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探索和全面推进中国国家文化事业大发展”的需要,是由各有关部门牵头,有中国文化界、学术界、美术界、工艺美术界、美术理论界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艺术领域的学术研究机构。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将紧紧围绕弘扬中国本土民族文化的主旋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务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组织专家学者,以高视野、多角度全面调查研究中国国家艺术文化的现状与前瞻,客观、公正、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真谛,对华夏经典、名人名作、古今瑰宝进行深度研究探索,对各领域的艺术人才、能工巧匠进行分类排查、保护、发掘和培养,对所有学术研究、名作分析、大师评审,按国家有关规定均不收取任何费用。使精湛的华夏艺术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力的发扬和传承。

  •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家正
  • 常务副主任:李兆卓
  • 副主任:廖静文、吴树青、刘大为、秦耕、王子忠
  • 研究员:耿宝昌、靳尚谊、杨伯达、韦克义、叶佩兰、徐庆平、王子忠、秦耕、李文连、孙其峰、卞毓方、孙建华(特邀)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 > 艺术家动态

彭志勇:玉扳指——遮眼漫将史卷展 不风流处亦风流


   扳指在古代的名字是“韘”,她是射箭时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以保护拇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专用器物。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韘”字的解释是:“韘,射决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韦系,著右巨指。”考古证明,从前的玉韘只为极少数高级军事统帅所使用和佩戴,以象征其权力和地位。
    1976 年妇好墓发掘之后,大量珍贵的玉器出土,引起学界高度重視,其中有且仅有一件精美的韘形器,这就是迄今为止在考古中发现的最早玉韘了。这件玉韘呈深绿色,略带褐斑,其形状若柱中空,可套入成年人的拇指。上端前高后低,成一斜面形,下端平齐,正面雕兽面纹,兽目下有两个可穿细绳的小孔,将绳系于手腕可防脱落。背面下部有一条凹槽,可纳入弓弦,其上可见弦索磨痕。这是一件实用之物。另外,在河南三门峡发掘的西周虢季墓中也出土了两枚玉韘,形制和妇好墓的玉韘基本相同。
而渐渐到了东周战国时代,韘器的形制已迥然不同,也就是说,原具射箭实用功能的扳指,从此开始分化出佩戴装饰功能的扳指了。
    发展到了汉代的时候,玉韘之风格越发的千娇百媚、万花齐放了,她们无不鲜明的彰显出当年的时代特色。细察中国古玉韘所呈现的形制与纹饰,她不但是种极富特色的艺术形态,也往往映现出中国文化史的重要表徵。因此,玉扳指不但蕴涵着广泛而深邃的社会文化与时代精神,同时也体现出了人类生活哲学与美学的主要成分。
    两汉的玉韘纹饰,以“龙螭游云”最为盛行。龙、螭在古代神话中皆为水神,最具兴云致雨的神力,所以,玉韘中的龙与螭,每每凸露双睛、分外传神,躯体雄健、气势磅礴,飞腾盘旋于瑞气祥云之中,充满了激荡狂澜的力量美和宛转悠扬的姿态美,生动的表现出古人“天行健以自强不息”的生命观。同时,在汉代也弥漫着崇仙奉道之风,世人争言神仙方术,每为常态。是以扳指主人冀期“乘云气,御飞龙”以遨游云天,成为世外神人、羽化登仙。透过“龙螭游云”的纹饰,传达生动而绮丽的仙道思想,其精神内涵是建立在神与人和谐的理想中,也正表达了中国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玉韘的演变如同一面镜子,她能反射出一个时代的社会观念、世俗情感和宗教信仰,对后世体验先民的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由古至今所有的玉韘文化,皆我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经典——她质地名贵、风韵华美,精雕细刻、造诣惊天,奇葩竞放、姹紫嫣红,是人类艺术文化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一道亮丽风景。即使到了今天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候,她也没有被其它物件掩盖其丝毫光芒,反而在它们的衬托之下,越发的显现出了她那娴静淑雅、清丽脱俗的仙姿!
