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探索和全面推进中国国家文化事业大发展”的需要,是由各有关部门牵头,有中国文化界、学术界、美术界、工艺美术界、美术理论界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艺术领域的学术研究机构。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将紧紧围绕弘扬中国本土民族文化的主旋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务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组织专家学者,以高视野、多角度全面调查研究中国国家艺术文化的现状与前瞻,客观、公正、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真谛,对华夏经典、名人名作、古今瑰宝进行深度研究探索,对各领域的艺术人才、能工巧匠进行分类排查、保护、发掘和培养,对所有学术研究、名作分析、大师评审,按国家有关规定均不收取任何费用。使精湛的华夏艺术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力的发扬和传承。

  •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家正
  • 常务副主任:李兆卓
  • 副主任:廖静文、吴树青、刘大为、秦耕、王子忠
  • 研究员:耿宝昌、靳尚谊、杨伯达、韦克义、叶佩兰、徐庆平、王子忠、秦耕、李文连、孙其峰、卞毓方、孙建华(特邀)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 > 艺术家动态

庞建新:”念森琢玉“三悟”


一、创作特色之“读玉于心”

每一件作品都应该具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观点,它所表达的是创作者的一段情感倾诉,背后所突显的是创作者的艺术文化修为,甚至是他价值观的另一种表现。作为一名玉雕人我们深知其实是先有创作对象才有的创作思路。因为我们所创作的载体都是大自然的璞石,每一块石头都它的唯一性,无论是形、色、质、甚至是瑕疵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创作者在创作之前就要对载体进行解读剖析,尽量做到读玉于心。这里我称之为“相玉”,即先了解读懂创作对象再去定位符合什么的创作思路与文化表达,这样的作品往往非常的妙趣生动,甚至有时候能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效果。

二、工艺特色之“依山造石”

玉石雕刻属于工艺美术范畴,那就离不开“工”,这与纯艺术表达还是有区别的,但是他又深深的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尤其国画和书法。玉石雕刻的传统工艺一般有圆雕、镂雕、浮雕、浅浮雕、阴刻……等等表现手法。由于我创作的对象非常的广泛所使用的技法也不会单单局限一两种表现手法,我主张:以型取势,依山造石。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是多种工艺融于一体、现于一物,这样才能更全面的进行表达。

三、创作对象之“点石成金”

由于我的作品以“立意”见长,所以我所创作的对象可以是大自然界任何的璞石,只要它能符合创作的需要、能承载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自然属性上能够进行工艺表达那都可以是我创作的对象。所以我以“点石成金”为乐,对于一些不起眼甚至有点怪的料石会赋予更多的激情,某种程度上来讲因为石材本身的价值并不是很高,所以我的作品成本相对就有比较大的空间,这样也就有更广的受众。在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经常有这样一句话:“得意忘形”那就是“意”到足矣,至于“形”本身或许就没有那么重要了,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具体的载体和表达方式也就是创作的对象和技法,当然这里并不是否认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这只是我个人的艺术理解和追求方向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