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探索和全面推进中国国家文化事业大发展”的需要,是由各有关部门牵头,有中国文化界、学术界、美术界、工艺美术界、美术理论界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艺术领域的学术研究机构。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将紧紧围绕弘扬中国本土民族文化的主旋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务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组织专家学者,以高视野、多角度全面调查研究中国国家艺术文化的现状与前瞻,客观、公正、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真谛,对华夏经典、名人名作、古今瑰宝进行深度研究探索,对各领域的艺术人才、能工巧匠进行分类排查、保护、发掘和培养,对所有学术研究、名作分析、大师评审,按国家有关规定均不收取任何费用。使精湛的华夏艺术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力的发扬和传承。

  •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家正
  • 常务副主任:李兆卓
  • 副主任:廖静文、吴树青、刘大为、秦耕、王子忠
  • 研究员:耿宝昌、靳尚谊、杨伯达、韦克义、叶佩兰、徐庆平、王子忠、秦耕、李文连、孙其峰、卞毓方、孙建华(特邀)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 > 非遗传承

融古汇今 不囿于矩——品味王传斌的青瓷艺术


 “认真做瓷,必会有欣赏你的人!越难越做,否则的话,好东西很容易就做出来,那还有什么挑战性、艺术性?还有什么追求可言?龙泉青瓷以釉色取胜,晶莹润泽如美玉,青翠无瑕似碧泉,是对它的最高评价,以前古人能做到,现在我想做得更好。”   ——王传斌
 
在世界各地许多著名的博物馆里,常常可见造型优美,釉色雅致的龙泉青瓷。曾几何时,海上“陶瓷之路”曾为世界文明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郦学”泰斗陈桥驿先生曾这样评价:“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岸……无处没有中国青瓷的踪迹。这条漫长的陶瓷通商之路,实际上是由中国陶瓷,特别是龙泉青瓷开拓出来的。” 
龙泉,浙西南一座美丽的小山城,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尤以青瓷和宝剑闻名于世。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龙泉的山虽不高,但能工巧匠,高人辈出。历史上龙泉就以烧制精美绝伦的瓷器而闻名海内外,是中国青瓷的发祥地。据专家考证:“龙泉窑开创于三国西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一千六百年,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名窑。



龙泉青瓷在上千年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烧制技艺,并成功入选“人类非遗”。在当今中兴龙泉青瓷的这股大潮中,青瓷新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王传斌,就是这众多能工巧匠中十分耀眼的一颗。



 
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龙泉青瓷界创新一代的领军人物王传斌,就是这样一位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他为人谦和质朴,低调豁达,平和洒脱中彰显出一种从容大气。初识王传斌,感觉他和许多艺术家一样有些不修边幅,但慢慢了解之后你会发现,在他不拘小节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细腻如玉且极富艺术天分的心灵。



 
在龙泉青瓷业内,王传斌无疑是个奇人。他的奇,首先是在形貌上。修长精瘦,乱发蓬生,尤其是再加上他那标志性的胡须,远观活脱脱的像一位古代画中隐者高士。王传斌,1962年生,早年曾自学绘画,后拜师学雕塑。1980年他被特招到原龙泉青瓷研究所搞设计,师从董炳华,从此便与青瓷结下了不解之缘。传斌年少时喜欢绘画,临摹了大量的小人书,打下了坚实的线描基础,一手漂亮的工笔画在当时的龙泉颇具声名。乃师则是以雕塑见长,再加之给美院的一些教授帮工,增长了许多见识,同时也练就了精准的造型能力。而后又调往装潢厂工作,做包装设计。之后又开广告公司,再然后又受邀南下去做了大量的城市雕塑和浮雕设计,积累了很多造型经验。复又回龙泉给他人做设计,打样。如此众多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涉猎,集绘画、雕塑、设计于一身的艺术造诣,使得王传斌在龙泉青瓷造型设计、生产工艺及创作理念等方面别具匠心,独树一帜。他的作品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既保留了传统青瓷釉色晶莹剔透、造型端庄典雅的特点,又大胆地吸收了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把龙泉瓷釉如玉似翠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2006年,王传斌正式成立个人青瓷工作室,取名“元位”。开始了专业的青瓷创作之路。