如前所言,到了后来,玉韘的功能渐渐出现分化,有了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的不同,且长期以来一直两者并存。但随着弓箭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小,韘的实用功能变得越来越弱,装饰功能逐渐增强。这种趋势在清代满族贵族阶层之中尤为明显。
  满族是依靠骑射征服天下夺取政权的,因此,清初政府对于文治武功这一立国之本极为重视。满族八旗子弟于弱冠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锻炼拉弓。先由“一个劲儿”(大约十千克拉力)开始,循序渐进为“二十个劲儿”, 甚至达到“三十个劲儿”。拉弓时都要佩带韘以保护手指,因此八旗子弟对此物甚为重视,几乎人人都有,渐而成为传统。由于是实用,韘都选用坚韧的材质制作,大小因人而异,以便套带。同时,“韘”也逐渐被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的“扳指”一词所取代。
   随着清朝政权的巩固,征战的减少,八旗子弟对骑射的娴熟掌握日渐丧失,但佩戴扳指的传统却一直保留下来。自从清康、乾、嘉以后,由于太平盛世、国泰民安,扳指逐渐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佩饰品,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汉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但皆喜佩戴。所谓“贝勒出门三件宝,扳指、核桃、笼中鸟”。扳指的质地亦由原来的皮革、犀角、驼骨等升级至象牙、水晶、玛瑙、珊瑚、玉石、翡翠等名贵材料,价格自然也就扶摇直上,非一般人可以享用了。此时的工艺也愈发的精益求精,出现了各种镂刻细腻、纹饰丰富的扳指,如龙马纹、花草纹、山水、人物、诗词等等纹饰和图案。在晚清李保嘉所著的《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中,文七爷的一个翡翠扳指,价格竟然高达九百两银子,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清代道光、咸丰以来,男子喜以扳指为饰,相习成风,并采用各种美玉材料制作:红玉雕龙,绿玉刻水,白玉跑马,青玉画草;或者依色做花,鲜艳无比,仗地烘托,美不胜收。总之都是精雕细琢、极妍尽态、别具一格、巧夺天工!
  因此,玉扳指是每个喜欢明清玉器的藏友都绕不过的话题。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清朝中叶,就已经开始进入和田玉扳指流行的年代了。
   斗转星移,时至今日,这些都已经成了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在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的扳指也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数百件,包括玉质、木质、金质等各种材质的;而其中的玉扳指,就只有上百件了。但是她们在经历了岁月的磨砺之后,却依然是如此的熠熠生辉、典雅不群。放眼海内外,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都有我国古代玉扳指的收藏,虽然为数不多,可是弥足珍贵,堪称艺术瑰宝。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民间收藏的急剧升温,扳指也开始频频亮相各地拍场。2007年,一件清代羊脂白玉扳指在北京中拍国际拍卖会上露面,以165万元的高价成交。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玉雕御制诗文马鞍形扳指获价134.4万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7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一套盒装7枚清乾隆御用玉扳指格外引人注目,这套玉扳指中有白玉扳指二件、碧玉扳指二件、汉玉扳指一件、青玉扳指一件、赤皮青玉扳指一件,所有扳指中膛大小、样式基本一样,其中,碧玉、汉玉、青玉四件扳指上都刻有乾隆帝的御制诗,做法都是常用的回纹边和万字纹边,最后她们被一位亚洲收藏家以4736万港元收入囊中,创下了玉扳指市场的最高价。自从这组“乾隆御制扳指七件连”拍出这样的天价之后,坊间对于玉扳指的热捧就一直没有降温,圈内甚至出现“一尊明佛像,不抵清扳指”的说法!
   众所周知,在艺术市场上,大件的艺术品,其价格未必比小件的昂贵。决定艺术品价格高低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她的年代、题材、存量、品相以及藏家的喜爱程度等等。若是艺术品背后有她独特的曲折经历、美丽传说、动人故事,往往会受到各路藏家的青睐和追捧,成交的价格也时常会出人意料。譬如玉扳指,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