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探索和全面推进中国国家文化事业大发展”的需要,是由各有关部门牵头,有中国文化界、学术界、美术界、工艺美术界、美术理论界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艺术领域的学术研究机构。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将紧紧围绕弘扬中国本土民族文化的主旋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务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组织专家学者,以高视野、多角度全面调查研究中国国家艺术文化的现状与前瞻,客观、公正、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真谛,对华夏经典、名人名作、古今瑰宝进行深度研究探索,对各领域的艺术人才、能工巧匠进行分类排查、保护、发掘和培养,对所有学术研究、名作分析、大师评审,按国家有关规定均不收取任何费用。使精湛的华夏艺术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力的发扬和传承。

  •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家正
  • 常务副主任:李兆卓
  • 副主任:廖静文、吴树青、刘大为、秦耕、王子忠
  • 研究员:耿宝昌、靳尚谊、杨伯达、韦克义、叶佩兰、徐庆平、王子忠、秦耕、李文连、孙其峰、卞毓方、孙建华(特邀)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 > 非遗传承

非凡江南 遗梦千年——追寻江南百工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长三角历来是中国非遗文化荟萃之地。历史上,长三角各地艺术创作、传统技艺长期密切交融,人才自由流动,共同孕育了在全国独树一帜、影响深巨的江南文化。今天,大量的非遗项目通过传承与创新,成功融入现代生活,南京云锦、宜兴紫砂、龙泉青瓷、徽州宣纸、海派旗袍……这些闻名遐迩的非遗项目,至今依然是长三角各城市最响亮的“文化名片”,而精致、优雅、文人气息这些共性,又使得它们有别于其他地域的非遗文化呈现出独特的江南风貌。
    今天,紧随国家艺术采编组的脚步,在“朵云轩”的引领下,我们将带您穿越时空界限,聚焦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两大非遗门类,在“石库门人家”、“江南织造”、“浙里风物”、“徽派文房”中感受江南民间工艺制作之精髓,领略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独特魅力。

江南织造
 织造技术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利用苎麻制成织物。公元前2700年就已生产丝织物。公元前200年就能生产织锦等大花纹织物。从甲骨文开始便已有的蚕桑丝帛,那蕴含内敛的光泽,能把异逝的年华和永恒的梦想揉在一片霜雾般的釉色里。……
 
浙里风物
 “浙江”,这两个带水的字形,向来与江河湖海相连,一片汩汩而滔滔,浙江之山水风物,由此蔚为大观,作为“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吴越之地,两浙东临大海,西接彭蠡,北望江淮,海陆交错,岛屿旁连,绵延着中国最为漫长的海岸线与无限风光。山水发秀,人文自江左而后,清流美士遗韵相续。浙里人家无不心灵手巧,各怀绝技。浙江之山水与风物,以及所拥有的手工技艺,相与映照,各各惊才绝艳,流芳百世。……
 
徽派文房
徽州,与能工巧匠、文人墨客最为心性相投,也是最具文房气质的城市。据《大明一统治》载:“‘四宝堂’在徽州府治,以郡出文房四宝为义。”从此“文房四宝”之称流芳于文坛圣堂。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与宣纸制作、漆器髹饰以及湖笔制作技艺等一起,泽被后世,彪炳千秋。

石库门人家
中西建筑艺术和文化相融合的石库门,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在这些“屋里厢”的角角落落留存着老上海们的温馨记忆。……

琴棋书画、繁花似锦,
诗礼传家、文人墨客;
忆江南……
是那些不可错过的匠心!

(阅读全文 仅见2016年4月出版的《国家艺术》总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