 
众所周知,青瓷之美,重釉色与器形,贵在简洁。王传斌凭借其个人青瓷作品独特的造型和极致的做工,迅速聚焦了海内外青瓷鉴赏者的目光。他的作品器形简练,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釉层丰满,色泽纯正,表现出千年古泉幽幽碧水的空灵境界,兼青山、绿水、碧玉、苍天之万般灵秀于一体,尽显远山晚翠,碧水通灵,即便外行或是完全不懂瓷器的人,也能从他的作品中领略到一种冰青如玉的自然大美和心灵震撼!


 
龙泉青瓷被视为水与土的结合、人与泥胎的融合、火与土的烧就。一件好的青瓷艺术品更是需要青瓷艺人从始至终由构思、拉胚、修胚、干胚、上釉、烧窑等80多道繁琐的工序和1300℃以上的高温才能烧制而成。而釉在1300多度时是会流动的,往往容易烧坏,成品率很低。特别是当胎越薄,釉越厚的时候拿到窑中去烧,成品率更是极低。王传斌一个月只烧一窑,但是往往一窑出来,却没有一件让他满意的成品。 



 
“青瓷最难的就是烧,1280度到1300度左右的高温,差一点点就会前功尽弃!所以现在龙泉青瓷向联合国申报的世界非遗也是青瓷的烧制技艺。制瓷人都知道,青瓷的釉上得越厚,烧出来的颜色就越润,就越能达到温润似玉的效果。而烧窑的时候,釉越厚就越难烧,不是挂釉就是开裂,或是气孔很多,成品率很低,精品更是难求!”提起这些,王传斌不无感慨的说道。


