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探索和全面推进中国国家文化事业大发展”的需要,是由各有关部门牵头,有中国文化界、学术界、美术界、工艺美术界、美术理论界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艺术领域的学术研究机构。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将紧紧围绕弘扬中国本土民族文化的主旋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务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组织专家学者,以高视野、多角度全面调查研究中国国家艺术文化的现状与前瞻,客观、公正、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真谛,对华夏经典、名人名作、古今瑰宝进行深度研究探索,对各领域的艺术人才、能工巧匠进行分类排查、保护、发掘和培养,对所有学术研究、名作分析、大师评审,按国家有关规定均不收取任何费用。使精湛的华夏艺术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力的发扬和传承。

  •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家正
  • 常务副主任:李兆卓
  • 副主任:廖静文、吴树青、刘大为、秦耕、王子忠
  • 研究员:耿宝昌、靳尚谊、杨伯达、韦克义、叶佩兰、徐庆平、王子忠、秦耕、李文连、孙其峰、卞毓方、孙建华(特邀)
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 > 名家风采

“国学玉雕”第一人——李东


 继承传统·传递文化
李东,1967年出生于北京,1983年初中毕业。因为从小酷爱画画、纂刻、泥塑绘画,进入北京玉器总厂学玉雕,先后师从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姜文斌、郭石林,向这些顶级大师学艺,为李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学成后他进入玉器厂人物车间。
1999年,李东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单干,但他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面,对传统技艺的掌握和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在学习中不断深入。2008年他在清华美院工美大师研究班学习,一年后进入北京大学国学班,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李东一直在探索玉雕艺术创作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作方式。构思造型时,通过注入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精髓,使玉雕艺术作品里可以蕴涵更多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觉得玉雕作品要从工艺品上升到艺术品,
“玉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内在之魂,它通过自身的美触动我们的心灵,但历来玉雕都被划分在传统工艺品一类之中。这和广大的玉雕从业者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思路有一定的关系。纵观玉雕从业人员,尤其是基层的直接从事玉器雕刻的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凭可以低,但我们自身的文化素质必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提高。文化源于它自身的历史渊源而流传,经过数代人的筛选,剩下来的就是精髓,这些精髓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传统。”这也是李东不遗余力地坚持“国学玉雕”的初衷。
 
玉雕更需要“精神工匠”
“经常听人提到‘工匠精神’,可我认为玉雕行业更需要的是‘精神工匠’。现在工艺说得多,南派、北派、海派地分,可如今工艺早已不是问题,玉雕行业需要有前瞻性,需要传承与文化,光会雕没有用……”李东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玉不琢不成器’,从事玉雕艺术创作的人把玉雕琢为器物,这是基本功。最重要的是给美玉注入‘气’,这里的气是气韵、气场的气。玉雕艺术要有精神,要有魂魄,就必须讲究气。我认为玉之气分为俗气、匠气、市井气和清逸之真气。所以玉雕艺术的创作‘雕玉琢气’很重要,避开俗气、摆脱匠气、远离市井气。琢玉师的创造就是把美玉中潜藏的一种品德唤发出来,使它具有灵魂。”
李东在创作题材上继承传统的同时,积极开拓创新,题材从诸子百家到诗词歌赋都有涉猎,他将这些国粹作为玉雕审美及内涵的重要元素,在创作时信手拆分解构,重新排列组合,风格颇似现代艺术的解构主义,其作品气势恢宏的同时凭添了华饰以明趣的古典韵味,受到玉雕界专家和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李东大师的创作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注重传承创新并与时俱进,他的作品传递着“真善美”的正能量,必将为中国传统工艺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一份独特的贡献!