县,北魏始置相州,东魏迁都于邺。从战国开始,先后做过曹魏、后赵、东魏、北齐等的国都。安阳(相州)长期作为州、郡、府的治所所在地,是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这一地区瓷业中心。安阳窑在隋代时,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青瓷窑址。”
        安阳窑率先使用护胎釉,开了我国瓷器使用装饰层(化妆土)的先河,白色护胎釉的使用,在我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都是北朝青瓷中的精品。
安阳窑址的发掘中,出土过很多支烧具。这证明当时是使用支烧。也就是说,无论盘、碗,都是层层相叠,垫以支钉,然后入窑烧制。烧成再把支钉敲掉。这样,盘和碗心里会留有数目不等的支烧痕。
  根据安阳窑试掘情况,人们发现,在窑场发现的部分支烧工具,质地白而细腻,制作规整,与瓷器用同一原料制成,在窑炉中受高温焙烧时,膨胀系数完全一致,这样就可以减少或避免瓷器变形,提高瓷器的成品率。
  从安阳隋墓出土瓷器看,安阳窑在很多方面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使瓷土得到较好熔解,胶体物质增加,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具备了较好的抵抗变形的能力,在窑炉高温时也不容易变形,所以胎体普遍做得较薄,器物造型自然美丽很多。
  “安阳窑瓷器率先使用护胎釉,开了我国瓷器使用装饰层(化妆土)的先河,白色护胎釉的使用,在我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所谓化妆土,就是瓷器在上釉前,先在胎体上施一层白净细腻、含铁成分少,或根本不含铁的瓷土作为护胎釉,既能克服瓷器表面粗糙、凹凸不平的缺点,又可掩盖胎料中因杂质未除净泛出的杂色或黑点。具有玻璃质特点的釉层,有了白色护胎釉衬底,能提高釉色的亮度及玻璃质感的程度。安阳隋墓出土的碗、盘、杯、瓶等器物,大都采用了这项新技术。
        安阳窑瓷器原料中,普遍都含有铁的成分,由于所含铁的氧化物在结构上或分量上的不同,导致釉色各异,安阳窑工匠摸索到铁元素的作用,并逐步掌握了含铁量,从而烧制出青中闪黄、青色泛白、豆青、淡青、黄绿、青灰、青褐色等青釉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