 
他十分了解青瓷烧制的这些特点,但从不会因为成品率低便有所畏缩,王传斌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釉厚!因为艺高,所以胆大,这恐怕也是许多有为艺术家的共同特征。
“认真做瓷,必会有欣赏你的人!越难越做,否则的话,好东西很容易就做出来,那还有什么挑战性、艺术性?还有什么追求可言?”王传斌淡定的说道。
传统的龙泉青瓷工艺流程大致由配料、成型、修坯、装饰、施釉和素烧、装匣、装窑、烧成八个环节组成,其中施釉和烧成两个环节极富特色。
坯件素烧后施釉,可分为荡釉、浸釉、涂釉、喷釉等几个步骤。厚釉类产品通常要施釉数层,反复四五次方可,待干燥刨脚后才进入正烧。未经素烧的坯体,干燥强度不大,吸水性不强,釉层不易上厚。素烧不仅能使釉层加厚,而且增加了制品的强度,便于装窑。而釉烧则在摄氏1200度左右,按要求逐步升温、控温,控制窑内气氛,最后烧成成品。南宋至元代前期,龙泉窑曾烧制薄胎原釉器物,施一层釉烧一次,最厚可达十余层,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青瓷制作并非只是简单的手工劳作,它是一种创作者内心精神世界与自然万物高度融合的集中展现。王传斌的作品造型准确,制作考究,受到了众多藏家的追捧和喜爱。在他的青瓷设计中,由于禅意理念的引入入,往往显示出作品独特的空灵与清幽。而追寻本质,展露天性或许才是王传斌内心深处想要真正表达的。
青瓷烧制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釉色是青瓷艺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青瓷的烧造在唐代就十分注重釉的色泽和质地之美。釉色之中融合了山水之本色、自然之灵魂以及工匠们对于人生独到的感悟,一切沾染着大自然的本色都赋予了龙泉青瓷。陆羽在《茶经》中赞誉越窑青瓷“类玉”、“类冰”,严格地说它只是一种措词上的比喻和赞美而已,而真正让青瓷的色质达到犹如碧玉凝翠一般的效果,这一工艺上的高峰是由南宋龙泉窑的制瓷匠师们所达成的。他们创烧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其釉色格调高雅,造型简洁明快,与宋人的审美趣味高度契合,故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和高层统治阶层的喜爱和珍视。
细细品鉴王传斌的作品,不难发现古风雅韵和奇绝清丽皆蕴含其中。大巧若拙的大美境界和造型装饰的别具韵味,使他的作品个性鲜明,呈现出一种灵动脱俗的格调。我们考量一件瓷器作品的优秀与否大抵不外乎釉色、器型、做工和意蕴等要素。宋元以来,龙泉青瓷中有不少是仿照先秦时期青铜器的造型,后代的器物也都做得规整大气,给人以端庄典雅的美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王传斌深得其中真义,在他的作品中,既不失传统经典要旨,又浸润着生活的真实感悟和现代社会的审美情趣。他的作品器型规整而饱满,即便是一些小品摆件也不乏秀逸灵动而富有生气。不少仿古造型,除了承袭传统精髓之外,与当今时代风尚竟也相宜成趣,毫无违和感。
龙泉青瓷主要分为哥窑和弟窑,它们的工艺过程,主要表现在原料配制、成型装饰、高温烧成等方面。具体包括粉碎、淘洗、陈腐、练泥、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烧成等诸多工序。建国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龙泉青瓷已恢复生产,重振雄风。特别是近些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切实关怀下,龙泉青瓷步入了健康发展和繁荣的快车道。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如今的王传斌, 也已是一位声誉卓著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和他的勤奋与人品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谓天道酬勤,厚德载物,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依旧整日忙于创新设计和青瓷烧造的王传斌,并非外人眼中不食人间烟火而只顾制瓷的木讷艺术家。在妻子曾良英的眼中,丈夫是一个充满了生活情趣的人,他虽不善言辞,但情感世界非常丰富。二人最初因画画而相识,又因画生情,妻子对王传斌始终充满着欣赏钦佩,而传斌则对妻子呵护备至,关爱有加。两个人的结合真可谓是伉俪情深,琴瑟和鸣!偶有闲暇,传斌就偕家人好友与青山为伴,绿水为邻,“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的生动描画即是王传斌闲暇时光的真实写照。爬山、钓鱼让他在创作之余能够触摸自然、感受自然,聆听青山碧水的喃喃细语,亲密接触那流淌在祖国山川河流间的灵动气韵,艺术灵感亦由此而生。自然之大美,始终是他创作青瓷艺术的灵感源泉和不懈动力。
一直以来,王传斌对自己的作品,都是抱着几乎苛刻的眼光来审视和评价的。他曾说:“如果要向世界展现青瓷艺术品的话,在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要用心对待,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青瓷的工艺制作上,还应该使青瓷作品具有整体的艺术思想内涵,要有生活情感的渗透和流露,让作品充满感染力。”细细品读王传斌的青瓷作品,你会发现他的创作构想大都源于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生活经历,意趣盎然而又耐人寻味。正如黄宾虹先生所言:“写生只得山川之骨,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闭目沉思。”对于王传斌而言,青瓷艺术是他倾述个人情感的一个通道,也是倾注了他全部身心灵的艺术生命。
龙泉青瓷的未来,取决于一代代青瓷艺人对青瓷文化的虔诚之心和锐意创新的进取之心。为了使青瓷烧制技艺永续相传,并全面复兴,传承与创新都必不可少。传承,作为一种文化的延续方式,让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走到今天;创新,是一种发展方式,它使人类脱离了洪荒时代的野蛮无知,创造了今天的灿烂文明。而创新体现在艺术创作上,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变化,它是一个人的综合文化素养通过艺术创作展露出来的气质与格调。
王传斌, 让一块块普普通通的泥巴,在他的手中变得如玉石般晶莹剔透,让人爱不释手。而在他对青瓷艺术不断的求索创新中,虽然历经重重打击,依然坚毅前行!从爱好绘画的一名普通学生,到夺得大奖的青瓷艺术家,追梦之路上王传斌经历了怎样的磨难与艰辛? 我们期待着与他继续分享!如今,他仍在孜孜不倦地探寻着青瓷艺术的无尽源泉,并乐在其中,将艺术之美一路撒播,也一路收获着人生的喜悦和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