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探索和全面推进中国国家文化事业大发展”的需要,是由各有关部门牵头,有中国文化界、学术界、美术界、工艺美术界、美术理论界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艺术领域的学术研究机构。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将紧紧围绕弘扬中国本土民族文化的主旋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务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组织专家学者,以高视野、多角度全面调查研究中国国家艺术文化的现状与前瞻,客观、公正、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真谛,对华夏经典、名人名作、古今瑰宝进行深度研究探索,对各领域的艺术人才、能工巧匠进行分类排查、保护、发掘和培养,对所有学术研究、名作分析、大师评审,按国家有关规定均不收取任何费用。使精湛的华夏艺术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力的发扬和传承。

  •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家正
  • 常务副主任:李兆卓
  • 副主任:廖静文、吴树青、刘大为、秦耕、王子忠
  • 研究员:耿宝昌、靳尚谊、杨伯达、韦克义、叶佩兰、徐庆平、王子忠、秦耕、李文连、孙其峰、卞毓方、孙建华(特邀)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 > 非遗传承

张洪波:鄂伦春民族服饰文化探幽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鄂伦春族人口为9168人。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独具匠心,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
传统鄂伦春族服饰是典型的北方寒带服饰,其最重要的功能是防寒和便于狩猎。款式主要包括长袍、马褂、坎肩、皮帽、皮靴、手套、皮围裙等。鄂伦春人的传统服饰使用布料不多。多是以鹿、狍、犴皮、狼獾、浣熊皮等皮革制作。同时领口、袖口、襟边、大袍开衩处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常用云纹、太阳纹、鹿角纹等图腾纹饰呈现在她们的服饰上。这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方法同时也避免了服装袖口、领边、大襟等部位过度磨损。
长袍是鄂伦春族男女老少最为常见的服饰,一般由鹿皮或者狍子皮熟制而成。有男女式之分,男式长袍一般比较宽松,长度及膝,下摆左右开口,圆领右衽,大襟及膝,袖口较窄,镶有黑边。内部膝肘臀部等部位有衬垫。女式长袍则相对紧身,下摆不开口,圆领右衽,大襟及踝,袖口较宽,镶有黑色或蓝色花边。一般无内衬。无论男女穿长袍时均要系腰带。
马褂和坎肩则是鄂伦春族男性骑马时所穿的短小服饰,其中马褂类似于现代的短款上衣,紧身、短小、贴身,便于骑马;坎肩则类似于现代的内搭背心,紧身、无袖,同样便于骑马。
皮帽、皮靴、皮裤、皮手套是鄂伦春族冬季服饰的必备品,鄂伦春男子佩戴的帽子叫狍皮帽。是用狍子头部皮革按狍头原样去除骨骼保留耳和角添加内衬缝制而成,其制作工序较为复杂,帽子顶部保有挺拔自然的双角和双耳,同时在其原来的眼眶处嵌有黑色皮绒制的眼珠,戴上极其别致为鄂伦春族独有。特别是在狩猎时,戴上这样的袍头皮帽,是很好的伪装,能更好的隐藏自己诱使狍子来到近处以便射猎。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皮靴则采用牛皮或犴皮制成,鞋底部分使用牛肩胛或者犴肩胛处皮制作。因为此处的皮肤最厚更加耐磨。鞋底无花纹,鞋帮使用较薄的鹿腿皮或者狍子腿皮缝制。不但保暖效果极佳,有时也能有效防止积雪进入,并且在雪地行走时可以做到无声无息。
鄂伦春族传统服饰的颜色相对简单,染色技术多以天然染色剂为主。以红色居多,同时搭配灰白色、黑色、蓝色等颜色。其中红色代表热情、喜庆、幸福和吉祥,灰白色代表纯洁、高贵、清新;黑色代表庄重、神秘、稳重;蓝色代表沉静、温柔、清新。传统服饰的装饰纹样多见以下三种。主要是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其中南绰罗花纹样运用最为广泛。因为鄂伦春语“南绰罗花”意为“最美的花”,象征纯洁的爱情。多用于姑娘的嫁妆,以示爱情纯真幸福。
刺绣也是鄂伦春族最为常见的装饰手法之一,多用于衣物、荷包等物品上,由于鄂伦春族人没有精细的纺线技术刺绣作品往往古朴自然缺乏一些精细。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鄂伦春族的日常生活已普遍着现代服饰,但在出猎、庆典、民族节日时仍多着传统服饰。独特的服饰文化不但完美的适应了大自然,还展现出了浓郁的文化魅力,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瑰宝,也是祖国大家庭中一朵亮丽多彩的民族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